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认知天道背后的智慧,好运不争而得,福报不请自来
老子的《道德经》就好像迷途中的灯塔,可以为我们照亮前程,驱散迷雾,指引我们正确的人生方向,不至于与幸福擦肩而过、渐行渐远。当一个人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建议你读一读道德经,很多困扰心灵的疑问,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而且,这个答案一定是最正确的。
《道德经》:认知天道背后的智慧,好运不争而得,福报不请自来。
不争而善胜
你不跟任何人争,你永远是胜利者。
你跟人家争,马上就引起有人要争。
我没有否定说你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一定要争第一,你争得一时的光荣,这是很大的贡献。
但是不要认为,这一次的光荣就代表一辈子,代表永远的光荣,那是不可能的。
另外有的人,刚开始看起来非常有学问,可是半年以后,他所知的东西讲光了以后,就没有了,以后就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自己都乱了。
但是有的人,你听他讲得觉得没有什么,可是他不停地有新的东西,越听越觉得这人好像没有止境一样。
你喜欢哪一种?
刚开始看没有什么,越看越有,你会比较喜欢跟他接近。
刚看非常了不起,越看越没有什么,你会越来越跟他疏远,这叫做天之道。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经·第七章》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易经》里面有句经典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天体的运动刚强劲健,所以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所以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一则是因为它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主要是因为它们“不自生”,即不占用外物(比如说名利)。天空之所以如此浩瀚,是因为它懂得包容万物,自强不息;大地之所以如此博大,是因为他懂得藏污纳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老子用“玄德”一词来形容天地的美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人也要多学习天地之“玄德”,多奉献付出,少占用名利,才能更加长久,越发展越好。只管耕耘,莫问收获,老天不会亏待那些默默奉献的人儿,因为善有善报。而且,你的善报还会传给自己,正如《易经》里面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即行善积德的家庭,必然有更多的激情;而作恶坏德的家庭,必定会有更多的祸殃。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万事之中福祸相依,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影响和境遇,而人生的智慧正是在于能够认知这一点。
苏轼当朝为官的时候并非是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只是因为身居高位就频繁遭到朝廷帮派的攻击,后来苏轼多次想辞官回家,但是都被皇上和皇太后拒绝。
后来,苏轼人到晚年,仍然受到朝廷帮派的攻击,还漂泊在外,没有一个固定的归宿。
有的时候身处富贵之中,就要看到富贵之外的祸患和危险,身处顺境的时候也要警惕那些不利因素,防患于未然,才能避祸就福。
《道德经》中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自然的法则如同拉弓射箭,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减少,不足的补充,所以大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凡事不要做得太满,话说七分满,事情也做七分满,总之,做事情的时候不要露出锋芒。
老子说:“我恒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即便身处富贵之位,也避免过于锋芒毕露,富贵本身就是众矢之的,认知富贵背后隐藏的危险,这才是高层次的智慧。
每天读一读道德经到底有什么用?
“每天读道德经,不一定会有什么用,除了朋友间聊天,偶尔蹦出一句以显逼格,但是……”最热门的回答是这样的:“《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悟的,结合生活,工作,经历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到了当今社会,《道德经》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到了大洋彼岸的华尔街。据说,华尔街的金融界人士以及一些企业的高管、创业者们也都很喜欢读。据教科文组织的统计,《道德经》总共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欧美的译本就有三百多种。
想要成功,除了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思维!这种思维在《道德经》里讲的非常详细,《道德经》是老子一生思想的结晶,也是一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
老子充满智慧,语言风趣,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