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先生:盡心篇大義

唐文治先生:盡心篇大義

(本文敬錄於《唐文治經學論著集》第五冊,頁三五〇八至頁三五一五。)

悲哉聖賢之處世!幸哉世之尚有聖賢!曷悲乎爾?論性理而世不信,論政治而世不信,又論教育而世亦不信。曷幸乎爾?夫政治原於性理者也,教育亦原於性理者也。政治而不根於性理,無本之政治也;教育而不根於性理,不良之教育也。後世無有知政治、性理之宜合為一,乃有假借性理以為教育者,異學朋興,莠言雑出,不有聖賢,何以匡救?孟子於晚年,作《盡心》一篇,吾讀其書,而醰醰乎有味也[1]。

盡性立命之學,其始於有耻乎?無耻而不能順受其正,無耻而求在外,無耻而反身不誠不恕,無耻而終身行之不知其道[2]。處士横議,機變日深,性學云亡,政治大壞。孟子恫焉,爰流涕而言之曰:「人不可以無耻。」何謂士?「樂道而忘勢」謂之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謂之士,「雖無文王猶興」謂之豪傑之士[3]。内重外輕,自視欿然者,其性分定也。

性之發為知。良知之在天下,大矣神矣!「民雖勞而不怨,雖殺之而不怨」,良知之相感也;「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良知之相感也;「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得民心,良知之相感尤深也[4]。無他,達之天下也。「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深山之野人,皆有良知也。「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天人交戰之時,當以良知勝人欲也,操心慮患,動心忍性,所以磨礱其良知也。「正己物正,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即不失其良知也。君子有三樂,天性中之至樂,良知中之至樂也[5]。仁義禮智根於心,「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由是達於政治,「民無凍餒之老者,菽粟如水火」,民無不仁。良知周浹於宇宙,太和之氣,洋溢充積,何其盛也?吾乃知周之所以王也,吾乃知政治之必根於性理也[6]。

孔子,萬世教育之宗也。教人為善,教人行權,教人治心,教人有為[7]。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8]。柳下惠,聖之和而不易其介者也;伊尹,聖之任而有天下弗顧之志者也[9],皆教育之模範也。五霸久假而不歸,春秋之天下,一變而為戰國之天下,謀詐用而縱横短長之說起,游士羣萃州處,無事素餐,其志不可問矣。仲子之不義也,皋陶之執法也,舜之大孝也,皆窮理盡性之論也。能窮理盡性,乃能「居天下之廣居」而為大丈夫。彼戰國策士,為人豕交獸畜,而虛拘於侯之門,豈不悲哉[10]?孟子教之曰:「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踐形者,所以盡性而符人格也。吾故曰:教育必根於性理也。

齊宣王欲短喪,本心尚有存焉者乎?人心如此,孟子更不得已而言教育。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孔子之教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孟子之教也;以道殉人,妾婦之道,蘇秦、張儀、公孫衍徒之教也[11]。滕更若在所禮而不答,不以道殉人之徵也。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各執其所學,以自為方。孟子知千載以後,墨氏之學,必將盛行,於是發明曾子之微言,曰:「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親親仁民,仁民愛物,差等不容紊也。「堯舜之知而不徧物,堯舜之仁不偏愛人」,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古之大政治,古之大教育,皆原於性理也。若假性理以為教育,非心也?非性也?非天也?

孟子以性理教育提倡天下,而不仁之梁惠王方殺人盈野、殺人盈城、殺人之父、殺人之兄,寖以自殺其子弟,可痛哉!孟子曰:是不善讀《春秋》,不善讀《書》者也。《春秋》無義戰也,《書》之血流漂杵,不足信也。「我善為陳,我善爲戰,大罪也,是敵百姓者也」。「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若人者,既不能躬行節儉,嘗飯糗茹草之苦,而惟横征為暴,以搜括吾民,此其道豈能使人以樂從哉?

《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儉德避難。」賢人君子居邪世之中,惟恐爲渾濁所亂,出處取與,兢兢自守,惟一簞食、一豆羹,必折衷於道義。蓋莘野渭濱之間,大有人矣,然而不信仁賢者如故也,無禮義、無政事者如故也。孟子曰:「不仁哉!以是而欲得天下,自殺而已矣。」

不仁之君,横恣如斯,孟子乃發明民貴之說,以救萬世。此其說實本諸《周禮》司民之職,「獻民數於王,王拜受之」,朱子曰:「人惟萬物之靈,而王者之所天也。」此其義又本諸孔子。孔子曰:「式負版者。」又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也。」而當世忌其說,相與齮齕[12]之,唾侮之,尠有信從之者,徒令百世之下聞風而興起焉爾。司馬遷曰:「持[13]方枘欲納圓鑿,其能入乎?」[14]吁!人道幾何其不息乎?此孟子困於齊梁,所以與仲尼之菜色陳蔡,同悲而共歎者也。

「憂心悄悄,愠於羣小」,雖情殷[15]救世,而荊棘滿地,讒謗交椉,寰宇昏昏然,求一刻之昭昭[16]而不可得,痛哉痛哉!不得已,與高子之徒論治心,考古樂,閉户不與世通聞問。不幸饑饉荐臻,流亡載道,人以所望於孟子之行道者,下而望其振卹,然而苛政猛於虎,則持杯水以救車薪,無益也,乃并振卹而不言,蓋聖賢之傷心久矣!

聖賢雖不得志,而盡性立命之學,更不容不講也。美大聖神,則道高無尚矣!歸斯受之,則德博而化矣!然而蒿目時艱,民有殍,父子離,珠玉以為寶。政治之中,絕無教育,復輔以盆成括之徒,小有才而未聞君子之大道,天下其能不亂乎哉?當是時,君子悲憫無窮,設科救世,往者不追,來者不拒,然而害人穿窬之類,必不容於教育之門也[17]。博施濟衆,堯舜猶病;行法俟命,而性理之教育宏矣。修明古制,先在寡欲,性理教育之綱要也。繼志述事,事死如生,思所樂而思所嗜,性理教育之根基也[18]。

或者曰:孔子,大教育家也。孟子,何如人乎?孟子,狂者也,「友天下之善士爲未足,又尚論古之人也」。孟子,狷者也,「仕而不受禄」,枉尺直尋而不為也。由狂狷而進中行,用是疾惡如讎,而黜媚世之鄉原。蓋狂狷可與研性理,鄉原不可與言教育也,君子反經而已矣[19]。

乾坤消息[20],一龍一蛇。庶民不興,則傳道而已矣[21]!茫茫神州,莘莘學士,孰為見而知之者乎?孰為聞而知之者乎?豪傑之士,雖無文王其猶興乎?雖無孔子其猶興乎?有能淑政治,傳性理,開萬世之教育,其在斯人乎?其在斯人乎?

(洞政治之原,包大道之要,上下古今,感喟蒼涼。韓子云:後欲求之此其躅矣。)[22]

[1] 王襃《洞蕭賦》云:「哀悁悁之可懷兮,良醰醰而有味。」醰,酒味苦也。以苦味開下文。

[2] 四排句極言無耻之行。

[3] 極言士必知耻。

[4] 極言上下同心。

[5] 極言良知之貴。

[6] 極言良知之效。

[7] 四排句鋪開教育要義。

[8] 此聖王之道,無異致。

[9] 此賢者之志,無異道。

[10] 逮至戰國,上下失心無耻。

[11] 聖賢、小人之教,判然可知。

[12] 齮齕,譭謗傾軋。

[13] 持字刻作執,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文為正。

[14] 此用司馬遷之感慨孔孟之不遇與困厄,對照媚俗之徒予取予擕,「有意阿世俗苟合」,相形而見氣骨也。

[15] 殷謂熱切。

[16] 謂人心之明難得。

[17] 言慎擇傳道之門人。

[18] 「性理教育」,乃變化國民氣質之教化綱領也。

[19] 言聖人之徒必狂狷,非鄉原小人。

[20] 消息謂變化之幾,詳參《周易編》所録《周易消息大義》。

[21] 有望於來者也。

[22] 唐先生《孟子新讀本》自評。

(0)

相关推荐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般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 原句为"穷则独善 ...

  • 天下殆哉,岌岌乎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天下危险啊,快要倾覆了! 赏析 这是弟子咸丘蒙举例尧禅位于舜故事时,问孟子而引用孔子说的一句话. 咸丘蒙认为,道德最高的人,君主不能把他当臣子,父亲不能够把他当儿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独立人格——和而不同

    孔子论君子之独立人格--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在春秋时代,"和"与"同"是一对哲 ...

  • #教育微头条#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

    #教育微头条#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

  • 唐文治先生:離婁篇大義

    孔子作<易·乾卦·文言傳>,曰存誠,曰立誠,以發明自强之義.傳之於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傳之周子.大哉誠也!其天地之奥,國家之所以立乎? 聖人既竭目力,既竭耳力,既竭心思,皆誠為之也.不 ...

  • 程蘇東丨日傳本《五行大義》所見古本《春秋繁露·治順五行篇》輯證

    日傳本<五行大義>所見古本 <春秋繁露·治順五行篇>輯證 程蘇東 程苏东(1986- ),男,江苏东台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 ...

  • 唐文治先生:孟子大義序

    (本文敬錄於<唐文治經學論著集>第五冊,頁二六八九至頁二六九四.此文作於丙辰年,即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鄧先生釋讀:<國文經緯貫通大義>卷三唐先生自評此序云:「文境詼詭,氣可排 ...

  • 超适合春天穿的少女心新款大披肩来啦,唯美大方,必须get!!

    合法就行)缝完再缝另一边(头上多出来的地方折进去再缝).后面我们就按1-2行的规律去钩:第1针 的地方折进去再缝).后面我们就按1-2行的规律去钩:第1针进去再缝).后面我们就按1-2 今天给大家推荐 ...

  • 《古典文言文集本580篇大全集》卷1-50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 ...

  • 《古典文言文集本580篇大全集》卷4-50篇

    文赋魏晋:陆机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 ...

  • 呂祖《求心篇》

    萬善之源章 原文:帝君曰:人之有心,如天之有日.心之邪正,如日之升沉.日升沉而晝夜分,心邪正而鬼神判,故心者萬善之源,而百行之所由出也. 三教一理章 原文:儒曰"正心".道曰&qu ...

  • 《古典文言文集本580篇大全集》卷6-50篇

    齐桓下拜受胙 先秦:左丘明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 ...

  • 《古典文言文集本580篇大全集》卷4

    文赋 魏晋: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