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之解题秘籍
☞论述类文本阅读篇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指津
指津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
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
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指津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可采用如下方法:
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对于第一种,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对于第二种,应该按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第三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承上启下,有的阐明要旨。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还要看清来龙去脉。
指津三: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主要有: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3.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4.现实和设想的混淆。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5.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有些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6.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析,找准答案。
指津四:筛选判断,逐步排除
对选择题要分析、比较、选择,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环境,瞻前顾后,寻找有效信息,并归纳信息的要点,进行筛选,再次排除干扰选顼,剩下的便是正确答案。这样做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基本方法如下: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篇
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新闻类为主,重点考查考生的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概况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包括读图。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指津一:关注文体特征
非连续性文本通常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一道单选题、一道多选题和一道简答题,共12分。
指津二:注意阅读方法
第一,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第二,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第三,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写作的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指津三:注意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指津四:培养理解能力
2017年新考纲修订之后,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做题成为必做题,考点上也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说明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而言,要更加重视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1.
因为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强调的是“在文中”,故在理解时,既要注意概念的“词典义”,又要注意它的“语境义”。要把“重要概念”还原到文本中,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
对于关乎主旨、作者主张的重要概念(词语)的理解,首先要掌握基本要求:①从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来思考,选准准确的词义,理解临时意义;②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同时兼顾词语的本义;③从词语的词性、语法结构分析、斟酌词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关键词语理解法
理解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关键词语,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有的是多义词语,有的是概括性词语,有的是有隐含义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彻即可。
(2)句子结构分析法
对那些结构复杂的句子,不论是单句还是复句,都可以使用“抽取主干法”进行解读,抓住句子主干,理解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句子含意。如果是复句,可以划分内部层次,分层理解。
(3)根据位置确定句意法
(4)表达意图还原法
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如用了比喻句,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意图是什么,只要写出来即可。另外,要注意多角度答题,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两个角度的思考。对于个别表意较为含蓄而未用特殊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应在写出句子本身含意的同时写出作者的表达意图。
☞文学类文本阅读篇
(一)小说阅读
指津一: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指津二: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
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指津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指津四: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就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同学们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来
(二)散文阅读
指津一:“答案在文中”
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具体方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命题人常常围绕文章主旨制题,中心主旨句移用法是既省时又准确的好方法。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而许多文章自身,作者都会对要点和主题作必要的归纳和概括。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事半功倍。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从阅卷的角度看,分条答题显得条理清晰,更能阅卷人的好感。
指津二:“主题在心中”
答题时也要有主题意识,心中时时想着文章的主题,想着能否从主题的角度解答本题。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从文体基本特征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答题不得要领。
指津三:“方法在胸中”
既然“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我们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事实上,许多高考主观题的评分参考答案,都是直接抄自原文;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答题策略
1.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语言准确到位,表述规范,简明扼要。
2.分条回答,条理清晰,字迹清楚,便于阅卷,更易得分。
3.主观题的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如不限定字数可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感觉可能拿分的点,但不是多多益善,把不相干的都写上,错的多了反而淹没了对的,阅卷人不易发现又反感。
4.文通字顺也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关键,许多时候甚至直接作为“得分点”。考生先拟草稿,组织好语言,再正式作答。
5.除非有明确要求,否则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6.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文言文阅读篇
解答文言断句题的五个“锦囊”
锦囊一:靠文段大意断句
拿到一道文言断句题,首先要讲文段整体阅读一遍,联系上下文粗略地揣摩出大意。对于叙事性文段,要大致清楚其叙的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对于说理性文段,要大致明白其论点和主要论据;对于对话性文段,应先清楚是哪几人的对话,各人的身份和观点如何;等等。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整体阅读”,强调的是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读”,这对于某些文段来说,也许就相当于已经得出了答案。
锦囊二:以动词宾语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在古汉语中,动词(有时是形容词)是构成一句话的重要成分。一般地说,只要找准了动词(或形容词),弄清楚它们的宾语,就可以宾语之后断句。
锦囊三:凭特殊虚词断句
这里的所谓“特殊虚词”,指的是一些多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虚词和一些表示说话的词语,以及文段中的诸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词语,它们往往可以成为给文言断句的重要参考标志。比如,常用于句首的文言虚词有“若夫、乃夫、至于、于是、虽然、是故、是以、已而、向使、夫、焉、盖、惟”等,见了这些虚词,在它们前边就可断句;常用于句末的文言虚词有“矣、焉、乎、也、耶(邪)、欤、哉、夫、耳、者也”等,在它们后边也大多可断句;相当于“说”的词语有“曰、道、云、语、白”等,在它们之后也大多应断句。对于文段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职名、谦称和敬称等词语,断句时要分析其是作主语还是宾语。
锦囊四:据句式特点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果能比较熟悉地掌握,对于断句也很有帮助。比如,了解了“不亦……乎?”“得无……耶?”“……之谓也。”“如(奈、若)……何?”“何……为?”“何……之有?”等固定句式,可以给我们在给文言断句时以十分明显的指示。此外,还应该知道,古汉语比较讲究句式的对称,给文言断句时可据此查看文段中有无对称句式。
锦囊五:参考他题断句
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文本中的内容和试题中其他题所提供的信息,作为断句的参考。
总之,如果我们能在复习备考时,按照以上“锦囊”所提到的方法,深入细致地思考,适当地多做练习,那么,曾被视为畏途的文言断句题,就一定会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
古代文化知识题解题方法
从近两年的高考题来看,它既考查了文化知识,又考查了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涉及了古代科举、官职、称谓、姓名、地理知识等。
一、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总结延伸。
二、强化训练、随题整理,建立资源库。
三、活学活用,善于联想,学会迁移。
四、树立语境意识,前后勾连,明确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翻译文言语句的解题技巧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技巧一: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技巧二: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技巧三: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
技巧四: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
技巧五: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技巧六: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古代诗歌阅读篇
指津一:鉴赏诗歌形象解题指津
1.鉴赏人物形象解题指津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如,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2.鉴赏意象解题指津
(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在这首二十字的千古绝唱中,粗线条地描绘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意象,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落日”在西,“大海”在东,视野开阔。既有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又有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还有滔滔黄河水的声响,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指津二:鉴赏诗歌语言解题指津
(一)炼字、炼句题
1.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3)某句(联)来历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请对某字(句)进行赏析。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锤炼字句,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或句子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或句子孤立起来谈,需要将字放在句中,或将句放在整首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1.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3)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4)用有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答题步骤:
(1)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指津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解题指津
1.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但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2.答题步骤:
简单地说就是: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指津四: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情感态度题目解题指津
1.读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而这些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
2.关注作者
(1)关注作者,可以从他的风格特点上获得提示,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
如王维,以创作山水田园诗为主,语言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内容上主要写山水隐逸生活,特别是清静优美的景物,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2)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等等,无不深深打上当时社会风气的烙印;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诗时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等对把握情感有重要的帮助。
如:李白、杜甫、李清照等诗人词人的生平、人生经历,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思想内容。
3.看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注释可以揭示背景,理解诗歌,了解典故内容等,这些都有助于把握情感。
4.抓关键句
从五七言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
5.把握形象
注意意象的特征和寓意,注意形象的外在特征、内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等,有助于情感的把握,特别是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诗。另外柳、月、长亭、水、白云等常见意象的含义暗示了情感的流露。
6.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精练传神、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即能直接表达情感。
☞名句默写篇
默写功夫在平时
1.以大纲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主,必须逐一过关,不可放过。
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
3.一定要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坚决消灭错别字。
4.默写题要看准要求,必须用钢笔写正楷字,此题万不可连笔。如果是“X题中选填Y题”的选择模式,一定要选准你最有把握的Y题。没有把握的千万不要填,这样既为了节省时间,还因为高考阅读卷的时候按前Y题批阅,后面的即使正确也不算。
☞语言文字运用篇
成语题解答有妙招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将各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作文篇
作文出彩有技巧
高考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层次。简单地说,在基础等级中,考生要做到的是“入格”;在发展等级中,考生要做到的是“出彩”。
下面结合高考考场写作的实际,介绍几种实用的方法技巧。
l.严格审题,深入发掘
所谓严格审题,深入发掘,就是要对试题及其要求认真推敲,准确领会命题意图,深入发掘提示或要求中的含义,写出符合题意及要求,立意较高的作文来。立意上要尤其注意两点:一是准确性,二是全面性。在此基础上,再谈思辨性、深刻性、创新性等等。
审题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弄清作文类型(命题型?材料型?话题型?),确定文体(限制型自主型?);二是要分析材料,选准角度。
一定要注意材料中议论性语句,它往往给考生指明写作的方向,写作的方向是不能改动的,否则,就会偏题!另外,看是否明确要求联系自身。不要抨击社会、发牢骚等,少用政治术语,想想阅卷老师的喜好,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
★一些考生在审题立意上吃的亏已经不小,今年要引起高度重视。
2.广泛搜集,精心选材
材料要典型,要有意义,有意味,有文化性。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为了做到材料新鲜,建议多使用近几年出现的新人新事。对一些过于“新鲜”评卷老师可能不知道的,要适当地交代大体情况,以免给人捏造之感,运用的材料尽量与提供的原材料保持一致,即使关系不够紧密,也要注意围绕题旨恰当勾连,表明不偏题。
不要去写科幻小说,写童话、寓言不要过于含蓄,“允许”编写故事,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严禁照搬照抄别人的范文,杜绝“无我文章”和“抄袭文”的出现。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少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要写早恋等敏感话题。
记叙文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议论文要以事实和道理来写文章切忌大话、套话、废语,要避免空发议论,乱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
3.发挥所长,合理定体
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要写什么像什么。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不喊口号,情真意切。写议论文要注意事例贴切、事理的分析、引用后的引申,做到首尾呼应。考生一定要发挥自己所长,写自己擅长的的文体,还要根据自己占有的素材来确定文体。
4.结构完整,眉目清晰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有一个较好的标题(命题作文除外),标题能较好地引领文章的内容。
文章内容要精于分段,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以五至八段为宜。
不管是写成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一定要在标题(命题作文除外)、开头、结尾和每一段的开头反复用材料中的关键词或标题中的词,材料作文如果拿不准,就找准材料陈述的对象和材料中的议论句,就事论事,反复论述,多角度论述、正面说、反面说,假设推理(如果不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5.力求新颖,创造亮点
作文贵在创新。好的作文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种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作文是不可取的,也难以得到阅卷老师的首肯。求新还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否则意欲求新求异,反而会因形害义,落了俗套。盲目创新,认为这是一个省力的捷径的想法是危险的。
好的作文,总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有自己的亮点。可在以下几方面出彩:
①标题要靓。审美性、哲理性强的标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阅卷老师精神振奋,如名言为题,比喻为题等。
②构思要巧。构思中比较容易被忽略的是写作的角度。好的切入角度容易出彩,容易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认识和写作者的个性。选取一个小的切入点,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写具体,写深刻,往往能够以小见大,写出好文章。
构思要耐心: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先写在草稿上;稍加思索想到的也写上。花上几分钟,列出提纲,绝对严禁胡编乱造。即使编写故事也要做到一大胆想象,自圆其说。
③谋篇出彩: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开头结尾忌讳冗长、拖沓,废话太多。
④情感要真。高考作文中,屡见无病呻吟之作。作文要抒发真实的感情,要求写作者要用心感悟生活,要把自己的情感态度投射或融入到所描写的对象中。人类有着许多共同的感情,但人的情感又往往有许多差别,写出自己独到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就做到了新颖。
⑤语言优美。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引用贴切名言警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不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不使用别人看不懂的词汇。
语句华丽一些不是坏事,或排比,或比喻,或整句、或短句、成名词化用为动词、形容词化用为动词、或用动宾短语、或用省略号感叹号疑问号等。背诵的名篇名句要有意识地使用。
6.回头反观,弥补小足
主要有三方面的任务:一是看审题是否恰当,如有偏差可矫正,在结尾部分充分解说你写的内容与话题或材料的关系,一旦跑题就不及格了;二是看标题、字数是否少,不写标题,按评分规定扣2分,字数不足(50字1分);三是看是否有错字(1个错别字1分)、病句。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作文中的硬伤,扣分无形之中往往是双扣分,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
★考生在考试书写上要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四不——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自造字,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