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老子.公刘版》上卷

第四篇,道德经

第十九章,消除人类祸患的道德良性循环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基德乃長,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天下往,往而不害。

说明

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在通行本的《道经》部的第二十一章中。

通行本《道道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通行本主流译文为: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2,“修之于身……以天下观天下"为通行本的《德经》部的第五十四章中。

通行本《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通行本主流译文为: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3“天下往,往而不害”在通行本的《道经》部的第三十五章中。

通行本《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通行本主流译文为:

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公刘本经文注解:

孔1德之容2,惟3道是从4,修之于身,其德乃真5;修之于家,其德乃余6;修之于乡,其德乃长7;修之于邦,其德乃丰8;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9。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天下往10,往而不害11。

1,孔:本义为洞,窟窿,名词动用,指从窟窿眼观测,引申为从狭隘的观点观测。

2,容:容貌。

3,惟:通唯,唯一,惟一。

4,从:追逐,顺从。

5,真:真实可信。

6,余:足足有余。

7,长:福寿绵长。

8,丰丰富多彩。

9,普:普照大地。

10,往:循环往复。

11,害:祸患。

公刘本译文

用狭隘的观点来观察德行品质的容貌特质,那就是大道是他的惟一追逐和顺从,

用这种优良的道德品质来修炼自身,具有这样德行品质的修行才是真切可信的。

自己这样修行并帮助他的家人这样修行,具有这样德行品质的修行才是足足有余的,

自己这样修行并能帮助他的全乡一起修行,具有这样德行品质的修行才是福寿绵长的,

自己这样修行并帮助他的国人一起修行,具有这样德行品质的修行才是丰富多彩的,

自己这样修行并能全力帮助天下人一起修行,具有这样德行品质的修行将普照大地。

所以用一个人是否具有这样的德行来观察这个人的德行的发展状况,

用一个家庭是否具有这样的德行来观察一个家庭的德行发展状况,

用一个乡是否具有这样的德行发展状况来观察一个乡的德行发展状况,

用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这样的德行发展来观察一下国家的德行发展状况,

用全天下是否具有这样的德行来观察全天下的德行品质的发展状况,

全天下都用这一标准来循环往复,这样循环往复人类就彻底消除祸患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