中国画大变革时期的巨匠,他的山水是如何开祖国壮丽山河新气象的
鼓楼冈
在中国现代画坛上,有这样一支具有影响力的绘画流派——新金陵画派,这个山水画而著称的画派从20年代末就初现端倪,加入其中的也都是当时的一众大佬名家,傅抱石、钱松喦、张文俊、亚明、魏紫熙等等。
其中,钱松喦、亚明、宋文治和魏紫熙被合称为“金陵四大家”,而钱松喦又是这四大家之首。
钱松喦1899年在江苏出生,从小就学习诗文书画,很有天赋,年轻的时候就颇有声名了。1918年,钱松喦考入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师承胡汀鹭,开始临摹古代名画,技艺不断提高。
从1949到1966的这十七年时间里,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领域都处于变革时期,绘画领域上,尤其是山水画的变化尤迫切,因为要符合当时的新气象,要为政治服务,要讴歌人民生产生活,所以要转变方式方法,最起码的,就是要让观众看得懂,要表现出繁荣的、积极向上的生机。
这个时期的画家很多都对中国传统画的变革起到了领头作用,像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虽然名气上来说也是这些人比较大,不过钱松喦也是真的站在了时代前沿的画家,他的山水画独开了祖国壮丽山河新气象,是中国画大变革时期的巨匠之一。
石城虎踞
钱松喦的画风早年受石溪、石涛影响,他对艺术创作特别严谨认真,在立意、构图、笔墨、色彩上都匠心独具,不落俗套。看钱松喦的山水画,能直观地感受到艳丽的色彩、厚重的笔墨和丰富的内容,他的个人风格很鲜明,可以说是开创了时代新气派,一扫以往文人画模式化摹写、文弱简淡的面貌。
说实话,当时这股轰轰烈烈的变革也藏着那么一丝不得已的情况,在那种时代之下,要是不做出顺应时代发展的创作,画家是很容易被批评、淘汰的,尤其是1966年以后,画家们更是心尖上悬了把剑,必须创作出积极向上的作品,不然下场可想而知。
不过这也并非意味着画家们都是被迫做出改变的,起码钱松喦并没有抵制这样的时代要求,他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出自肺腑,为了转变题材,他还到处写生采风,田园桑陌、崇山峻岭、云蒸霞蔚、烟雨村舍,钱松喦笔下的这些祖国大好山河景象,无不透露着一股欣荣向上的生气。
钱松喦的山水擅长用俯瞰角度的全景式描绘,在大开大合的构图中,以浑厚的笔墨展示出河山的壮阔。
在雄浑的笔法之外,钱松喦的画也常有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色彩运用大胆独特,艺术风格浑厚沉着、浓郁清新。
钱松喦的《古塞驼铃》是他从1959年开始,一直画到1984年的名作,1959年的时候,钱松嵒到塞外旅行,经居庸关、八达岭,这是他此生第一次远游,旅游中积累了很多素材,《古塞驼铃》就是那个时候画的。
直到去世前一年,钱松喦还在重绘这个题材,可见对这个题材很是喜欢。《古塞驼铃》的画面主体是巍峨雄伟的山峰,大山连绵不绝,伸出画外。画中特意增加了山的高峻,用白色的长城、云雾与墨赭色对比,突出了长城“古塞”的主题。山脚下驼队前行,渺小的身影和雄壮的大山形成了鲜明对比。
革命题材的画,钱松喦是画得非常多的,像是他的名作《红岩》,就是非常典型的红色山水画。
这幅画是钱松喦在参观革命纪念地红岩村后创作的,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在画面中呈现出了一个特别'红’的主题。里面的黄土被他夸张地渲染成具有崇高象征意义的红岩,搭配上纪念馆、芭蕉、柏树,一整幅下来,革命气象淋漓尽显。
当然,我们现在说钱松喦是开辟一代新风的人物,画风一扫旧时代的荒寒,呈现出勃勃生气,不过曾经,他的画也被不留情地批评过,主要还是纠结于他的山水画多在描写革命圣地,有迎合当时主流的嫌疑。
不过就当时那种政治环境来说,小心一点总是应该且可理解的。无论如何,钱松喦的山水成就依旧有其特殊的艺术风貌,是现代值得一提的大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