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历史遗存,品读西津古渡
镇江城西云台山麓的西津渡是古代长江边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在六朝时期人们就是从这个渡口横渡长江的,此后又历经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小小的渡口变成了一个繁华的漕运重镇,也成就了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西津渡是镇江的“文脉”所在。
在古代,西津渡是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东吴的水师就驻泊于此。唐代以来,由于西津渡是连接长江两岸重要的交通咽喉,这里更是驻有大量的官兵。三国时称“蒜山渡”,唐代为“金陵渡”,宋代以后才改为“西津渡”。
由于西津古渡保留着大量的历史遗存,它是镇江旅游必到的景点。来到镇江,飞溅的思绪跟着脚步走进了这深远的巷子,心随每块青石板回到千年以前。在那狭长的青石板小巷里,感觉不是行走在古渡的街道,而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里散步,随时都能感受到穿越千年历史的厚重古朴韵味。
沿着英国领事馆旧址侧面的一段石阶拾级而上,脚下便是有名的五十三坡。五十三坡是由五十三级呈半圆型盘旋向上的台阶组成,这些阶数是取自观音菩萨五十三参的故事,信众们先从坡下开始,怀着虔诚的心,默数着台阶拾级而上西津渡街,到观音洞礼佛拜香。
上得坡来,在两侧深灰色墙形成的甬道里前行,时光就这样悄悄地切换了。当年,这条甬道可是通向渡口的唯一通道,远古的人们就是从这里到达渡口的。
走过“同登觉路”的券门,看到矗立在通道上方的元代昭关石塔,让所有从它身下鱼贯而过的人们心生敬畏,七百年的风雨沧桑写就了江南的独一无二。昭关石塔高约5米,塔身由宝瓶、伞盖、相轮、四出轩式座基、复钵、基座组成,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它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喇嘛石塔。
西津渡作为连接长江两岸的交通咽喉和漕运重镇,每天都有大批的官贾百姓从此处渡江。依中国传统的风俗,出行的人们都要祈祷神灵庇佑,以保出行平安也就不足为奇了。遥想当年,南来北往的行人从石塔下走过,在观音洞中敬香,祈佑观音菩萨保佑渡江安全。
在石塔旁依山而建的观音洞和普陀岩建于宋代,普陀岩是由天然岩洞开凿而成,观音洞是一栋依山而筑的楼房,饱经沧桑的清水灰砖墙直立三层,其间供奉着汉白玉雕刻的观音像。据说,这里的香火历经千年延续至今,旺盛不衰。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善男信女都要到西津渡礼佛拜香。
隋唐前,镇江江面宽约40多里,唐代约有20多里宽,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由于西津渡做为漕运咽喉的特殊地位,航渡安全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宋代,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清代后期,一些绅士富商在石塔面北一侧,,成立了救护船只和渡人的善事机构“救生会”。
古街由东向西排列着四道券门,这些券门呈现出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券门石额上分别刻:“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的题刻,似乎在向我证明,西津渡是一部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
驻足“飞阁流丹”下,看着眼前这段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凹痕,这可是经历了千百年时光,被滚滚车轮磨砺出的深深辙印。从路中间这道唯一的车辙印,可以看出应该是江淮与苏南地区特有的“独轮车”的车轱辘所压而成,它与北方的双辙车印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条辙印是先辈勤劳的足迹,它见证了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走在这条印有辙痕的青石板上,耳边仿佛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令人不禁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幽情。坚实的臂膀,黝黑的身躯,吱吱的车轮,铿锵的吆喝。正是他们的无怨无悔,才造就了西津古渡璀璨的文化。
待渡亭,当年的人们就是在这座亭子里等待渡船。看着亭子,脑子里产生了疑问,待渡亭怎会建在远离江岸的地方呢?据说,当年这里紧临长江,滚滚江水从亭子脚下流过。到了清代,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也随着江岸向北移,西津渡也退出了渡口的功能。
待渡亭边,唐代诗人张祜的塑像立于古老的青石墙下。当年,张祜夜宿西津古渡小山楼,他登楼眺望长江,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三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诗中所述的“金陵渡”就是今天的西津渡。
当年,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时,即景抒情:“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而清代诗人于树滋更是道出西津古渡人来舟往的繁忙:“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于是我想起了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似乎看到李白、张祜、孟浩然在此登岸,看到苏轼、米芾、陆游在此候船,还看到了马可·波罗在此徘徊,就连满清的乾隆皇帝也曾在此停留。在我看来,待渡亭便是前世今生的红尘摆渡,渡的是来来往往的尘缘与劫,远远地来,开悟地去。
西津渡,街靠着渡,渡连着街,众多的历史遗存,遍布的岁月留痕,展示着镇江宽厚而深邃的历史阅历。随意的一条巷,都往时间的纵深里去。翘阁的飞檐,窗上的雕花,斑驳的砖墙,杉木的板门,无不向我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城市的文脉与传承,在这古老的西津渡负载与展现,远古的风尘与我的思魂,随着这旷久古渡老街而跳跃千年。古街的一砖一瓦、一石一巷、一壁一隅,将西津渡昔日的辉煌和繁荣,镌刻上深深的岁月印痕,那白墙黑瓦朱窗不知珍藏着古街多少动人的故事。
幽幽蜿蜒的古道,静谧中诉说千年的繁华与孤独。创伤历历的石板,任苔藓缀补着季节的缝隙,纳入一茬茬路人遗落的情愫,承载一年年风雨侵染的沧桑。行走其间,我仿佛看到了历代人迹在这千年古街上时隐时显,耳边时时传来那千古岁月的喘息之声。
踏着青石板,走在老街的小巷中,别有一番风味。这里完全不见现代高楼大厦的踪影,只有青瓦白墙的小屋,窄窄的石板路,和踏过石板路清脆的脚步声。在这弯曲的小巷中,总感觉在某个转角会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穿着旗袍的姑娘,款款地向你走来,这是一种古典美。
山岩之下,一座依山傍水的楼宇呈现在我的眼前,楼檐下悬挂有“尚清”二字的匾额,这应该是座戏楼吧。尚清楼以朱红色为基调,显示出吉祥喜庆的气氛。整座楼分上下两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楼前的一泓清池,在轻风的吹拂下微泛涟漪。
古街两侧一幢幢风格迥异的明清式样的木结构房屋,开设着书画、装裱、古玩、赏石、根艺等艺术品商铺,这些商铺错落有致的格局,变化多端的门面,五彩斑斓的匾额和招牌。徜徉在这古意盎然的街区,仿佛阅读一篇怀乡的散文,恍若走进了多年缱绻在梦境中的家园。
时光流逝,长江依旧,史书里记载的西津古渡,经过千年变迁,早已面目全非。阳光透过薄薄的雾霭,让古今相融的西津渡更添了一份妩媚与美丽。漫步於此,似乎觉得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扇门窗都藏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更让人觉得不虚此行。
西津渡是由一条大江而书写的千古文章,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秀丽。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让人有种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它、走近它的冲动。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待渡亭等古建筑与酒坊、书院、小杂货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千年古渡、百年老街”的历史风貌。
古城的风韵总是在静谧中凸显深邃,抚动尘封的琴弦,一阙西津古渡曲,一部岁月风华史。曾几何时,当此起彼伏的浪涛漫过浅滩的流沙,江水清澈的褶裙撩拨纤夫的脚踝,当满载而归的客商在此驻足,闲坐在江岸的酒肆里畅谈近日的见闻。西津渡,已然悄悄地铺开了卷轴,挥洒着丹青,细画着别具一格的“清明上河图”。
漫步在初夏微风、安静清凉的西津渡,远处仿若有金山寺的梵音荡漾而来,诗情画意跃然心间。西津渡如清周镐的二十四景图,淡淡的墨色拖出了水印,整个西津渡便在那月白的宣纸上了,青砖黛瓦、石阶巷道、屋宇阁楼、朦胧人影,安静简约。我喜欢这旧景上叠加的西津渡,它所特有的魅力更衬托出镇江的富足和美丽。镇江,一座美的让人吃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