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温文尔雅的背后可能藏着暴戾,请注意这些细节
你会发现生活中越是年长或位高的人越会说话,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温柔大气,很懂自己,这就是对方的人生阅历,一个人经历的越多懂得的便越多。
每个人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伪装,有些变,是通透之后的改变;有些变,则是为达目的的遮掩。
为人处世切勿被对方的表面所蒙骗,有的人打开窗户温文尔雅,关上房门便凶神恶煞。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说一个孩子的父亲是教授,在学生和同事眼里从来都是谦谦公子,但却常常将坏情绪带回家,每天只要听到父亲开门的声音小女孩就会吓得瑟瑟发抖,因为她总不知道因为什么就要被大声责骂甚至毒打。
他的暴戾来源于对社会和自己的不满,却为了维护温柔的脸面,保住文雅的人设而隐忍。那些积攒了一天的坏情绪全在回到家的一瞬间涌上胸口,于是看什么都不顺,见人就要动手。
这是典型的窝里横,更是一种心里缺陷,多由儿童时期被过于强势的亲人所压制不得已保持顺从所致。
这种伤害会藏在一个人潜意识里很久,若当事人始终不能意识到并刻意改变,那么它很可能伴随一生,其危害就是会在不确定的事情里,用完全暴戾的方式伤害身边的亲近之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庭中会出现家暴和虐待儿童的情况,那些看起来一切社交都很正常的人,有时候却根本不懂得如何与“亲人”相处。
这里的“亲人”既可以是伴侣子女也可以是亲朋好友,总归这世上有那么一部分人表面上温文尔雅,背后却藏着暴戾。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表里不一的情况,看清细节,或许可以躲过一些不必要的“孽缘”。
要知道表面温柔背后暴戾的人其实是因为在童年遭受不正确的教育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满心是伤的孩童逐渐长成了大人,一脸成熟。
表面上的成熟并不代表内心就真的成熟,若你或者身边的人在细枝末节上有这几种情况,那么很可能就是潜在的暴戾者。
遇到着急的事情时不自觉地使用命令语气
常言道,急事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着说。
这不仅是处事的道理还是避免出错的真理,越是急的事越不能急着做决定,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忙必出错,遇到大事更是不能含糊其词,因为丁点失误就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错之毫厘差之千里不容马虎。
在小事情上稍作幽默不仅能缓和气氛还更利于表达,在完全没把握或不确定的事情上最好闭口不言,有时候言之凿凿其事未必为实。
当一个人在常态下一切正常,但遇到急事时,变得有些与往常不同,若不自觉地带着压倒性的语气用盛气凌人的姿态说出解决方案。
这时候在他们的思维中那糟糕的潜意识已经不自觉地浮出水面,要知道没有人会因为情况紧急而透出危险气息,除非他真的有。
虽然很谦虚客气,但却习惯性地否定对方的观点
生活中好为人师的人有两种,一种特别讨厌,那便是赤裸裸地否定别人的提议和观点,口头禅是“不对”“你听我说”“其实也不是”“要我说应该是这样”等用直接否定放在一句话之前。
还有一种相对就不容易被发现,他们也喜欢否定对方的观点,但却没那么直接,而是表现出极大的委婉,甚至在习惯性否定之后还会圆一圈将话题引回原点。
看起来很像大部分人眼中的高情商,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还给足了旁人面子,但这却不是真正的高情商,真正的高情商不会第一时间否定。
无论哪一种好为人师,只要一个人在刚开口时就急切地去否定对方,一定不是因为自信,而是心急,其性格上很大可能暗藏着暴戾。
酒后话多且对身边的人拉拉扯扯
老话道:“观人于临财,辩其贪;观人于临难,辩其勇;观人于忽略,辩其谋;观人于酒后,辩其德。”看一个人的品性就要观其酒后的言行。
冯梦龙在《醒世恒言》里说:“把酒多言是小人”这句话很直白,说一个人喝了酒之后若很啰嗦,那他多半没什么真正的修养。
修养是刻在骨子里的雅正,酒后失德其实不是“失”而是“暴露”,人最善于伪装,但在大脑亢奋之下很容易便放下伪装,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说些压制许久的话。
酒后话多且对身边的人拉拉扯扯并不是单纯的醉酒,多半是骨子里藏着市井。
不要轻易相信一个人表现在面上的模样,多留意细节,往往会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更精准的了解。
无论是对自查还是观人,越是心向善便越要懂得辨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