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老客 ▏追寻安顺桥的历史真像
作者 ▏长生不老客
说起成都的安顺桥,那可是大大有名。一是据说元代马可·波罗游记中就对成都的安顺桥大加赞赏;二是安顺桥是清代到民国时期成都市区内仅有的三座廊桥之一,并且是其中最大的(另外二座廊桥是万福桥和十二桥)。三是据说1947年和1981年的两次大洪水,都有人站在安顺桥上观水时桥被洪水冲垮,造成惨案,影响很大;四是现在新修的安顺廊桥成了拍客的最爱,在网上随意就可以找到很多的安顺廊桥照片。
但是,现在有一些媒体,在介绍安顺桥时东摘西抄,不认真核实,错误百出,甚至有些正式出版物也有不少错误,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让大家了解真实的安顺桥。
古安顺廊桥的位置在南河上现在的合江亭上游约有100米处,桥的北岸以前叫大安横街(现在的滨江东路),桥的南岸是以前的万年桥街东头(现在的江天路)。现在的新安顺廊桥则在合江亭下游约100多米处。古安顺廊桥早已不在了,新安顺廊桥就在河边上,大家随时可以去看,我就不多说了。下面重点来说说古安顺廊桥的几个问题。
一、古安顺桥是何时所建
关于安顺桥的最初建筑时间,有多种说法。
说法1,百度中是这么说的:“安顺桥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的建筑踪迹可以追溯到元代。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安顺廊桥是他印象中较为深刻的四座大桥之一。”
这种说法没有提出任何依据,只是为了与马可·波罗拉上关系而提出的,不足为凭。
说法2,华西都市报2019年8月19日登载了一篇标题为 “安顺廊桥,构建成都历史的古桥”的文章,其中说道:“安顺桥何时建造,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1277年(元朝至元一十四年)前后。民俗学家刘孝昌先生考证说,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华阳县令安洪德在元代旧廊桥的基础上,重修了一座以砖石为基础的风雨廊桥,自题匾名“安顺”。”
这种说法也有很多问题:1277年造桥也没有提出依据,那时造的是不是廊桥更是问题,从1277年到1746年中间隔了将近500年,木桥早就应该损坏了。但后文中却默认元代造的就是廊桥,并且安洪德就是在元代旧廊桥的基础上重修的,这种说法显然是想当然了。
下面我们看看正史上是怎么说的。查清代嘉庆21年(1816年)的华阳县志:“安顺桥,旧名长虹桥。治东城外大佛寺前。跨内江,长二十丈,阔一丈,架木为之,上覆以屋。创建年月无考,乾隆十一年(1746)年邑令安洪德重修,并题额。”按华阳县志的说法,安顺桥创建年月已经不可考,但从1746年以后确实是廊桥。既然创建年月不可考,当然也不能排除前二种说法那样是元代修建的。那么安顺桥是不是元代修建的呢?
再查明代天启(1621年- 1627年)年间的成都府志,其中关于成都的桥梁(从294页到300页),桥名共有七页之多,但其中并没有安顺桥(或长虹桥)。见图1。(因府志中桥梁太多,我只列出了第295页)
图1 明代天启年间成都府志中的桥
我特别仔细核查了处于东边和南边的桥,不管那桥叫什么名字,但其中也没有一座可能是安顺桥的。府志中其它小河上的桥有可能遗漏,但南河与府河上的大桥应该不会遗漏,可见在明代成都并没有安顺桥或长虹桥,那么说安顺桥在元代创建显然是想当然了。
二、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的到底是哪座桥
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他在1287年到过成都,回去后在《马可·波罗游记》里“成都府省与大江”中写道:“有许多大川深河发源于远处的高山上,河流从不同方向围绕并穿过这座城市,供给该城所需的水。这些河流有些宽达半英里(约800米 笔者注),有些宽两百步(约120米 笔者注),而且都很深。城内有一座大桥横跨其中的一条大河,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支撑着桥顶,桥顶是木质的,装饰着红色的图案,上面还铺着瓦片。整个桥面上有许多别致的小屋和铺子,买卖众多的商品,其中有一个较大的建筑物是收税官的居所。所有经过这座桥的人都要缴纳一种通行税,据说大汗每天仅从这座桥上的收入就有一百金币。”
马可·波罗记述的这座桥,有人认为是安顺桥。也有人认为是万里桥。在现在新修的安顺廊桥上就有马可·波罗的雕刻,见图2。
图2 新安顺廊桥上的马可·波罗雕刻
明显他们认为马可·波罗记述的是安顺桥。
华西都市报2019年8月19那篇文章中说:“马可·波罗尤其对著名的安顺廊桥作了详细记载,'安顺桥非常宏伟,全身由大理石砌成,桥的两头有桥栏和桥楼,中间还设市,还有守岁(收税?笔者注)的人,整个安顺桥气势磅礴,宏伟巨大,是锦江上一个了不起的建筑。’”
对比马可·波罗游记的原文,原文并没有指明安顺桥,没提到桥两头有桥栏和桥楼,也没有提到锦江,可以看出华西报的这篇文章随意性很大,按自己的需要任意编造。
其他还有一些认为马可·波罗记述的桥是安顺桥的就不再列举了。
我认为马可·波罗记述的不是安顺桥而是万里桥。
理由如下。
第一,安顺桥在马可·波罗来成都时存不存在都是问题,但万里桥却是自秦代李冰治水以来就有,并且一直在原地未动地方。第二,安顺桥即使在元代就有,但是不是廊桥也无法确定,但万里桥在宋代就是廊桥,这是有文字记载的。
宋代刘光祖(1142年—1222年)在《万里桥记》中写道:“赵公之镇蜀也,……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尝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增为石鱼,鲡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为木而屋之。”说的是北宋一位沈公(沈义伦 笔者注)对万里桥进行过维修加宽,但是修得很简陋,与万里桥的地位不相称,而且容易损坏,不耐久。于是赵公下令对桥进行改造,用石头砌成鱼形的桥墩,把河水分为五道(即桥有五孔),并在桥上铺设木梁和木板,上面还用木料修建了房屋一样的桥廊,成为风雨廊桥。
其中说的赵公应该就是赵汝愚(1140年—1196年),他在1182年出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到1189年离开四川。那么他修万里桥就应该在那几年之间。马可·波罗1287年到成都,距赵汝愚把万里桥改修为廊桥刚好100年。所以马可·波罗记述的廊桥极大可能是万里桥。
三、古安顺廊桥到底什么样子
1746年安洪德修的安顺廊桥已经在1947年的大洪水时毁去,只剩下石头砌成的桥墩。现在见过安顺桥原貌且有记忆的人起码有80岁了,少之又少。现在有些媒体上介绍安顺桥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我们先来看几个介绍。
华西都市报2019年8月19日登载的文章“安顺廊桥,构建成都历史的古桥”,文章中插入了一张照片介绍说是40年代的安顺桥。见图3。
图3 华西都市报文章中的古安顺桥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成都,我们的家》画册,其中的安顺桥是这样子的,见图4。
图4 《成都,我们的家》中的古安顺桥
袁庭栋编写的《成都街巷志》修订版中介绍的安顺桥,见图5.
图5 《成都街巷志》中的古安顺桥
三种正式的出版物,三张照片,三座不同的桥,都说是古安顺桥。其他网上自媒体上的文章就更不用说了。那么真正的古安顺桥到底什么样子呢?
图3华西报上的那张照片,并不是安顺桥,而是30年代的万里桥。大家可以参见我在“行脚成都”上发表的“万里桥,留下无数成都人的记忆”一文,其中有很多万里桥的老照片,大家对比一下就可以晓得图3是万里桥。
图4照片出自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画册《成都,我们的家》,那本画册全部是百年前曾经在成都工作生活过的加拿大传教士、医生等人,他们把当年拍摄收藏的老照片汇集成册印成此书,并命名为《成都,我们的家》,表达了他们对成都的深厚感情。我敬佩他们对成都的友情。但我不晓得那张照片上是哪里的桥,多半是因为时间久远搞错了,而被错标注成了安顺桥,后面我会证明那决不是安顺桥。
图5《成都街巷志》的那座桥是不是古安顺桥呢?这个问题还不好下结论。先看看《成都街巷志》上安顺桥的介绍:“安顺桥原名长虹桥,最早的建桥时间已经无从知晓,只知道它被命名为安顺桥和它的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当时的华阳县令安洪德主持重修的安顺桥,是一座七洞的木质廊桥,长20丈,宽1丈,桥上架有风雨长廊,在当时应当算是比较大的桥梁(就桥洞数量看在成都城区仅次于九眼桥,与万里桥相当,在木桥中居第一)。”
《成都街巷志》对安顺桥的描述是採用的是华阳县志上的说法,注意其中提到安顺桥是七洞木质廊桥。数一数图5照片中的桥洞,照片上已经看到有九个桥洞,右边还没有完全照出来,如果照片中间的桥楼是在正中且左右对称的话,那么照片中的桥应该是十个桥洞,与文中说的安顺桥是七洞不符,自相矛盾。要么照片不是安顺桥,要么文章中说安顺桥是七洞就说错了。
下面先来追寻照片的来历。图5上注明照片是一个名叫甘博的美国人拍摄的。我有一个网友手边正好有甘博拍摄的全部照片及英文资料,他说甘博拍了照片后都作了记录。我从他那里拿到了那张照片及说明,见图6.
图6 甘博【美】1917年拍摄的桥梁照片及说明。
图6中37A是胶卷的编号,201是照片的编号。那张照片按甘博的标注是灌县的桥,并不是成都的安顺桥。
到这里为止,似乎走入了死胡同,《成都街巷志》说甘博拍摄的那张照片是安顺桥,但甘博本人却说拍摄的是灌县的桥。
这条路走不通,那就走另一条路看看。
既然甘博说拍摄的是灌县的桥,那就查一下灌县是不是有这样的桥。于是我又查了灌县县志和其它资料,把县志中记录的桥梁一一比对,但没有一座桥是像图6那样的。灌县最著名的就是南桥(旧名普济桥),见图9。
图9 灌县的古南桥(普济桥)
图9右下部可以看到桥下是木头支架,而图6中的桥是石头桥墩,两者完全不同。
这又出现一个新问题,甘博说他自己拍的是灌县的桥,但灌县县志里却查不到那座桥。要么是甘博自己记错了,要么是县志的记载不完整。但这两种情况都无法证实,这条路又断了。
后来我在一个微信公众号“旧影阁”中看到一张照片,是一个名叫埃贡·冯的法国人1937年拍的,照片说明是成都安顺桥,见图10。
图10 埃贡·冯【法】1937年拍的成都安顺桥
把图10与图6对比,两张照片相隔20年,但桥的形状和样式都完全相同,在成都周围决不可能出现如此相似的两座桥,显然两张照片拍摄的是同一座桥,并且两张照片刚好互补,图6是站在河的北岸桥的上游拍的,图10 是站在河的南岸桥的下游拍的,桥头的那棵大树就是最好的标识。
后来我又在微信公众号“行脚成都”上找到一张照片,是一个名叫中野孤山的日本人写的书《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的插图,是1913年拍的,也注明是成都安顺桥。见图11.
图11 中野孤山【日】1913年拍的安顺桥
把图6、图10和图11三张照片对比,如此相似,肯定是拍的同一座桥,三个外国人分别在1913年、1917年和1937年拍的照片,有两个人说是拍的是安顺桥,有一个人说拍的灌县的桥,2:1,很大可能是甘博记错了。
照片的问题先放一下,再来说一下桥洞数量的问题。《成都街巷志》中说安顺桥是七个桥洞,但是这几张照片上的桥却有十个桥洞。我问过很多老成都人安顺桥是不是十个桥洞,有的人说记不清楚了,有的人说桥洞数量都是单数,没有双数的。有的人说成都的老桥当中,桥洞数量最多的就是九眼桥,没有超过它的。有的人说,九眼桥那里河要宽些,才九个桥洞,安顺桥那里河要窄些,怎么可能修十个桥洞?到了这里,桥洞的数量又成了问题。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回忆老成都的帖子,是一个名叫吴春的老成都人写的,帖子中说到他自己1941年高小毕业,这样推算下来,他应该是1928年左右出生的。到1947年安顺桥被洪水冲毁时他有19岁了,这个年龄应该看到过洪水冲毁之前的安顺桥,且正是记忆力良好的时候。我把他帖子中关于安顺桥的那一段摘录出来:“安顺桥在成都南河口以上约百米处(今之合江亭位置),桥跨南河,是大安街通往太平正街及郊外的要道。乃石礅木樑瓦顶廊桥,共有10洞、9个石砌桥礅,9条石雕龙昂视南河上游。桥面圆木架樑,木板横铺以通行人,再顺铺两道木板为鸡公车路。桥两边围木栏。桥之中部四洞长,加宽了桥面,用来摆摊设炉,卖面食、凉粉、锅魁、油糕。桥正中两洞桥樑上建有谯楼,楼上供有三尊木雕彩绘菩萨,铁钟、大鼓,楼面宽敞,有打更人居住。桥两头有亭,年久亭上楼板残缺,无人上去。”
他对安顺桥的描写非常细致,除了这个帖子之外其他地方从未见过,有些细节我原来看照片根本没看出来,后来对照他的描述,把照片放大后细看,果然是他描述的那样。他的帖子中明确提出安顺桥是十个桥洞。
虽然这个帖子描述细致,但毕竟光凭这个网上的帖子作为证据还不充分。后来我在清代嘉庆年间的华阳县志上找到一张安顺桥的图片,见图12.
图12 嘉庆21年(1816年)华阳县志上的大佛寺及安顺桥
把图12放大来看,寺庙门口的“大佛寺”与桥头的“安顺桥”题字都清晰可见。图12是正史上的图,比三张照片早了100多年,断没有造假的可能。
把图12与图6、图10和图11对比一下,四张图上桥的样式是一样的。再数一数图12上的桥洞数,果然是十个。到此为止,这四张图有三张说是安顺桥,一张说是灌县的桥,3:1,基本可以认定是安顺桥了.那个美国人甘博应该是记错了。
但是还有点小问题,就是华阳县志这张图有个明显的错误。
查光绪20年(1895年)地图,上面标出了安顺桥与大佛寺。见图13。
图13 光绪20年(1895年)地图上的安顺桥与大佛寺
根据图13中河流、桥与城墙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出大佛寺是在河流的北岸,安顺桥是在大佛寺的南面。看图的人是在河的南面,熟悉南河的人都晓得,南河的水是自西向东流的,因此在图13上河水应该是从左流向右的。
图13与图12上安顺桥与大佛寺的位置关系是一样的,那么图12中的河水也应该从左流向右才对。不晓得华阳县志上为什么把水流的方向画反了。
图10和图11上都能看到大佛寺,大佛寺那边就是河流的北岸,两张照片上那棵大树是在河流北岸桥的上游方向。图12中水流的方向画反了,如果把水流方向改正为从左流向右,那么大树也就要画在桥的左边才对。看来画图的人也晓得那棵大树应该画在河流北岸桥的上游,但水流方向画错了,大树的位置也跟着错了。
华阳县志那张图既然把水流方向都画错了,会不会把桥洞的数目也画错了?
另外光绪20年地图是一张写实的地图,图中府河与南河上重要桥梁的样式与桥洞数都是按实际画的,比如万里桥画的七孔拱桥,九眼桥画的九孔拱桥,图13上安顺桥虽然画的是廊桥,且样式与图12上相似,但桥洞数却没有十个。这样安顺桥的桥洞数量还是没有完全解决。
到了今年五月份,网上传出一个帖子,上面有美国KH-7间谍卫星在1965年4月29日拍摄的成都地图。我在网上下载了这张卫星地图,并花时间对地图上的街道桥梁作了标注。在标注过程中我发现卫星地图上的安顺桥确实是十孔,见图14。
图14 1965年4月29日卫星地图上的安顺桥
把图14放大,可以清楚地看到安顺桥确实是十个洞。这样一来,前面所有关于安顺桥不是十洞的说法都不攻自破了。
桥洞数量的问题一解决,也就可以断定图6、图10和图11都是拍的安顺桥。相应的图4 就决不可能是安顺桥。
四、最后来说说两次大洪水中的安顺桥
安洪德1746年修的安顺廊桥,从1913、1917和1937年三个外国人拍的照片来看,过了190年了仍然在正常使用。可惜的是1947年7月初连续几天暴雨,导致河水猛涨,形成百年不遇的洪灾。当时的报纸纷纷报导了洪灾的情况。我找到了《新新新闻》关于那场水灾的报导。见图15。其中红线是我加的。
图15 1947年7月6日的《新新新闻》
据报载,那场洪水冲垮了城内的数座桥梁,包括万福桥(当时是廊桥),新东门大桥(现在的武成门桥),复兴桥(现在的新南门大桥),安顺桥(当时是廊桥),南河口疏散桥,瘟祖庙疏散桥(现在的锦江大桥),十二桥(当时是廊桥)等等。其中特别提到:“昨日安顺桥上,约有七八十人,柠看水涨,江水流急,忽然桥断,人皆被水冲去,江内呼救之声,达于两岸,霎时顺水消逝,惨不忍睹。”古安顺桥刚过了200岁就被冲毁了。
后来在原来安顺桥的桥墩上重新铺上木板,恢复交通,但不再是廊桥了。
1978年,在古安顺桥上游不远的十二北街处,新修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那个年代对桥的名称不太严格(比如一号桥和二号桥就叫了几十年),有的人把这座钢筋水泥桥叫做新安顺桥,据说正式名称应该是十二北街桥。1981年7月中旬,成都又遇到一场特大洪水,老安顺桥上的木板先被冲走,已经不能通行。7月13日,有人站在新安顺桥(十二北街桥)上看水,突然桥被洪水冲垮,据说落水者53人,生还27人,死亡惨重。因桥名不是很清楚,媒体报导时误传为安顺桥垮塌。《成都街巷志》上就注明是安顺桥被洪水冲垮。见图16
图16 《成都街巷志》上安顺桥垮塌的照片
其实照片上断落在水中的并不是安顺桥,而是十二北街桥。真正的安顺桥在它的下游不远处。见图17。
图17 1981年成都洪水中的两座桥
图17中面前断落在水里的就是被误传的安顺桥(其实是十二北街桥),照片远处河中只剩桥墩的才是真正的安顺桥。
该澄清的几个问题写完了,尽管古安顺桥早已不在,如果本文对后来人了解这座著名古桥时有所帮助,笔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后记:追寻安顺桥的历史真像,前后经历了一年多时间,有时查不下去了,只有搁置下来,到新的线索出现时再继续。特别是图10“旧影阁”那张照片和老成都人吴春的帖子出现时,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然最后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还是卫星地图,否则就是很多老成都,包括有些家就住在安顺桥附近的老成都,都不相信安顺桥是十个桥洞。其实六十年代我自己也曾多次从安顺桥上走过,只是那时确实没去注意有几个桥洞。好在这个问题终于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