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试院专家:高考志愿15个“大坑”,中一个,毁一生(第7版)丨原创

作者丨思想地图

请转给今年填志愿的同学
今天高考出分了,接下来几天就是紧锣密鼓的填志愿。每年出分后,都会有亲戚朋友打电话给我,甚至有几次坐了一整天的高铁,专门过来到我家让我帮他们子女选志愿。从清华北大到民办、专科,都提供过参考,有的已经博士毕业留美,有虽然分数较低但报专科的专业给力,现在也有稳定的较高收入的工作。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项高难度技术活。最近几个版本的志愿指南,我都是自学先写了初稿,然后请我一个省考试院的处长同学,把关、修改、补充、完善,权威性、专业性更有保证。
这个第7版志愿指南,也根据最新情况、新思考,修改补充了一些内容。比如补充了中外合办大学这一块,很多人还不知道这种大学的好处,强烈推荐大家了解考虑下,C9以外的一二三本都适合。
1.第一坑:唯兴趣至上,考虑就业(金钱)不足 
高中生对大学专业的理解很肤浅。有一点兴趣,也都是从新闻媒体、电视剧、或者书上得来的朦朦胧胧的认识,并以此判断大学专业的情况,没有对大学专业的实践性的了解,也接触不到专业一线工作人员提供的认识概况。这个问题导致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发现所选专业,和自己的高中填志愿时候的认识完全不一样,以至于没了兴趣,很常见。
高中生大多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兴趣。绝大多数高中生自从上学以来都在埋头学习,很少认真、深入的考虑到未来干什么。大家都认为有兴趣才能学得好,也就是爱一行,干一行。实际情况则相反,是干一行,爱一行。在没有特殊例外的情况下(比如晕血的人不适合学医),只要能干得好、出成绩、有成就感,就会爱上这一行。
更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兴趣会变。很多人今天一个兴趣,过一段时间,遇到另外一个事情,兴趣就变了。这也导致根据兴趣选专业不太靠谱。
但是,兴趣会变,金钱永远不会变。如果一个专业收入低,做不出成绩,没有成就感,也难以保持长久的兴趣。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选专业就要拜金主义。金钱体现在选志愿上,就是大学专业的就业、发展前景等。
选专业的时候,男女不同、家庭条件不同、高考分数高低不同等情况不同,有不同的选法。
年轻的时候,我以为钱就是一切。现在老了才知道,确实如此。by王尔德
2.第二坑:完全不考虑家庭背景
不少学生叛逆性比较强,特别不想进入爸妈所在专业、行业,甚至很多大老板的孩子都想离家远远的,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进入社会被“毒打”以后,就会发现,人脉关系的重要性。
这里说的家庭资源不一定非要大富大贵,这种也极少,只要能够提供就业、升职机会,甚至专业指导,都算。
比如家里都是电力系统的,都是铁路系统的,都是医生,都是教师,都是律师,都是公务员等等。那你选择类似的专业可以得到非常专业的指点,而且是不带有利益算计的毫无保留的指点,这对于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就是开挂
比如我认得很多医生的孩子继续学医,工作后的进步非常快,哪个科室更好,哪个科室能进去,跟着哪个大牛带一带,培训、学术等等一路开挂。
如果家庭资源还能直接安排到具体的大公司的关键岗位,更好。
所以大家一定要仔细盘点自己的家庭资源能为自己提供什么助力,如果有很明确的助力的话,最好是可以围绕自己的家庭资源来进行抉择。
3. 第三坑:唯985、211至上——985、211怎么选?
读大学先选城市,优先考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次考虑杭州、南京等二线城市,第三考虑省会城市,或者堪比省会的地级市,比如苏州、青岛、厦门、大连等。一般地级市的高校尽量不要去。
北京上海的211比很多内陆的985更值得选择。但很多人选错,过于迷信985、211,比如去年就有个朋友的孩子,宁愿上中西部的某个985里倒数的大学,也不愿意去上211的上海大学。
比如深圳一个职业学校一年里某一项经费就有10几亿,比中西部省份一个211大学的资金还多。
虽然现在开始讲双一流,但是我建议还是要参照985、211。
选好城市后,就选大学,很多时候就业主要看本科学校,不怎么看专业,而且可以修双学位、跨专业考研等。
只有部分985、211高校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专业,但是我也不建议根据兴趣选,还是要看赚钱能力。能上985高校,就业一般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选专业也相对自由,但是不同专业毕业后的收入差距会有10倍以上,比如北京大学金融专业的收入就要远远高于中文。
上985、211,目标一般可以适度长远,只要稍微努力学习,使出高中学习六七成的努力,以后读研、出国深造的可能性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可以选数学、物理等基础性比较强的专业,也可以直接选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但是不要选中文、新闻、哲学等纯人文学科。
下面我就不总结各种“坑”了,不然受制于形式,不够简单清晰,但每个要点表达的还是“坑”的意思。
4.  非985、211的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如何选?
先选城市、再选专业、最后选大学,因为这些大学知名度不高,基本上都没听说过,就业的时候企业重视专业更甚大学。
纯以就业为导向,数学专业就不要学了,尽量选工科,生物等理科尽量不要选,文科我也不知道选什么好,可以自己考虑好就业、有前景的专业。
医学、师范都是不错的选择。尽量学一门技术,相对靠谱些。
5.  什么专业收入高?
市场化的专业收入高的机会更大,也就是在企业需要的专业收入高、去体制外的企业才能赚钱,而政府、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收入稳定,但是基本上不可能有高收入,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相对收入会越来越低。但体制内稳定也不错,这个就看个人的追求和选择了。
6.  什么专业好就业?
专业性越强,越好就业。护城河越深,越好就业。
比如医学几乎是就业最好的专业之一,但是好就业不一定收入高。但是未来医学收入增长肯定快于大多数行业。全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医学都是最难录取的专业之一,但中国近年因为一些问题,医学分数线偏低。然而从全球、长期看,医学必然价值回归,收入增长会越来越快,比如每次医改以后,医生的收入都会上一个台阶。现在医生虽然备受诟病,辛苦又挨骂,但医生群体已经是收入最高最稳定的几个专业之一。
要选对行业趋势。这个可以搜一搜新闻,行业趋势分析网上的专业研究很多,都可以参考。
而且不同的学校,选专业也有非常大的区别。
7.  理科怎么选?
理工科就学企业需要的专业,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数学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专业,其实数学专业本科里最好的专业,读研的时候各个专业都喜欢收本科是数学的学生。
理科考生,如果不清楚自己到底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并且有本科毕业以后进一步读研读博的想法的话,就推荐两个专业:数学和物理

这两个专业可以涵盖很大一部分理工科,进一步的专业可以在读研时重新选择,打好数理基础以后会发现学别的东西都很快。

如果想深耕在基础学科领域怎么办,那么推荐选择教育部学科评估至少为A-的学校,这样能够享受到明显更加系统更加扎实的基础教学和更加科学的学科设置。

另外,物理学类这次没评上A的山大,川大和兰大也是可以选择的。

8.  文科怎么选?


钱钟书在《围城》里有这样一段话: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外文系看不起中文系,中文系看不起哲学系,哲学系看不起社会学系,社会学系看不起教育学系,教育系的学生实在没人看不起了,于是就看不起他们的老师……
文科里法律、金融、经济、心理等社会科学比纯人文学科相对好就业一些。其中法律虽然不需要数学,但法律是个很专业的技术活儿。
最不要选的就是纯人文学科,比如中文、新闻、哲学、历史等,这些学科如果大学的时候,还是非常有兴趣从事学术研究,可以跨专业考研,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
想起来上世纪80年代的美剧《大饭店》里出现的一个情节: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到大饭店来应聘风月生意,经理问她,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没有什么其他技能吗?女人悲哀地回答:“我大学的专业是英语,甚至还写过诗,希望出本诗集,但现在都是不相干的事了。”
现在经济领域的记者,很少是新闻学出身,多数都是学经济的。外语专业尽量选中小语种,比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但是也不要选迷你语种,就业市场太小。
如果专业不好就业、或者属于收入比较低的行业,即使考了研究生,最后还是要去市场上找工作。因为现在也只有985、211的毕业生才有选择做学术的条件、也就是毕业后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最后当大学老师,普通一本很难走这条路,二本更不要想。所以如果专业选不好,以后读研也是个麻烦事。
9.  理工科重专业,文科重学校,要重视烂高校的优势专业,捡漏
技术性较强的理工科包括少数文科专业的门槛较强,常年累月形成了技术壁垒,其他学校不容易突破,而且行业内部也比较认可,就业容易。
同样,如果是大文科类,就业的时候则更重视学校名气,而且大文科就业,不对口的可能更高,这时候学校的名气就非常重要了。
就这点,我举个例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很多优势王牌专业比名气更大的很多学校的同专业,就业、收入更高。
哪怕文科的二本、专科、民办高校也存在这个情况。前几年一个亲戚学的文科,刚刚过三本线,只能上民办高校,后来我帮她选了一个外省民办高校,这个高校有本科招生专业,还有专科招生专业。最后选的本科专业,是国家中央部委的全国重点示范专业本科招生,还没毕业就被抢定了。
但是因为这个专业是民办高校,看起来学校差,还是大部分专科,很多人就看不上,殊不知,他们有重点优势专业比不少一本的都强势。而且是民办的,这个专业是招牌,也舍得砸钱请师资、建硬件,因为学校全靠这个专业撑口碑。
10.  选专业要看兼容性,要选路宽的,以后选择多的——跨专业考研、双学位是必须要考虑的
理工科考文科的研究生好考,文科则没办法跨专业考理工科的研究生;文科里金融、经济等跨专业考历史、哲学、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好考,反过来则比较困难。
另外,选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现在很多高校可以修双学位,跨校修双学位,本校修双学位。
比如学数学的可以跨专业去学管理,但是反过来则不行,因为难度太大。所以建议选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后,大学修个双学位,以后就业路子宽很多。
比如之前(已停招)武汉有个七校联合修双学位,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几个学校可以跨校修双学位,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其他六个大学的学生可以去华中科技大学修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学等,也可以去武汉大学修新闻、法律专业。相当于读一个大学两条路。
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内转专业非常方便,限制条件非常低,大一下学期经常一个专业几百人转到另一个专业。
但不少高校,严格限制转专业的名额比例,比如只有成绩前5%才可以转专业。
所以如果有意向,报志愿前,一定要想办法问清楚转专业、辅修双学位的情况。
11.  C9高校以外,可以重点考虑、深入了解下中外合办大学
中外合办大学(学费比较贵,每年2-10万不等,适合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目前中国在招生的有9所,最好的西交利物浦(西安交大和英国利物浦合办)、上海纽约大学等招生的分数线,已经比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211高校的招生分数线还要高一些。分数线比较低的有温州肯恩大学等适合二本。
去年我们做过一个调研,深入了解了下中外合办大学的培养方法、毕业取向、就业等,发现是极度被忽视的一类大学
中外合办大学,大多数采用全英文教学,是欧美大学的教学方法和标准,课程要求非常严格,非常锻炼学生的能力。至少毕业后,外语听说读写能力非常突出,比大多数国内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水平都要高的多,相当于拿了两个学位:外语学位+专业学位。
而国内哪怕很多985大学的部分专业,基本上都是混日子,要求非常低,哪怕一学期不上课,考试也能毕业。我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都上过学,这3个学校在985里也算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教学管理,部分专业可以说是非常差。
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名气固然重要,但是能力更重要。中外合办大学的高教学质量,学生毕业后可以上打1-2个层次的国内大学,比如二本分数线的中外合办大学的学生,水平可能比比较差的211大学学生的水平要高。而且
就业:
  1. 出国留学非常有优势,申请国际名校要比国内大学容易的多,具体数据,你们可以去这些学校的官网查查,很多都是去常青藤,国际排名前50的大学留学。

  2. 同学网、校友网质量高。同学家庭条件都很好,学费那么贵,上的起的都是家庭条件不错的。同学网、校友网对以后工作是非常大的帮助。

  3. 承接上一条,同学家庭好,结婚找对象的质量也很好

  4. 在世界500强就业的比例很高。

12.忌讳闭门造车,要多搜搜、多问问


很多人就看着志愿指南,自己家人研究,其实填志愿的时候,是最要充分利用人脉关系的时候。
寒窗十五年,填报志愿三五天。这是目前绝大多数考生及家长的真实写照。但填志愿的重要程度绝对不比高考低,甚至可能比高考更重要。
从幼儿园到高三,辛辛苦苦努力15年,而花在高考志愿上的时间多少呢?也就是三五天时间。但从付出收益比上算:
志愿如果填好了,哪怕高考没发挥好,也可以通过填志愿来再次“拯救”,这几乎是唯一的后悔药。
如果考的好,那么通过填志愿,更可以锦上添花;当然,如果填不好,可能相当于少考了几十分。
现在网络沟通都非常方便,哪怕距离再远,也能请教有见识的亲戚朋友,如果对方很有经验,哪怕直接飞过去当面请教,也是非常值得的。近年,一直有外地的亲朋带孩子坐高铁找我当面咨询。
还有就是,现在都有手机,都能上网查询,要充分利用这点,不懂的就上网多搜搜,多查查。


13.填完志愿后万事大吉,忽视征集志愿
好不容易高考完了,也填完了志愿,就应该出去好好放松一下。志愿填报完,不少考生都会选择外出旅游放松心情。但需要关注的时,志愿是填报完了,但录取还没结束。曾经遇到过一个考生,考了553分,以为填的志愿一定没问题,再差也会被后面的两所“保一保”院校录取,填完志愿后她就和家人去泰国旅行了。谁知道一批本科滑档了,她也不知道有征集志愿这一说,等她回来才发现征集志愿也结束了,最后只好无奈的被一所二本院校录取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