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题咏寒食节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但说到清明,还要提到一个传统的节日,那就是寒食节。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寒食节,在其发展过程中,历代产生了许多诗词作品;题咏寒食节的诗词从战国屈原、西晋孙楚至今从未间断,仅全唐诗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诗词及元曲也有一百余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在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在大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多有描述:
《寒食城东即事》
【唐】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
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而溪流边有那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柔美宁静。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
至于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
这首《寒食城东即事》是王维年轻时写的一首诗,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
与之相对比,杜甫晚年困顿成都。在他去世前半年多,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写了一首《小寒食舟中作》,完全是另一幅光景。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透露出杜甫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
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只能“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