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扑朔神秘的殷商世界

甲骨文里“刻骨铭心”的殷商文明

2019年为甲骨文发现120周年,10月22日开始,为期两个月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于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讲述甲骨被发现的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

甲骨文的时间线:3000余年的尘封与120年间的钩沉发明
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当时的商王朝使用一种成熟的、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纪事占卜的文字,是为甲骨文。
三千多年后的19世纪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村民在种庄稼时总是挖出一些碍事儿的动物骨头,于是把它们扔到一边的废井,或者带回村子卖给剃头匠磨成刀疮药。
1899年,当时的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最高级主管)王懿荣得到了一味叫“龙骨”的药。这味“药”为龟甲或兽骨,但部分碎片上则遍布刻画符号。有金石学功底的王懿荣看到这些符号不寻常,鼓励古董商们速速去大量购买这种“龙骨”,他愿意全部收购。
1900年时,义和团运动蜂起,王懿荣投井殉国,他收藏的甲骨流散,但好在很大一批转到他的朋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手中,刘鹗研究了部分甲骨并出了《铁云藏龟》一书,之后学者孙怡让又根据《铁云藏龟》写作了《契文举例》。
20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的研究蔚为大观,尤以“甲骨四堂”贡献卓著,分别为“雪堂”罗振玉、“鼎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观堂”王国维。
“雪堂”罗振玉广收甲骨,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撰写了影响一众人的《殷墟书契考释》;
流亡日本的“鼎堂”郭沫若则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1929年完成《甲骨文字研究》的写作,晚年他还主编了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彦堂”董作宾则参与了多次考古发掘,1933年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1917年,“甲骨四堂”中的“观堂”王国维则以一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被郭沫若称“新史学的开山”。他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识读与考证,爬梳出商代帝王世系,并与传世的史料如《史记·殷本纪》、《三代世表》等相对应,把过去大家都怀疑和否定的上古历史推到商朝武丁时代。
1928年,国民党在北伐胜利以后,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设了考古组。考古组就立即组织考古队员到安阳进行大规模的发掘。1928年至1937年就进行了15次挖掘。解放后,考古工作人员也对安阳进行了长期的发掘,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都有大量甲骨出土,安阳一地也因为甲骨的出土成为最具波诡云谲历史感的地方。甲骨到21世纪初的时候,在商朝在东方的一个军事据点——今天的济南大辛庄遗址也出土了许多甲骨。
甲骨文重现迄今120年,学者们乃至大众甲骨文的热忱持续不减。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重金悬赏可以识读甲骨文的人:每认出一个甲骨文就奖励10万。两年过去,只有南开大学的蒋玉斌以一篇《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对商代文字两种“屯”形的关系以及对“屯”字构形的阐释,成为唯一获得这十万元的人。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10月22日开始,为期两个月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于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甲骨们从不见天日的地下被发掘,之后编码、存放在暗暗的仓库,如今终于得以在灯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熠熠的光辉。每一丝的裂痕、每一个细心刻画的文字都承载着三千多年前丰厚的历史讯息和关于时间的隐喻。
不同于寻常的古代艺术展侧重于视觉化的美感的体悟,甲骨文的展览则给人观众多一重的压力:面对这一片片残缺的甲骨和久远的文字却难以识读、茫然不知其所言。
腾讯文化在展览现场对专家学者及策展人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副主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赵永也告诉记者:“甲骨文内容晦涩,如何在展陈中使其通俗一些是我们要考虑的,即我们要坚持学术性内核并以通俗的方式呈现。内容上就是不只展示甲骨,还要展示甲骨的发现与制作,同时展示与之相关的青铜器、陶器、玉器、书籍等文物。形式上,展览中配以相关的辅助展品和多媒体,让文物能够活起来。”
现场
下面我们就跟随着这次展览,一起进入到甲骨的世界。
“商朝重大的事都要占卜,他们相信一切重大事情都有其背后的力量”
首先我们来看一片完整的甲骨上记载了什么,如上图所示,一片完整的甲骨上将刻有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的内容。因为绝大多数甲骨在发现时都已经零零碎碎,那么能完整保存着这四部分内容的甲骨则显得格外珍贵。
如下图的这片甲骨名为“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是罗振玉旧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曾著录于《殷虚书契菁华》。此骨硕大而完整,叙辞、命辞、占辞及验辞四项俱全,只有局部残损,十分难得。其性质属于卜旬,即卜问旬日(十日)之内的凶吉。
一般来说,卜骨的内容颇为丰富,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诸多方面。如甲骨的第四列内容就写了商王也做了相同的卜问,“占辞”显示了不好的预测,一日后甲午日,王逐猎犀牛,小臣的车马与王车发生碰撞,子央还从车上跌落,又应验了占辞。

甲骨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这片甲骨对应的每一列的文字内容

有趣的是,这片甲骨的背面也非常重要。前几天网上还有关于在中国古代,有霓虹出现是吉兆还是凶兆的讨论,这片甲骨的背面的内容则给出了回答。这片甲骨背面的释文为:
王占曰:“有祟。”八日庚戌有各云自东,宦母昃有出虹自北饮于河。癸亥卜,殻贞:“往来无祸?”王占曰:“旬无祸。”……其亦有来艰。五日丁卯,子……,吉。若称不殟。
癸巳卜,殻贞,旬无尤?王占曰:“乃兹(有祟)。
大致的内容就是:庚戌日,层云从东方涌来,投下一片晦暗,而日头偏西时北方出现彩虹,在黄河中饮水,反映了出虹为龙吸水这一古老的民间传说,“乃兹有祟”则是证明出虹为不祥之兆。
该甲骨背面刻文
背面刻文拓片
下面的这块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长22.5厘米,宽19厘米,为武丁时期的甲骨,也是四辞俱全,字口涂朱,也是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著录的著名大版之一,性质属于旬卜。残辞内容主要记载了四天之内,商朝遭受了五场异族侵犯的事件。第一条记载巳日,异族侵害田稼并掠走七十五人。第三条记载丁酉日,土方侵害商东部边境沚地的两个小邑。
下面的这块为般无咎全甲刻辞,即便纯做艺术品欣赏也是相当漂亮的。这块卜甲保存比较完整,旧录于胡厚宣所辑《甲骨续存》。卜甲正面契刻有对贞二辞,贞人古贞问般这个人是否有灾祸,两侧还刻有兆序刻辞。反面契刻占辞,王占断般没有灾祸。般为商王武丁时期的贵族,常受商王使令征伐。从此片王亲自为他占卜是否有灾祸,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

人祭、捕犀:扑朔神秘的殷商世界

在展览现场腾讯文化也采访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他介绍:“商朝重大的事都要占卜,他们相信一切重大事情都有其背后的力量,有可能是上帝,或是祖先。要想得到他们的帮助,就需要占卜仪式,判断事情好坏。从这些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殷商时期王室的重要记录,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礼制文化和重建殷商文明非常重要。”

现场有记者提出是否有表现“积极正面”的甲骨卜辞时,黄德宽带着大家在展厅找了一圈儿也没有找到,他说:“甲骨卜辞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祭祀、征战等,表现祭祀的内容非常多,有各种形式的祭祀,甚至有以人来祭祀的内容。商代晚期,商王采用翌、祭、洅、劦、彡五中祭祀方法。”据了解,商代祭祀仪式据统计有一百多种,有些祭仪为商代独有,如万祭、燕祭、束祭、爿祭等 ;祭品大多是祭牲,为羊、小牢、牛、牢、犬、豕、豚等,甚至还有人牲。

学者胡厚宣在《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上篇)》中统计:“记录人祭的卜辞是1350片,卜辞1992条,仅在商王武丁时期(大约42年)的人祭卜辟就有甲骨673片,卜辞1006条,祭用9021人,另外有531条卜辞未记人数。其中一次最多用五百个奴仆作祭祀。”

如下面这块甲骨拓片中的“用羌”,即杀羌人祭祀。

羌人在殷商时期非常悲惨,只要我们在甲骨文中看到一个手抓在脖子上、或者脚上挂了锁的字形,都是可怜的羌人又被拿来祭祀了。

在脖子部加“手”字形,表示“擒获羌人”

脚上也绑了锁的羌人的形象

甲骨文的卜辞也不都是那么细碎,比如下面这块很有名的小臣墙刻辞,就记载了殷末一次重要的战争中擒获的首领、渠帅、活着的众族以及被杀的人。

下面的这块宰丰骨匕非常精美,背后嵌着绿松石,就骨版上文字的解读,普遍让人接受的辞文为:壬午,王田于麦麓,获商戠兕。王赐宰丰、寑小、(矢旨)兄,在五月,唯王六祀肜日。大概的意思是:“壬午那天,商王在麦这个地方,猎获了一头兕(犀牛),赏赐了臣下,这件事发生在商王六年五月,并进行了肜祭和供奉。”

现场拍摄照片

网上可见的这块骨匕的正反面

甲骨文有多重要

回到甲骨文究竟有多重要这个话题,19世纪末,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掀起了一股怀疑中国历史的思潮。很多的学者认为中国的上古历史靠不住,有的学者就提出了观点:“东周以上无信史”。

而甲骨文的发现和王国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作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则发现,甲骨上有非常完整的商朝各个王的世系,王国维把这个王的世系跟《史记·殷本纪》加以对照以后,发现这两者基本上是吻合的,这就证明这些传世文献如《史记》《三代世表》都是可靠的。一方面王国维印证了甲骨文就是商朝的文字资料,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对甲骨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是准确可靠的商代历史资料。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所收的他考证出的甲骨卜辞中可以和传世文献相对应的世系

本次展览中有商朝君主“王亥”字样的甲骨碎片

甲骨文的发现把过去大家都怀疑和否定的上古历史往前推到了商朝武丁时代。所有的学者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谁也不能否认商朝的存在,不能否认商朝所达到的文明的高度。

当然,从甲骨文这个字体本身,它也代表了当时创制和使用它的先民们的惊人的智慧。现在发现的5000多甲骨文中,有相当体量的形声字。在采访中,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说:“实际上甲骨文中象形文字很少,大多数都是通过这个字的结构看意思。有的时候把声符写在旁边,甚至两个声符。声符是表音,所以把它称为意音文字,说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实是错的。”

形声字被认为是文字很成熟以后才会大量出现的,所以说甲骨文本身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既然武丁时期已经有这么成熟的文字,它之前一定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夏朝历史和商朝早期历史一定是很可靠的。

宋振豪说:“我们的文献记载了故事体系,我们的老祖宗讲夏商周确实存在的。既然王国维能考证出殷本纪跟甲骨文是对应的,那么文献中记载的夏也应当是可靠的,商朝往前可以追到河南二里头,地理时空都能对应,这是考古事实。夏一定是有文字的,但是不一定跟甲骨一样。”

关于甲骨文的识读,宋振豪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仍有很大的余地可以有所作为:“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用大数据加工可以减少很多人工失误,很可能有多路径的对当时社会历史的理解。对于甲骨文的研究目前还大多数是对语法的直观认识,有三分之二还没找到对应的现代汉字,理解起来还不到位,这一块还需要加强。甲骨文毕竟是中国信仰的源头,汉字的鼻祖,反映了中国早期社会的性格特点,无法用文字表述,得慢慢悟,这个观念是没法直接讲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研究方法,如黄德宽谈道:“现在公认的被认出来的甲骨文大概是1400字左右,当然被专家考证过的就不止这么多了,但是没有形成共识。我们说一个字是否被认出来,是知道形是什么意思,音怎么读,意思怎么用,且行业里能够公认,不能有不同意见。老一批的学者们离开,年轻人用的研究手段不一样,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进步,早期学者很辛苦,找一个龟甲的拓片都很难。”

让甲骨文活起来

谈起甲骨文,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称其“晦涩”:识读困难,意义不明,字形不固定……而即便不认识,这些刻画的字符看上去也很有美感,符号精巧、字体错落,且丰富多变。

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先生曾以甲骨书写字形为甲骨文断代,将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至武丁为第一期,字体气势卓伟、秀丽端庄;祖庚、祖甲为第二期,字体工整凝重,温润静穆;廪辛、康丁为第三期 , 字体颓靡草率、细丽工整;武乙、文丁为第四期,字体劲峭粗犷峭峻;帝乙、帝辛为第五期,字体大小错落,章法疏朗。

现场展览的甲骨 像小帆船的那个字为“吉”。

展览的策展人赵永说现在甲骨被收藏在许多博物馆,如此次展览就向

国家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考古研究院、宝鸡周原博物院等单位借调了甲骨文物。“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还是需要系统学习和了解,这也是我们日后努力的方向。”赵永说。

他谈到国家博物院馆也在推广甲骨文方面做出一些努力,比如与清华的老师合作,和开发一些文创产品等。

本次展览开发的文创周边

而对甲骨文的普及做了最多工作的或许还要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楠,他是全球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汉仪陈体甲骨文”设计者。相对于其它字库开发,甲骨文字库从字体到字库的过程更显艰难,1.0版所需的3500字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据陈楠在采访中讲述,“可识别的甲骨文只有1500字左右,想要满足书法艺术所表达的内容,有大量的字需从金文、籀篆、石鼓中寻找部件或将现有甲骨文加以拼组。而硬性要求陈体甲骨文的1.0版要满足3500字的常用字量,使得确定标准字形成为这套字库开发真正的触点所在。”

“汉仪陈体甲骨文”设计示意图

“汉仪陈体甲骨文”字库

本文转载于网络,仅限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