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有话说|“我”为什么迷茫?

“我”为什么迷茫?

人是悬挂在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马克思·韦伯
从小到大,父母会问我,老师会问我,自己更是想知道,“将来想干什么,我能干些什么”。这个问题一直难以回答,以为会随着自己学识增长而变得清晰的答案,实则因为选择的多样而更加扑朔迷离。
当我学精了,会反问这个问题了,我发现这个问题太普遍了,它不是00后自己的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可惜的是我周围的“过来人”不能给我一个答案。
我的父母,学习够好,上了中专(那时候的人们似乎更希望有个一技之长赶快工作,反而不会首选大学。理性上可以理解,暗自下为其可惜。)工作分配,他们没有我这样多的选择,没有这样的问题;我的老师,一个究研有所成的老师,她说自己当初也不知道能干什么,结果从本科到硕士,最后到了博士,研究的领域的越来越窄,直到把自己锁死在一个划定的小圈中,“无奈”选择了到大学任教,一辈子一眼到头。
我自己对这些经历,这些所谓的“答案”很不满意,我自己也会迷茫,也曾再走出觉如重生,正因如此,我想说说00后为什么迷茫,我们又该怎么办。

我们为什么迷茫?

01

人是悬挂在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马克思·韦伯

大部分结束,都伴随着一段空虚和迷茫的时期。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结束,不仅是害怕结束带来的损失,而且还害怕结束之后,那一段空虚和迷茫的时期。
这种迷茫是怎么来的呢?

人的意义感有两个重要来源,一个是目标感。

人是通过有价值的目标把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连起来的。如果没有目标,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变成一种凑合的状态,这时候,他们就会变得空虚,缺少力量。

意义感的另一个来源,是人际关系。
事实上,人的意义感是在关系中编织出来的。如果你在生活中很孤独,缺少亲密关系,你不知道谁真的在乎你,你同样会觉得空虚和无聊。
当我们跟原来的关系、原先的身份、原来的目标脱离的时候,我们也暂时失去了产生意义感的土壤。旧的生活已经过去了,而新的生活还没有到来。你被留在一段很特别的意义感的真空里,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会去往哪里。因此,每一个结束之后,都会紧跟着一段迷茫的时期。
我们是幸运的,9年义务教育让我们以一个单纯的身份——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加之很高的高中入学率,大部分人有十二年的时间除了学习成绩外,大部分时间无忧无虑。但也正因如此,高考失利后无学可上,和大学4年结束、考研失利之后不得不进入社会的痛苦才尤其强烈。对学生而言,复杂的社会和简单的校园之间,有一个致命的落差。目标感突然消失殆尽,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又遥遥无期,面对这样痛苦的迷茫期,人们有本能两种反应。
第一种反应:人们试图回到过去。
我说的回到过去,不是行动上的。毕竟我们在理智上也知道,一旦做了某些决定,就再也回不去了。但是在心理上,我们却会以各种方式跟过去建立联系。
这里我想举个例子,不一定恰当,却是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我所在的大学学习氛围不可为不浓,大家都保留了一些高三的拼劲干劲,图书馆经常是一座难求。与此相匹配的是,想考研的人非常多,学长学姐都希望能在学业上继续精进,为之后事业的发展打下更牢固的地基。大三伊始,有考研想法的人占到九成,中途退出的人能有四成,最后考上的人也就两成。我不否定这份决心,但我又不可抑制地好奇,适合做研究的人有那么多吗?研究生顾名思义,但它也只是一份工作和学历而已,不见得能高人一等,不见得能飞黄腾达,却令无数大学青年“趋之若鹜”。以前的我,在专业的师生座谈会上得知学长学姐也迷茫,认为考研是一种尝试,是对自己的一次探索。但现在我认为多了一种可能,他们是迷茫,但也在逃避,没有做好面对社会、风险独担的准备;他们在逃避,用一年考研的奋斗换取又三年学生身份的缓冲。

从学问的角度,值得鼓励;
从门票的角度,可以考虑;
从逃避的角度,坚决打击。
不要让考研成为一种积极的逃避手段。

第二种反应:尽快结束迷茫,到达未来。

迷茫期是痛苦的。所以我们想尽快逃离迷茫,回到过去。可是,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去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第二种反应:尽快结束迷茫,到达未来。

造成这种感觉的不是前所未有的落差,而是得而复失的痛苦。正所谓与其得到了再失去,不如从来没有得到过。它给你梦想,却又剥夺希望,让人坠落,又迷失了方向。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地找到目标,就会不停地责怪自己:“我怎么这么无能,是我心理素质不好,这点事都扛不过去。”

更进一步,他们会尽快选择一个开始。比如,马上找一份自己也不喜欢的工作,或者在分手以后马上陷入另一段恋爱,来逃避这种虚无和迷茫的感觉。他们会不停地暗示自己:我已经好了,我已经好了,只是偶尔冒出来的空虚会让他们知道,因为躲避这种迷茫期,他们的成长,也在中途就终止了。耐心地等待一下,不行动永远是一个选择,在这时候更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02

我们该怎么办?

在迷茫期,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发生,它却是重要的。在这段时期,旧的意义,在被慢慢清理掉,那些新的意义,正慢慢长出来。就像萧索的冬天在积蓄春天的力量,迷茫期也在积蓄重生的力量。有无相生,如果说迷茫期是“无”的话,“无”里面有一种张力,蕴蓄着“有”。作为一段特殊的容器,这段迷茫期里,有过去自我的结束,也有未来自我诞生的种子。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72岁的褚时健,从声名赫赫的企业家,亚洲烟王,忽然沦为了阶下囚。心爱的大女儿,在监狱收押期间自杀。那时候他在狱中也是一身的病,经常因为糖尿病晕倒。他身边的人,也许连他自己也以为,这辈子就这样结束了。
坐了三年牢以后,75岁的褚时健因为严重的糖尿病保外就医。

该怎么度过剩下的时光呢?有人请他去矿业公司当顾问,他回绝了。其他的烟卷厂请他重新出山,他也拒绝了。他不想再回到原先的行业去。

一开始他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做了各种尝试,甚至还尝试了当地的米线生意。直到他来到自己年轻时起步的哀牢山,才确定自己要种橙子。
他花了很长的时间修建灌溉系统,育种、栽树。我觉得,他选择农业,并不是偶然的,因为种植本身,就有一种重生的意义在。

当时王石去哀牢山看他,褚时健充满信心地指着一片小树苗说,5年以后,这些果树就能结果了。好像一点都不在乎,5年以后,他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了。

在他84岁的时候,褚橙开始在全国热销。而他,也从当年的烟草大王,一跃成为了今天的橙子大王。
我不排除有人迷茫到最后,没有办法必须作出选择,但那样的选择结果往往并不美好。如果不想让自己的迷茫变成沉沦的开始,我们需要两个要素。
第一要素:偶然和意外

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的故事值得借鉴,他们在低谷中、在挫败后的思考,就是走出迷茫再创辉煌的绝佳例子。回想一下褚老爷子的例子。

在监狱里经历结束和迷茫期的时候,褚时健也不会知道自己的未来。他在狱中服刑,一个堂弟在种橙子,请教了他一些经营的问题,并给他带了一些橙子。

后来他去堂弟的山上参观,觉得种橙子这件事,是可以做的,这就是一种偶然。
可是,哀牢山是他原来起步的地方,他在那边当过知青。而他原来在烟草公司工作的时候,是有种植烟草的经验的,当初红塔集团就是因为他科学的烟草种植方式起家的。这样看来这样的偶然和他之前的经历也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第二要素: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的意思就是,你需要跟原先的目标分离干净。既不是想着避开原先的伤痛,也不是想着去弥补损失。只有这样,你才能重新开始。我曾经讲过,结束的过程也是一个脱离的过程。这个过程很痛苦,因为它通常都包含着损失。可是,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怎么弥补损失,那我们就还没有从上一件事情中结束。
看看褚时健的故事,他从监狱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去另一个烟草公司当顾问,重操旧业。如果他一心想着怎么利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打败自己原先创立的烟草公司,那我觉得他也还没有走出过去。他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行业,重新开始。
再比如说我自己,我曾经和一个同学同台竞技,努力去争夺那份独一无二的荣誉,但是我输了,输的不甘心。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关注着那份荣誉所带来的一切,幻想着如果是自己就好了。直到老师一语道破:你输了比赛,最大的损失并不那份荣誉,而是总想着在什么地方把它挣回来。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他是对的。
有时候,结束了就是结束了。如果你一直惦记着弥补损失,你就没有办法结束,重新开始。
这跟我们所倡导的文化并不相同。我们的文化总是在倡导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它背后的潜台词是:坚持是勇敢的,而放弃是懦弱的。可有时候,你还得学会,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认栽了、承认失败了,才会发现,原来还可以换个地方,重新来过。如果放不下原先的东西,你就看不到新的可能性。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它同样需要勇气。

END

回顾全文会发现,除了开头提了一下00后外,中间只字未提,但又如何呢,迷茫是全人类的话题。但也正因为00后尤其迷茫这个事实,我才有机会读到这么多有关“迷茫”本身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用自己的思考打包运送出来。

“陌上花开”公众号

文章|纪宁

排版|纪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