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扑朔神秘的殷商世界
甲骨文里“刻骨铭心”的殷商文明
2019年为甲骨文发现120周年,10月22日开始,为期两个月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于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讲述甲骨被发现的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
甲骨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这片甲骨对应的每一列的文字内容
人祭、捕犀:扑朔神秘的殷商世界
在展览现场腾讯文化也采访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他介绍:“商朝重大的事都要占卜,他们相信一切重大事情都有其背后的力量,有可能是上帝,或是祖先。要想得到他们的帮助,就需要占卜仪式,判断事情好坏。从这些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殷商时期王室的重要记录,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礼制文化和重建殷商文明非常重要。”
现场有记者提出是否有表现“积极正面”的甲骨卜辞时,黄德宽带着大家在展厅找了一圈儿也没有找到,他说:“甲骨卜辞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祭祀、征战等,表现祭祀的内容非常多,有各种形式的祭祀,甚至有以人来祭祀的内容。商代晚期,商王采用翌、祭、洅、劦、彡五中祭祀方法。”据了解,商代祭祀仪式据统计有一百多种,有些祭仪为商代独有,如万祭、燕祭、束祭、爿祭等 ;祭品大多是祭牲,为羊、小牢、牛、牢、犬、豕、豚等,甚至还有人牲。
学者胡厚宣在《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上篇)》中统计:“记录人祭的卜辞是1350片,卜辞1992条,仅在商王武丁时期(大约42年)的人祭卜辟就有甲骨673片,卜辞1006条,祭用9021人,另外有531条卜辞未记人数。其中一次最多用五百个奴仆作祭祀。”
如下面这块甲骨拓片中的“用羌”,即杀羌人祭祀。
羌人在殷商时期非常悲惨,只要我们在甲骨文中看到一个手抓在脖子上、或者脚上挂了锁的字形,都是可怜的羌人又被拿来祭祀了。
在脖子部加“手”字形,表示“擒获羌人”
脚上也绑了锁的羌人的形象
下面的这块宰丰骨匕非常精美,背后嵌着绿松石,就骨版上文字的解读,普遍让人接受的辞文为:壬午,王田于麦麓,获商戠兕。王赐宰丰、寑小、(矢旨)兄,在五月,唯王六祀肜日。大概的意思是:“壬午那天,商王在麦这个地方,猎获了一头兕(犀牛),赏赐了臣下,这件事发生在商王六年五月,并进行了肜祭和供奉。”
现场拍摄照片
网上可见的这块骨匕的正反面
甲骨文有多重要
回到甲骨文究竟有多重要这个话题,19世纪末,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掀起了一股怀疑中国历史的思潮。很多的学者认为中国的上古历史靠不住,有的学者就提出了观点:“东周以上无信史”。
而甲骨文的发现和王国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作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则发现,甲骨上有非常完整的商朝各个王的世系,王国维把这个王的世系跟《史记·殷本纪》加以对照以后,发现这两者基本上是吻合的,这就证明这些传世文献如《史记》《三代世表》都是可靠的。一方面王国维印证了甲骨文就是商朝的文字资料,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对甲骨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是准确可靠的商代历史资料。
本次展览中有商朝君主“王亥”字样的甲骨碎片
甲骨文的发现把过去大家都怀疑和否定的上古历史往前推到了商朝武丁时代。所有的学者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谁也不能否认商朝的存在,不能否认商朝所达到的文明的高度。
当然,从甲骨文这个字体本身,它也代表了当时创制和使用它的先民们的惊人的智慧。现在发现的5000多甲骨文中,有相当体量的形声字。在采访中,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说:“实际上甲骨文中象形文字很少,大多数都是通过这个字的结构看意思。有的时候把声符写在旁边,甚至两个声符。声符是表音,所以把它称为意音文字,说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实是错的。”
形声字被认为是文字很成熟以后才会大量出现的,所以说甲骨文本身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既然武丁时期已经有这么成熟的文字,它之前一定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夏朝历史和商朝早期历史一定是很可靠的。
宋振豪说:“我们的文献记载了故事体系,我们的老祖宗讲夏商周确实存在的。既然王国维能考证出殷本纪跟甲骨文是对应的,那么文献中记载的夏也应当是可靠的,商朝往前可以追到河南二里头,地理时空都能对应,这是考古事实。夏一定是有文字的,但是不一定跟甲骨一样。”
关于甲骨文的识读,宋振豪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仍有很大的余地可以有所作为:“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用大数据加工可以减少很多人工失误,很可能有多路径的对当时社会历史的理解。对于甲骨文的研究目前还大多数是对语法的直观认识,有三分之二还没找到对应的现代汉字,理解起来还不到位,这一块还需要加强。甲骨文毕竟是中国信仰的源头,汉字的鼻祖,反映了中国早期社会的性格特点,无法用文字表述,得慢慢悟,这个观念是没法直接讲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研究方法,如黄德宽谈道:“现在公认的被认出来的甲骨文大概是1400字左右,当然被专家考证过的就不止这么多了,但是没有形成共识。我们说一个字是否被认出来,是知道形是什么意思,音怎么读,意思怎么用,且行业里能够公认,不能有不同意见。老一批的学者们离开,年轻人用的研究手段不一样,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进步,早期学者很辛苦,找一个龟甲的拓片都很难。”
让甲骨文活起来
谈起甲骨文,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称其“晦涩”:识读困难,意义不明,字形不固定……而即便不认识,这些刻画的字符看上去也很有美感,符号精巧、字体错落,且丰富多变。
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先生曾以甲骨书写字形为甲骨文断代,将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至武丁为第一期,字体气势卓伟、秀丽端庄;祖庚、祖甲为第二期,字体工整凝重,温润静穆;廪辛、康丁为第三期 , 字体颓靡草率、细丽工整;武乙、文丁为第四期,字体劲峭粗犷峭峻;帝乙、帝辛为第五期,字体大小错落,章法疏朗。
现场展览的甲骨 像小帆船的那个字为“吉”。
展览的策展人赵永说现在甲骨被收藏在许多博物馆,如此次展览就向
国家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考古研究院、宝鸡周原博物院等单位借调了甲骨文物。“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还是需要系统学习和了解,这也是我们日后努力的方向。”赵永说。
他谈到国家博物院馆也在推广甲骨文方面做出一些努力,比如与清华的老师合作,和开发一些文创产品等。
本次展览开发的文创周边
而对甲骨文的普及做了最多工作的或许还要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楠,他是全球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汉仪陈体甲骨文”设计者。相对于其它字库开发,甲骨文字库从字体到字库的过程更显艰难,1.0版所需的3500字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据陈楠在采访中讲述,“可识别的甲骨文只有1500字左右,想要满足书法艺术所表达的内容,有大量的字需从金文、籀篆、石鼓中寻找部件或将现有甲骨文加以拼组。而硬性要求陈体甲骨文的1.0版要满足3500字的常用字量,使得确定标准字形成为这套字库开发真正的触点所在。”
“汉仪陈体甲骨文”设计示意图
本文转载于网络,仅限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