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俊丨冲突和融合

谢家俊

谢家俊,师从刘怀勇先生,演一法师。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绵阳市美协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曾任教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国画专业。

2013年成立谢家俊中国山水画工作室,从事山水画创作,研究,教学。

作品欣赏

中国画创作中传统

与当代的冲突和融合

——谢家俊讲课录

文/谢家俊
我们在画创作的时候,很多同学,或者是很多画家都面临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画中国画,到底是着眼于传统,还是去画一些当代的东西。大家都在这两个点上矛盾、纠结。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批判的声音,认为画传统的没有出路,还有人认为画当代的走不远等等,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声音。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孤立地站在某一个点,而没有融合地站在某个点上去看待问题。导致后面的这些学生,对待这个问题时模棱两可,以致于在画创作的时候举步维艰。
所以我希望通过今天这个课,和大家谈谈,让大家在创作的时候放下心结,去创作一些真正符合创作要求的作品。谈到这里,我们就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创作?对创作有什么样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去搞清楚。我认为创作就是继承与发展。我们现在在创作当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更多的作者把一张普通作品,甚至一张小画,或者画几张写生,再把它直接放大,就称之为创作,好像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只要是大画,我们都统称为创作,只要是能参加全国展,我们也把它称之为创作,这种认识其实是有偏执的。
昨天我在讲写生的时候也提到过,就是很多时候,作者把写生作品直接拿回去变成创作,而且这个写生作品根本就没有经过删减,写生过程中,他们把这个物象直接照搬到画面上,这个写生作品就相当于傻瓜相机捕捉了一个底片一样,然后直接又将这种写生翻成一张大画。这个过程中只体现了画家的功劳,没有体现画家的思维。就这样的作品我们就不能称之为创作,仅仅是一张大画而已。
现在还有一些人画创作,很极端地把传统的东西完全放下,什么都不要。就玩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这样的作品可不可以称之为创作?也可以,但是我们谈的是中国画的创作。有个前缀叫中国画!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的一些艺术品,也被放到全国展上,其实有些作品就不能准确地称之为中国画。这些作品出现之后就导致了很多后学,对中国画的定义很模糊。
鉴于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创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中国画就应该具备中国画的气质。这种气质就是我们的东方美学,我们民族本身的这种文化素养和文化诉求,还有文化形式。通过几千年的慢慢积淀,形成了我们中国画的一套完整的绘画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去结合一些当下的东西融入到创作当中,因为时代在发展,今天的一切与往日的一切都是不一样的。就今天的一切,与往日的一切也有所增加,也有所删减。所以就需要我们在传统的基础上,来重新认识当下的状态,这样我们的作品才符合这个时代,才能称之为创作。
如若我们画的作品,只是停留在过去的这些形式和这种审美理念里面,那我们画出来的东西,也只是步前人后尘,体现不出你个人的思想,当然更不用说体现时代的精神了。所以我们作为一部创作来说。就更应该把这个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形象,以及你个人的思想结合起来,那么这样组合的一幅作品,我们才能称之为一张完整的创作。
所以我说创作就是继承与发展,那么现在回头看看你们自己的作品,有没有我说的这两点?如果不具备,那你这作品可能就是失败的。这里说一个现在的创作当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就是很多人画创作的时候都在借鉴,说得不好听一点就叫抄袭。我不反对抄袭啊,因为抄袭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过程,抄袭只是在法律上说是抄袭,在学术上,在文学上,在文化上,我们不能用抄袭这两个字。准确地说叫借鉴或引用,借鉴的过程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去借鉴,因为通过借鉴我们才能更多的去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才能充实和丰富我们手上的技法以及我们的思维。
现在我们很多人的创作,大部分是借鉴别人的,甚至是东拼西凑组成的作品。还堂而皇之出现在各大展览上,这个我就不太赞同。因为这样的作品不是创作,它只是一种练习,是你做艺术家之前,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要经历的训练,那么这样的作品就不能拿出来说这是你的创作。你顶多就是做了一个搬运工的工作,或者说拼贴工作。所以说,大家回过头看自己这些年画的一些创作,是否有一幅作品真正能代表你的思维?你的每一个物象符号的提炼是否真正地是从大自然中提取的?以及你的每一个笔画是否带有当代气息?整个作品的意蕴是否渗透出你曾经学习传统绘画的一些文化信息?如果没有这些,那你这幅作品就不能称之为创作。也只是学习过程中。所以我们很多画家,不管是上过国展的,还是拿到美协证书的,回过头扪心自问,你是不是真正具备创作能力?你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你画的这些作品里的东西是不是都属于你的?我们不能拿着别人的成果来装饰自己行头,这样久而久之,可能就失去了自己去创作的这种动力,甚至无形中把别人的东西用久了之后,潜移默化的自认为这就是自己的东西,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现象,对于我们的这个中国画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作为艺术家,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明确,一定要严厉的要求自己。
对于传统,我这儿也拟了三个词语,也无外乎就是这三个词语,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形式,一个是意蕴。传统绘画语言它包括笔墨语言和画家的物象语言,物象语言,大家可能不太理解,对与有些画家而言,他习惯画某种树、某种山体,或者习惯于某种构图,这就是他所谓的物象习惯,这都属于他的物象范畴,因为这种习惯就是他的个性。笔墨语言大家都很容易理解,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笔墨形式、笔墨格调,这都是个人的风格。古人对书法及书画的笔墨语言上升到了人文哲学的高度,上升到了一个人的人格体现,给笔墨赋予了很多的个人精神内涵,也为它赋予了很多的社会责任,所以笔墨在传统绘画当中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学习传统中国画,首先就是学习笔墨。所有的画家都是这么经历的,你去求学,老师跟你也是这样讲的。所以对笔墨要有一个正确和足够深地认识,要把笔墨解决好。
传统的绘画形式,古代传统的这些山水画,大部分都按照一种时代趋势的模式在画,像作文章的体裁一样,有一定的章法模式,在起承转合,开合关系上也有这样那样的图式。基本上都按照这个去画,甚至还有一些作品都围绕着周易八卦、地理风水的角度来画,什么龙脉啊,主山啊,等等这些。所以传统绘画的形式更单一些。
传统的绘画意蕴。回想一下我们所有的这些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都会给我们一种感觉,就是非常地静,这种静气就是传统山水画普遍的主脉,整个状态都是以“静”作为一个核心点在进行创作的。这些山水作品很多都画的有点像世外桃源,有点像隐居于大山之间,不关心世事的一种状态。画出来的这些作品更多呈现出个人的这种精神境界,它是无关人间烟火的。这种背景下,这些画的画面表达,都符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就是含蓄地审美观,它不外露,非常内敛。这也是我们传统绘画的格调,它通过传统语言传统形式和传统意蕴,围绕在一个大的文化范畴或者是大的审美格局、格调下在进行创作。所以对笔墨的要求,就是宁拙勿巧,内敛含蓄,雄浑遒劲,这就是给笔墨赋予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起承转合,有起有收的一个完整状态。整个画面的意蕴也是围绕可居可游的这种审美二生成法。
意蕴是很抽象的,但是我们也有能捕捉到一些词语,比如诗情画意,温文尔雅,庙堂之气等等,这些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当然对传统的认识,见仁见智,每个人理解的深度也不一样。
当代跟传统之间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也要从绘画的语言、形式、意蕴这三方面去比较。当代的绘画语言和传统的绘画语言本身就有区别。当代的绘画语言更多的是要符合于当下所见到的这些物象,而当下有很多新的事物是在传统的笔墨语言、物象语言里找不到的。所以这个环节是需要我们当代人去做,就相当于要去填补传统绘画语言里的空白。我们传统的绘画语言,它所表现的东西是有限的,所以传统和当代不一样,是所表达的物象有区别。但不管怎么说,笔墨语言要符合物象语言,并都是为画面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和当代它也是分不开的。你的笔墨还是得服务于画面,只是传统的笔墨符合的是古人那个时代所见的物象,而我们当下的笔墨要符合当下的这些物象而已。
我们在理解了这个关系的时候就不难发现。传统和当代其实是不矛盾的,是在一个链条上。我们有时候把传统和当代对立起来看,当代就是一个脱离传统的独立体,传统也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如果我们这样认识的话,那肯定就觉得二者有冲突。实际上你不妨把它理解成,当代的笔墨就是在完善或者填充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链条时,它们就彼此不矛盾。既然绘画语言所表现的物象不同,那么绘画形式也就必然不一样。因为当代这些绘画形式,也是在传统绘画形式的链条当中不存在的,而且传统中曾经表现出的这种形式,是当时的文化格局影响下形成的,我们当下的这种文化状态是和传统不一样的,地球都变成一个村了!故当下我们的视觉、我们的思维、以及格局和传统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绘画形式上也就会和传统迥然不同。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将它们对立,所谓的冲突是站在一个对立的角度对待传统和当代的,这样认识是存在问题的,所以我们还得像刚才认识笔墨那样来认识形式,当代绘画形式也只是去填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这个链条当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绘画的语言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绘画意蕴就完全发生了变化,当下我们的生活状态和古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对待这个世界,对待人文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可以说每一个阶段的人群,他们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六零后的人怎么也理解不了零零后现在的思维。凡是有年龄跨度的人群,思维上根本就无法达到统一。但是不要忽略了,不管你多么不理解现在零零后人的思维,但零零后的思维的变化,根基都是来自于前人。前人将所有的意识慢慢给他们注入进去,最后让他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没有之前的文化积淀,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思维,所以对这个绘画意蕴,我们不能用当代的思维去否定传统,也不能用传统禁锢当代。大家也就不会觉得这个是冲突了。
传统和当代,这样一讲,大家其实心里就非常明确了,所谓的冲突是因为我们站的角度和格局认识上不同二导致的。其实只有融合而没有冲突,当代所有的写形状物都是因为传统的绘画发展到今天,自然而然延伸出来的一种现象。
文化就像历史长河一样,是一代一代的递增、跟进、演变和发展的。不管是传统绘画精神还是当代绘画意识,它都遵循的是绘画语言、形式、意蕴这三大块。但是二者之间的观念不同,为此发展到今天各方面就会不一样。那么我们来说说这个传统的观念是什么样子?
大家应该都读过《林泉高致》。那里面对山水画的形成是有一个介绍的,我们的山水画开始都是地图式的,想想地图也是为人所用的,那么它后来发展变成人物画的背景,后来又慢慢的脱离出来,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的这些达官贵人或者政治要员,他们无心政治,整天想的是隐居,归田园居,要放飞自我于自然之中。统治者就想,大家都无心政事了,国家怎么运作呢?所以就请一些画师来,让他们画外面的世界,把田园或者是高山、流水如此等等,将这种山野气质的东西拿到宫廷里来,画出来供他们观赏。也就相当于让他们在朝廷里既能做事情,又达到了他们的理想追求。从而得出一个理论,就是山水画要可居可游,这可居可游就是当时统治者提出来的。
文化就像历史长河一样,是一代一代的递增、跟进、演变和发展的。不管是传统绘画精神还是当代绘画意识,它都遵循的是绘画语言、形式、意蕴这三大块。但是二者之间的观念不同,为此发展到今天各方面就会不一样。那么我们来说说这个传统的观念是什么样子?
大家应该都读过《林泉高致》。那里面对山水画的形成是有一个介绍的,我们的山水画开始都是地图式的,想想地图也是为人所用的,那么它后来发展变成人物画的背景,后来又慢慢的脱离出来,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的这些达官贵人或者政治要员,他们无心政治,整天想的是隐居,归田园居,要放飞自我于自然之中。统治者就想,大家都无心政事了,国家怎么运作呢?所以就请一些画师来,让他们画外面的世界,把田园或者是高山、流水如此等等,将这种山野气质的东西拿到宫廷里来,画出来供他们观赏。也就相当于让他们在朝廷里既能做事情,又达到了他们的理想追求。从而得出一个理论,就是山水画要可居可游,这可居可游就是当时统治者提出来的。
山水画在那个时候形成,也正是因为要做到能够让别人去欣赏。因为当时他的形成,其实就是为他人服务的,那么这个时候画师更注重物象塑造,的地位也不高,都属于三教九流。经过慢慢的发展,中国画就开始趋向于文人绘画,很多文人或达官贵人,他们自己开始触碰这一领域,他们画的东西就不是为别人服务了,而是为自己服务。这就是写意画大繁荣的时候,也正是因为这些文人的注入让中国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多元化的发展。如果开始只是按照画些可居可游的画,仅为达官贵人去服务,那中国画只能停留在一个装饰画的层面,就没办法上升到文化层面,所以文人的注入对山水绘画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也非常幸运地在新时代感受到了中国画的写意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形式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或者中国传统写意画。就上面中国山水演变的过程来看,就能得出观念的改变就会造成形式上改变。不过尽管这些文人的注入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创造了形式多样的中国传统绘画,但整个状态还是在塑造这种可居可游的精神境界。所以说表面上不再为他人服务,但是塑造出自己可居可游的作品,到底也没有脱离为他人服务的原始状态——物象塑造。
当代的艺术观念,相较与传统观念那就完全不同了。我们谈当代的观念,就不仅仅只是谈中国绘画了,我们要谈所有的绘画形式,包括西方的绘画。这些艺术家不在乎别人能不能看懂它的作品,甚至有时候连自己都没想好,一刹那间的灵感来了,哪怕就是有时候手抽筋了抖两笔,都把它认为这就是作品,还包括行为艺术。因而当代的绘画观念不再是专注于物象塑造,更多的是为他自己的心情状态服务——行为过程。
当代的很多艺术家画画的状态,都是在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当代很多人画的这些作品都有具很强烈地社会效应,这个效应不是去迎合市场,是对这个社会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有的人关注的是人类深层次的社会性,有的人关注的是人性至暗的东西等等。这都是我们当代很多艺术家正在触碰的领域,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解读这个多元的世界。所以我说当代的这个话题就是“突破”,突破传统的思维观念,凡是传统所呈现的东西,作为当代的很多艺术家,他们都在想办法去突破它,而不是完全固守它。
你所画的东西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和传统拉开距离,那就得有个突破,甚至还会避而远之。比如现在有很多的艺术家在其作品里面,尽可能的不用到传统的笔墨语言,尽可能的不要用传统的形式,他就有意去避开传统。因为他要用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创作。姑且不说这种做法对不对?它至少在为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在做尝试和探索。这种行为,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应该是有用的,至少会为中国画的发展起到加砖添瓦的作用。
所以传统观念和当代观念不一样。当代人要想发展,他就要想着去突破传统观念。传统不管怎么变,从开始的宫廷绘画、壁画慢慢上升到文人绘画,但是他画的这些作品内容始终是在为他人服务的状态而进行物象塑造。这两个观念不一样,一个是为他,一个是为己;一个是追求目的,一个是行为状态。这两个观念没有对与错,这个当代观念是因为传统观念发展到今天自然而然的结果。就像当时文人画出现,它只是不愿意像宫廷画师一样,画一些普通老百姓都看得懂的画,所以中国画就上升了一个高度,成为文人阶层把玩的东西。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就要就更多的从自己内心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来审视周边的世界。
我认为在当代短时间内的绘画,会越来越自我化,这是必然的趋势,当然再往后我们的绘画将会以什么艺术形式出现就不得而知了。就目前来看,这个全国展上的作品,我们还没有做到完全的自我。我想,我们应该多往这个方向上靠一靠,尽可能的让作品回归自我,更能让作品来体现自我,来代表自我。艺术的发展,到最后就是自己的,就是为自己服务的。
我们在知道了传统和当代它们各自的语言,形式和意蕴,包括观念之后,我们再谈它们的冲突,它们真正的冲突,其实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区别。
怎么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冲突?传统的这种语言,它的这些形式与我们当下的思维是不符合的啦,跟当代的思维是不好融合的。所以现在很多画家,他在画创作的时候,他想画新的作品出来,新的形式出来,但在他手上掌握的也仅是他长时间训练得来的传统绘画的笔墨或者技法,所以最后弄得狼狈不堪。所以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果没有一个点去融合,他始终是在这两个点之间犹豫,要么就放下自我的思维去画传统,要么就是强调思维而丢弃传统,这样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其表现的作品就不够真实和全面了。
总的来说有新思维,哪怕你技法不到位都好说,就怕只是因为技法问题,把思维丢了再回到传统里面去,这就非常可惜了。不过你有了新思维,但是连传统的技法一点没有,那这这样画画其实也是非常困难。就如我们对一笔线条的要求,它不仅仅是单一的线条,它是带有一些笔墨法度和美学共性。你做为一个当代的画家就得先把传统笔墨弄清楚,你才能更好的探索和表现当下的笔墨。只有具备这样的素养之后。你才有可能把当下眼前所见的物象,用你的笔墨表现出来,才能符合中国画的笔墨要求,才能和中国画里深层次的精神相互结合,否则你那个笔墨可能就是浮躁的,就肯定是存在问题的。
刚才说的语言,不光是笔墨,还有他的物象的塑造。那么传统的物象塑造相对来说比较具象,它有提炼,有概括,但是它的概括不够强烈,那么当代绘画的这些语言呢,就更强烈一些。所以这又是一冲突。
再说,语言本身也自带冲突,思维本身自带冲突。传统的语言和现在的语言,传统的思维和当下的思维,这都是冲突。其实这些都是可以融合的。如何融合?就必须要去了解传统,把传统的语言思维都要有一个细化的了解。然后再进入到当代的思维里面,用当代语言去寻找一个契合点,那便是共性。只有了解这个共性,才能去融合。其实这个共性是取自于传统的,就是一个整体,为此当代之根就是传统。当代不管怎么变,根是来自于传统。这个传统也不仅仅是绘画,整个传统文化,都是当代这个行程的一个根基。因为当代的发展都是源自于传统文化。传统的文化的走势必然走向当代,就是必然要进入当代的这种思维里面。
如果你不进入当代,你就永远被尘封在那个时代。只有你坦诚的,包容的,进入当代,那么你才能真正的有所发展。所以这一切东西都源自于内心深处的一个认识,就是传统与当代本是一体。
你就全画传统也好,全画当代也好,作品都是从一个画家内心深处而迸发出来的。当然你要画一个具有真正创作意义的作品,也是要源于你自己的内心,然后是将传统和当代进行结合,这样的作品,才是不愧于时代,不愧于中国画的创作,才是真正的创作。
所以创作中传统与当代的冲突是我们站在孤立的角度在认识,认为两者冲突,实则是没有冲突的。我们只能说是因为这种冲突是在一时半会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没办法将它合理的结合,所以就把它们说成是冲突。
综上,冲突是伪命题,是不成立的。这就是我今天讲这个课的目的,中国画创作中的传统与当代是没有冲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融合啊,那么融合好了才称之为当今的中国画创作。
我今天给大家浅谈了传统与当代的冲突和融合。是希望大家画创作的时候不要去排斥传统,不要一味去复古,也不要去否定当代的一些新思维,因为这样会显得我们在认识上很狭隘。好了,我讲这个课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确自己的创作的方向。

书画频道四川中心

用专业、权威、深入的报道传递四川艺术家最强音

文稿/作品来源:作者提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