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最完整的彭氏家族简介发布,值得所有彭家人收藏!

彭氏图腾

彭姓是中国姓氏,百家姓排名47,殷商时诸侯国大彭,即今天的江苏徐州铜山境内是彭姓的发源地,其后彭姓的繁衍播迁,均是出自此支。

彭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39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八十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9%左右。

起源始祖

(一)始于风姓

源于风姓包羲伏羲氏《元和姓纂》《帝系谱》载: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为妃,生黄帝。其子孙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的儿子篯铿的封地大彭,属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寻源》所载,颛顼帝有玄孙陆终,陆终第三子姓篯名铿,受封于彭地(今江苏省徐州),建立大彭国,称为彭祖,大彭国在殷商末期被商王武丁所灭。《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为商所灭矣”。其后,大彭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彭氏。史称彭祖是所有彭氏的受姓始祖,是为江苏彭氏。彭氏族人大多尊奉彭祖为得姓始祖,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八姓之一彭姓。据《国语》所载:“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女、斟、曹、芈。”此说是讲彭姓为祝融之后,为八姓之一。

彭祖

(二)源自芈姓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熊彭名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熊彭名,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是楚军中的一名悍将,曾在著名的邲之战中大败不可一世的晋军。在熊彭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彭氏,是为荆襄彭氏。

(三)源于子姓

源于子姓,出自有商,老彭,即师挚,为商巫师。彭为商的卜官,甲骨文中多见。

(四)源于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子牙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鲁庄公姬同有三各兄弟,公子庆父为庶兄,公子牙、公子友为同母弟,三人同为鲁国国卿。在得臣、彭生的后代中,诞衍了公孙氏、叔孙氏,叔仲氏、彭氏、兹氏这五大姓氏,后成为彭氏、兹氏、孙氏、仲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他族改姓而来

由他族改姓而来,据《姓氏考略》所载,有胡、西羌、南蛮,清时满、蒙、回、苗、白、瑶、土家、苦聪、彝、拉祜等民族有彭姓。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白族、土家族、苦聪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彭氏族人分布,满族、蒙古族中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彭氏。少数民族彭氏的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彭氏,世代相传至今。

(六)源于官位

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军制官吏彭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彭师,亦称彭排师,彭帅、彭军、彭人,是战国时期楚国军制官员,主要负责在战争中指挥部下辅助中军,或以木排鹿架安营扎寨,或护卫中军两侧,或从侧翼助攻。其所率领的军队就称彭排师,最高军事长官称“彭师”。在典籍《释名》中有注释:“彭排,军器也。彭,旁也,在旁排御敌攻也。”

在彭师、彭排师、彭帅、彭军、彭人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彭师氏、彭排氏、彭帅氏、彭军氏、彭人氏等,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彭氏,世代相传至今。

(七)源于官位

于西羌族,出自魏、晋时期西羌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安定胡永胡友彭氏,见晋书,又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西羌彭氏,为魏、晋时期西羌民族的一个分支氏族部落,主要居住于汉朝时期的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一带地区,后为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在北魏王朝分裂以后,隶属于西魏政权,后族人在隋末唐初逐渐融入汉及其他民族,取氏族名称为姓氏,称彭氏,世代相传,后分迁全国各地。

(六)源于西戎

源于西戎,出自春秋时期西戎彭戏氏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据史籍《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元年(公元前697年)伐彭戏氏于华山下,居平阳宫。”彭戏氏,为古代的一个部族,世居华阴地区(今陕西华山),时常侵扰秦国。秦武公执政之初(公元前697年),为消除西戎的侵扰,毅然出兵讨伐西戎,并在华山地区灭了彭戏氏部落,大体赏解决了秦国西境的安全问题。

彭戏氏部落灭后,族人多被秦武公强行迁于咸阳为奴役,其后裔子孙多称彭氏。

彭氏迁徙

‍‍

商末时,大彭氏失国,此时已有彭姓人迁居河南南阳一带,其中有位名叫彭仲爽的人由南阳去楚为大夫,是为彭姓徙居湖南、湖北的开始。《风俗通义》卷一云“ 及殷之衰也,大彭氏、东韦氏复读其绪,所谓王道废而霸业兴者也。”因此彭人虽受商王朝的征伐, 但并未绝袍,而是往南迁移,到达今江汉流域,商代晚年,怀着对商王朝的憎恨而参与周武王伐商,为“ 牧野八师” 之一。
西周建立后,因彭是西周王朝的盟国,其国柞得以延续。彭以伯为爵号受到西周王朝的重视。周平王东迁后,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弱,南方楚国的强大,彭终于在公元前710年前不久为楚所灭,彭地入楚,成为楚最早所灭的方国之一。
秦末时楚汉争霸,位于楚国都城的徐州处于战乱状态,有一支彭姓为避战乱而离彭城远迁陇西。汉初时期,有西汉开国功臣、诸侯王(梁王)彭越。彭越二儿子彭绶华的后代是汉代长平(今河南西华)侯彭宣,彭宣后举家迁居河南淮阳,后于淮阳发展成为望族。
魏晋时,由于战乱及官职周迁等原因,彭姓人大举南迁,此际有史料表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均有彭姓人在活动。
南北朝北齐时,彭宣八世孙彭景直徙居瀛州(今河北河间),九世孙中有一支迁居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唐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彭景直之子彭构云迁居袁州宜春,彭姓开始称盛于江西省境,彭构云五世孙彭玕因仕宦而落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吉安县油田镇山口村,并有江西其他彭姓辗转迁徙于福建。其中彭士然的后裔迁湖南西部,
唐末时,彭玕六世孙彭嗣元迁居分宜县。‍‍
宋神宗时,嗣元的九世孙彭延年因被任命为潮州刺史,遂定居于广东揭阳之浦口村,是为彭姓广东始祖。后又于此派分出福建漳州、泉州等支派,在闽粤发展成为望族。其中彭延年的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
于明洪武十六年(一三八三年)迁入广东梅州,是为梅州彭姓始祖。另据载,彭姓亦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有一百四十五人分迁于河南、甘肃、山东、河北、湖北、湖南等地。
自清代开始,闽粤彭姓有部分移居台湾,并有移居东南亚及欧美的彭姓人。至此,彭姓已广布全国各地。

彭氏分布

如今,彭姓分布广泛,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三省的彭姓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彭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7%,A型占29.9%,B型占26.3%,AB型占8.1%

彭氏文化

郡 望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淮阳郡

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城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汉惠帝后改为郡,其时仍为国,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鹿邑县、太康县、柘城县、扶沟县一带地区。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彭城郡

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玄菟郡

历史上的玄菟郡有两处,一称北玄菟郡,一称南玄菟郡。北玄菟郡在秦、汉时期位于东辽地区东北部,是古北燕国遗民夫余族的境地。在汉武帝刘彻征服朝鲜半岛的过程中,建“汉四郡”,夫余之地归属于其中的玄菟郡管辖。玄菟郡境地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在咸镜南道境内。汉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汉武帝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并将玄菟郡迁至今吉林地区。到了东汉时期,玄菟郡西移至辽东地区,之后为高句丽所吞灭。南玄菟郡亦称南粤郡,即今两广(广东、广西)之地,治所在番禺(今广东番禺)。东汉时期兼指南越、闽越。秦末南海龙川(今广东龙川)令赵佗兼并桂林、南海、象三郡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南越虽对汉称臣,实为一割据政权。赵佗死后,三传至其五世孙赵兴为王,汉武帝想直接统治南越地区,于西汉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派遣使者安国少季、终军等去招抚赵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都同意归附内属,但丞相吕嘉坚决反对,起兵杀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使。汉武帝于西汉朝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秋发兵十万攻南越,于次年(公元前111年)冬俘获吕嘉,平定南越全境。汉武帝曾封闽越贵族余善为东越王,南越吕嘉反汉,余善曾与通谋,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6年)秋,又起兵杀汉三校尉,于是汉兵往讨,至西汉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东越贵族杀余善请降,事平。此后南越国消,为南越郡。彭氏郡望中的玄菟郡属于北玄菟郡。

宜春郡

西汉时期置宜春县。晋朝时期改名为宜阳。隋朝时期设袁州,改宜阳为宜春,治所便在宜春(今江西宜春),其时辖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地区。元朝时期为路。明、清两朝均为袁州府。民国时期废府改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

堂 号 

协春堂

广东始祖延年公第二十六世孙(承协、承春)于道光年间大隘垦拓时期到面盆寮丘陵地开荒埔数十甲以种茶为主少部分地势较低水源较足则种稻维生,繁衍后代至今年节有近两百付牲礼祭拜祖先.彭家堂号为陇西堂,彭协春为缅怀祖先来自广东碣西县五云洞,公厅名五云居(东经121.065418;北纬24.722291)东经121°3'55.43“北纬24°43'20.35”,公厅建于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嗣于民国51年(公元1962年)屋顶全部翻修,民国99年元月3日(公元2010年)三度翻修完竣。并于竹东镇朝阳路建有彭协春大楼以资纪念。

陇西堂

亦称狄道堂、洮中堂。

彭城堂

北宋末年原籍江西吉安的延年公告老辞官后定居于揭阳,为彭氏广东始祖。其子孙除留居揭阳外,先后迁居丰顺、大埔、兴宁、五华、梅县等地。因丰顺县人数最多,有“彭半县”之称。

长寿堂(可祖堂)

因彭姓始祖(彭铿)而来。彭铿封于彭,古人说“其道可祖”,后称为彭祖,在商朝末年,任守藏史,周朝又任柱下史。故彭姓后人以“长寿”为堂号。

淮阳堂

亦称陈州堂、陈国堂。

宜春堂

亦称宜阳堂。

玄菟堂

亦称南越堂、东辽堂。

信好第

广东始祖延年公裔孙23世开耀之五子来台开垦宅第。为广东五云第二大派清稳公裔孙,属天佑派、龙生派。位新竹县新竹客运竹东站后面。

述古堂

始迁祖善卿,先世江西饶州府德兴县白屑坝,明洪武十三年迁来湖北鄂邑葛仙镇彭家墩。历三世逮仁政,六子:永良、永端、永汉、永鹤、永盛、永干。各择福地而居,析为六分。湖北鄂城、武昌辅白浒山麓。

敦本堂

始祖构云,号征君。先祖:[宋]彭禧祖;始迁祖:[元]彭达祥;始迁祖:[元]彭泰祥

十九世孙曰禧祖,宋季自辰州徙萍西槐花树下,后因岁歉疫作,流落安福城桥。三传至达祥,元至正五年携弟泰祥徙萍西归圣乡仙居里二图凰冈,谱尊其兄弟二人为始迁祖。湖南湘乡。[清光绪26年版本]

信述堂

始祖构云,号征君。元末椿年(广东始祖延年公兄弟),自江右迁衡州府酃县铜口湾;其子寿,于明洪武二年复自酃县迁善化坪山,为始迁祖。衍至六世,析为广、敬、能、达、远、斌、源、全八大房。湖南长沙、善化。

粹然堂

始祖构云,号征君。始迁祖志文,明永乐十年自庐陵隐源山口迁湖南上湘屯一坊官端口桥。湖南湘乡[清道光2年版本]

奉化堂

始祖构云,号征君。传至十一世孙举正,北宋天禧二年由庐陵山口迁萍乡积善里建桥,是迁萍始祖。萍西愈佳坊彭氏即其中一支。

思成堂

始祖构云,号征君。构云三十三世孙启六,清顺治间由萍乡下三山迁邑之长丰乡二保八甲牛氏塘,为该支始迁祖。江西萍乡

追远堂

始祖构云,号征君。始迁祖:[宋]宣义,南宋祥兴间由安福徙萍乡北路院前;子才俊由院前再迁城内古学前,是为始迁祖。才俊二子子安、子旭,别为上下分。自兹传十世至汝笃、汝砺、汝恭、汝继、汝惠、汝初、相彬,支分七派。上分汝笃之子相彬徙北路泉塘下,汝砺徙东路大安里沧溪,汝恭徙西路菱塘下;下分汝继、汝惠徙西路横江,汝初徙北路桐木前。[彭汝砺作品<鄱阳集>]江西萍乡[清光绪24年版本]

华秀堂

始祖构云,号征君。始迁祖嵩(陇西堂世系第30世),仕南唐,居江西。八世孙孝忠,宋绍兴进士,居高州北门外,建花园于河堤上,时称华秀里,故谱名冠以“华秀”二字。始迁祖丕纶,明万历初由江西安福县王屯迁湖南邵阳县永丰一都。

其他堂号

尚贤堂、光裕堂、雉封堂、思敬堂、衣言堂、奎聚堂、三召堂、三瑞堂、商贤堂、柱下堂、明经堂、孝睦堂、雍睦堂、春福堂、积厚堂、博士堂、曹斐堂、敦伦堂、深远堂、孝思堂、惇叙堂、中一堂、桄裕堂、双桂堂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