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魅力的河南两周时期玉器(李书谦)
图1 圆雕虎首跽坐玉人 西周早期 高5厘米 宽2.8厘米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
起源于泾水与渭水流域的周人,以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崇尚自然。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在周公摄政的七年中大力推行宗法礼制,重视百工。《左传》有“工商皂隶,不知迁业”的记载,说明当时统治者对百工的重视程度。《周礼·考工记》中有关于“玉人”的明确记述,进一步证明了制玉业的专业化,这些玉工专门为王室服务。正所谓商有“六工”,即土、金、石、木、兽、草;周有“八材”,即珠、象、玉、石、木、金革、羽。由于周统治者的重视,在继承商代玉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同时,将用玉等级化、礼仪化,使玉器成为政治阶层“分贵贱,辨等列”的礼器,形成了该时期佩玉文化的一大特色。
图2 龙凤形玉璜 西周早期 长13.9厘米宽4.2厘米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出土
图4 牛形玉调色器 西周中期 长10.1厘米 宽5.2厘米 高3.4厘米 背部圆洞径1.9厘米 深2.3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北窑村出土
一、西周河南玉文化的辉煌时代
就中原地区而言,随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浚县辛村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的发现,出土的玉器几乎涵盖了西周玉器发展史的整个过程,一大批精美的玉制品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如长子口墓出土的圆雕虎首跽坐玉人(图1),从正面看是一个虎首跽坐人,高昂的虎头显得有些夸张,一张大口露出清晰的牙齿,两只大耳增添了虎的雄威,通体的云纹,憨态的姿势,让人有一种亲切感。从背面看则是一只鸮,圆圆的双眼,传神的勾喙,卷云纹形双翼,将鸮桀骜的本性彰显无遗。玉工的构思设计十分巧妙,能将虎首、人身和鸮同时表现在一件玉器上,产生生动而传神的效果,证明了玉工构思设计的高超艺术水平,每每令人回味无穷。龙凤形玉璜(图2)采用透雕和阴线刻并用技法,将龙、凤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洛阳市北窑村出土的惟妙惟肖的玉鸮(图3)和精美绝伦的牛形玉调色器(图4),以及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图5、6)、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图7、8)的佩饰等,都是当时玉器精华的一个缩影。
图5 组玉佩 西周中后期 长33.5厘米 宽9厘米 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
从以上各墓地出土的丰富实物资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周玉器的一些基本情况。譬如在玉料选择上较前期更为讲究,大多选用新疆产的昆仑山玉和少量的辽宁岫玉。在制作工艺上,使用的工具较殷商时期更为先进,琢玉技艺也有很大提高。玉器的品种亦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新石器时期至商代一直盛行的实用或不实用的玉制工具,到这时已逐渐消失了;玉制仪仗器中的玉刀、玉戚等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礼器中的玉璧大多趋向小型化,但工艺更加精湛。如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的龙纹和田白玉璧(图9),玉质温润,局部受沁而呈黄白色或黄褐色。璧两面均饰变体抽象龙纹,线条流畅,富于动感。造型规整大气,弧度标准,制作精细,工艺考究。
图9 龙纹和田白玉璧 西周晚期 直径19.1厘米 孔径7.4厘米 厚0.6厘米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
图10 玉人 西周晚期 高5.9厘米 宽1.9厘米 厚0.25厘米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
此外,玉制人神器一般为直立写实状和蹲坐式,奇特的人龙复合形器,极富时代感。例如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的玉人(图10),为和田青玉,沁色较重。整体为蹲踞人形,似猴首,头部饰盘龙,龙尾卷曲于头顶之上。人颈部以下饰龙,构思巧妙,刀工娴熟,线条流畅。写实性动物形器,常见的有牛、羊、猪、兔、鸟、虎、鹿、龟、蝉、蚕、鱼等。非写实性的神鸟神兽——凤和龙,形状也有很大变化。凤冠作直立式或向前倾斜,嘴似鹰勾,凤目圆睁,尾部则从背侧上翘至头顶。龙之形状除一部分保留殷商的遗风外,还出现了两条或多条龙交错盘结,以及口吐长舌的无足龙。这种现象说明当时人们从早期对自然和写实动物的崇拜,继而转为对神灵的尊奉。
图11 七璜组玉佩 西周晚期 通常52厘米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
西周时除保留众多的传统玉器品类外,又新出现了富丽堂皇的成组玉佩饰、用于陪葬的玉面罩,以及玉圭等。成组玉佩在应国墓地和虢国墓地都有发现,尤以陪葬虢季的七璜组玉佩(图11)最为璀璨夺目,它通长达52厘米,上部由1件人龙合纹玉佩、18件玉管和分作两行12组的103颗红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下部由7件自上而下依次递增的玉璜与纵向排列成双排四行相互对称的20件红色圆形玛瑙管、117颗红色玛瑙管形珠、108颗浅兰色菱形料珠串联而成。可谓华丽无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虢君的奢华生活。我们知道,组玉佩的所有者都是王侯级别的高级贵族,它除了代表身份的尊贵和装饰之外,还因佩戴者行走时能发出美玉悦耳的声音,并约束人们走动的步伐,故有尚德之功能。项饰和腕饰的大量出现,丰富了组玉佩的内涵,进一步印证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世风。
图12 玉面罩 西周晚期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的虢国墓地出土
而形象逼真的玉面罩,不失为一种工艺为考究的殓葬玉器。它是由近似人体面部五官形式的若干玉器缝缀在布料上,有的是专门而作,有的似用其它玉器改作或合并而成,每套中的数量也不尽相同,均为扁平形,边角有供缝缀用的穿孔。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面罩(图12)是一个典型代表作,它由14件仿自男性面部器官形状的厚玉片,与44件三角形、梯形薄玉片组合连缀成人的面部形象,覆盖在墓主人的脸部。学术界公认它是汉代玉衣的雏形。
西周玉器大多数都有纹饰和图案,工艺特征比较明显。其一,纹饰相对简化,从而证明了玉工娴熟的技艺。在一件玉器上雕琢一些看似简单的阴线就能反映出作者的意图,呈现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和不凡的效果,用简洁而典雅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其二,纹饰形象而生动。玉工在表现人物或象生时,对眉发、羽毛和足爪等部位,做到一丝不苟,繁而不乱,达到了具体形象化的良好效果,给人以视觉美感。其三,将上述两种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简中有繁的艺术魅力。看似简单的单阴线和双钩线的灵活运用,使一件玉器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同时,以龙凤纹或人神纹为主雕琢而成的玉器,有一种神秘威严的感觉,烘托出了抽象变形和线条流畅等艺术效果。
由于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地位的特殊性,促成了玉器业的不断创新,出现了发展有序、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为中国玉器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拓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玉器制作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特殊历史时期的河南玉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即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从周初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状况,出现了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社会局面。特别是春秋时期铁器工具的使用,掀起了一场生产力的重大变革,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艺术呈现百花齐放,玉雕制作承袭了西周的基础,同时又汲取新时代、新思想的精髓,使玉雕艺术更加光辉灿烂,取得的突出成就可以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和罗马的石雕艺术相媲美。
不仅如此,儒家学者还将玉道德化,又被披上了一套华丽而完美的外衣。春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管仲,率先提出了玉有仁、知、义、行等“九德”。继而,儒家的奠基者孔子将其衍变为“十一德”,进一步阐述了玉和君子的密切关系,创立了物质、社会和精神结合在一起的玉文化意识,奠定了玉文化的核心理念。将其从神权、王权的控制下解脱出来,扩大了佩玉者的社会范畴,君子佩玉之风由此盛行。这是中华民族玉佩饰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也是几千年来国人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我们不得不赞叹玉所承载的世俗伦理之宏大语义,它成为君子灵魂的凝结物,处处散发着士大夫德行的浓郁馨香。这种十分诡异的隐喻行为,跨越了数百年的春华秋实,终于将玉的五种品格跟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形成互补之势,令世人眼花缭乱,犹如雾里看花一般。
图13 虎形玉佩 春秋 通长12.5厘米 宽6.2厘米 河南省光山县黄君孟墓出土
图14 玉瑗 春秋 左径10.6厘米 右径9.4厘米 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出土
图15 鼓形玉佩 战国 高3.4厘米 宽3.2厘米 厚0.4厘米 河南省淮阳平粮台出土
图16 云兽纹玉璜 战国 长20.5厘米 宽4.8厘米 河南省卫辉市固围村出土
这一时期出土的玉器主要集中于诸侯国贵族墓葬中,以光山县的黄国墓地、淅川县徐家岭、淮阳平粮台及卫辉市固围村等出土的玉器为代表,玉质多为上乘的和田玉,工艺精湛。我们不妨择其一二让大家欣赏,来感受这些玉器的艺术魅力。河南省光山县黄君孟墓出土的一件虎形玉佩(图13),长仅有12.5厘米,宽6.2厘米,但近乎“S”的虎形,通体的虎纹装饰,腹部及肢体点缀的几何纹,虎口和尾处的圆穿,动感的身躯,极具张力的四肢,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它好似潜伏在灌木丛中,等待捕杀猎物的好时机,蜷曲之中却不失王者雄威。极富动态美的造型,再兼镂空及浮雕等技法的运用,更具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玉工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出土的玉瑗(图14),规整的造型,精美的纹饰,细腻的刻工,都体现了该时期玉文化的深厚造诣。河南省淮阳平粮台出土的战国时期鼓形玉佩(图15),构思奇特,造型新颖,与楚墓出土的虎座鼓有貌似神合之处,有可能是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一件玉器珍品。 而河南省卫辉市固围村出土的战国时期云兽纹玉璜(图16),超乎想象的设计理念,近乎完美的琢工,更让人叹为观止。这件玉璜用铜片将七块温润的和田玉贯联在一起,使镂空活环套扣的玉佩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体装饰着龙纹和变形云纹,中间的一块玉上雕着一只形象十分可爱的卧兽,下部装饰着一个鼻形纽。裸露的铜片部分加工成了镀金饕餮首,可见玉工用心之良苦。被人们誉为“古玉之巨擘”、“玉器之冠冕”,确实众望所归,名副其实。
综合出土的实物资料可以看出,春秋时诸侯国的玉器工艺十分发达,正如《论语·子张》中所说:“百工居肆,已成其事。”并且,玉器一跃而成为贵族之间酬谢和交际等方面的珍贵礼品。随着人性的觉醒超越了对神的崇拜,审美意识的核心思想也有了质的改变。然而,这时的玉器在数量上也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譬如玉礼器减少了,而玉组佩、玉璜、玉环、玉带钩、玉剑饰及玉玦等佩饰的数量却大幅度增加。玉佩饰的造型摆脱了商代和西周时期拘谨规范、形制雷同的定式,构思设计更趋于人性化和艺术化,以往的“臣”字眼基本上被淘汰,代之以虎豹的锐利目光,使图案充溢着前所未有的灵气。在造型装饰方面,春秋早期的玉工善于使用双勾碾法,镂空和透花技术已十分娴熟,纹饰排列规整,进一步强化了装饰效果。到了春秋中期,玉器纹饰逐渐变得疏朗起来。发展到春秋晚期时,繁缛而圆润的立体浅浮雕应运而生。
进入战国之后,王侯多使用和田籽料来加工玉器,质地细腻温润,光泽晶莹,白色较多,还有青白玉、黄玉、碧玉、墨玉、青玉等。一般贵族常使用玉质逊色一些的和田玉,以及地方玉材,如玛瑙、绿松石、水晶、紫晶和滑石等。同时,玉器家族新出现了玉带钩、玉剑饰、玉印章等,人物、动物玉器更趋于写实风格,兽面纹、蒲纹、乳丁纹、谷纹、龙纹、鸟纹大量出现。由于工艺和工具的进步,玉器雕琢表现出了高超技术,出现了走势曲折委婉的游丝描刻线。最让人叫绝的是打磨技术取得了新成就,许多玉器都能达到光彩照人的效果,俗称“玻璃光”。
图17 玉璧 战国 直径21.4厘米 厚0.4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金村出土
由于古人相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不朽”之说,所以出现了随葬九窍玉的习俗。璜在战国比较常见,原有的礼仪用途渐渐消失,以兽首和龙首为主,多饰谷纹、云纹和蒲纹。在春秋时期十分常见的双龙首形璜,发展到战国时期变成了较为繁复的双龙首佩。造型仍以原来的双龙首为主体,在其边缘增添了对称式镂雕双龙、双凤或兽面等纹饰,使整体造型不仅玲珑剔透,而且显得愈加丰满。战国时期的玉璧也由原来的礼仪用途变为佩戴玩赏之物,不仅纹饰精美,而且镂空玉璧和出廓玉璧相继问世,为玉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出廓玉璧,其外缘雕琢的龙、凤、螭和虎等动物图案,与内部纹饰相映成趣,显得更加高贵典雅。如河南洛阳市金村出土的玉璧(图17),内外廓各装饰一周弦纹,其间布满浅浮雕谷纹,排列规则,颗颗晶莹,圆滑如珠,整体造型匀称和谐,琢磨精致,光泽圆润。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战国玉器中的一些新纹饰,如乳钉卷云纹、蒲纹、兽面纹、束丝纹及谷纹等组合,就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折射出的一种玉文化信息,它是人们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的一种价值体现,经过实践检验,甚至会穿越历史时空延续下去。就拿乳钉卷云纹来说,其阴线与浅浮雕的协调结合,烘托出了纹饰繁丽的格调,丰富了图案的层次感,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认同,在汉代玉器中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扬。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随之发展起来的玉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造型的创新丰富了玉文化的内涵,古朴之中透出华丽是其最大的亮点。工艺上的奇巧,使玉器的艺术效果达到了相对完美的高度,展现了玉文化辉煌灿烂的一页。
——《理财收藏》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