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五十一:抛砖引玉
唐代诗人赵嘏(gǔ),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因诗写得好,考取功名前,就名满天下。赵嘏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考取进士,及第后,更受到京城里许多王公大臣的欢迎,时常邀请他到府衙里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是赵嘏所任官职却一直很低,这让他常常闷闷不乐。
(赵嘏画像)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时分,心情抑郁的赵嘏登高远望,只见天上几朵淡淡轻云,随风飘浮,凄凉孤单。都城长安的宫殿楼阁都在脚下浮动,壮阔而迷蒙。秋夜将晓,西边天上只剩几点寥落残星,北边天空又飞来一行避寒南归的秋雁。忽然,赵嘏耳畔传来一阵长笛之声,这笛声悠然,缠绵,凄婉,他觅声而望,依稀可见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恍惚间,赵嘏感到脚下似有紫红色的云霞腾起,不禁低头细视,原是篱笆边一丛丛紫红色的菊花,似开非开,闲雅静穆。又见菊丛边有一水塘,水塘里的莲花,在秋风的吹拂下,一朵朵红衣脱落,也落得稀稀拉拉,愁容满面。眼前一塘池莲,让赵嘏顿生羁旅之思和归隐之意,他不由得想到,此时家乡的鲈鱼风味正美,自己不回去享用,却囚徒般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回到住所,赵嘏研墨赋诗,一挥而就:
长安晚秋
云雾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晚秋》图)
这首《长安晚秋》,实在是太出名了,成了赵嘏的代表作,尤其是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简直是浑然天成,韵味十足,脍炙人口,当时的大诗人杜牧读到此诗,格外欣喜,尤其是对这句颔联,大为赞赏,并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 评价极高!
(杜牧画像)
据说赵嘏的《长安晚秋》还吸引了当时一个著名诗人的注意,这位诗人就是那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五律《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常建。常建是邢州(今邢台市)人,与边塞诗人王昌龄是同榜进士。常建再三品读赵嘏的《长安晚秋》,越读越有味,越读越爱读,不由得对赵嘏心生仰慕。其实,常建自己的诗写得也很好,比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情景交融,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得好。常建由于在仕途也不得志,就寄情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因此,一直无缘见到赵嘏。
(常建画像)
一个偶然的机会,常建听说赵嘏即将到苏州游玩。他惊喜万分,不觉自言自语:“这可是一个向赵嘏学习的良机啊,我可千万别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在苏州留下诗句呢?常建想:“赵嘏来到苏州游玩,必定会去当地的名胜古迹灵岩寺,如果自己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赵嘏看到以后,一定会诗兴大发,提笔补全。”于是,常建提前来到灵岩寺,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静待赵嘏的佳句。
(苏州灵岩寺)
不久,赵嘏真的来到了灵岩寺,他看见墙上常建所题的那半首诗后,果然来了兴致,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句。后来人们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常建抛砖引玉的故事是个传说。但是赵嘏的确为灵隐寺写过一首七言绝句:
灵隐寺
馆娃宫伴千年寺,水阔云多客到稀。
闻说春来更惆怅,百花深处一僧归。
成语“抛砖引玉”出自 《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现在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请注意,成语“抛砖引玉”是自谦词,主语只能是自己,不能是他人。
错误用法:
1.听完演讲后,春江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不浅。”
解析: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抛砖引玉”是自谦词,主语只能是自己,不能是他人。此句中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肯定是误用了。
2.郭校长在建言献策交流会上的开场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来许多创办一流州中的好建议。
解析: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抛砖引玉”是自谦词,主语只能是自己,不能是他人。此句中说“抛砖引玉”的主语是郭校长,肯定是误用了。
正确用法:
1.我刚才的发言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大家各抒己见。
2.他再三强调自己的发言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从后面其他人的讲话中学到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