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经 合穴

五俞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是在经脉盛满而有淤血的情况下;疾病在胃,以及由于饮食不加节制所致的病,取合穴针刺。因为胃病及由于饮食不加节制所致的病都与食之五味有关,所以称为味主合。《难经·六十八难》又曰:“合主逆气而泄。”指合穴主要用于六腑病症。根据季节有“冬刺合”。

十二经的合穴分别为:肺--尺泽、大肠--曲池、心包--曲泽、三焦--天井、心--少海、小肠--小海、脾--阴陵泉、胃--足三里、肝--曲泉、胆--阳陵泉、肾--阴谷、膀胱--委中、

1、尺泽穴

  尺泽穴 Chizexue (LU 5),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鬼受、鬼堂。属手太阴肺经。合(水)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头静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部烦满,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类别:1)手太阴肺经腧穴。

  2)手太阴肺经五输合(水)穴。

  出处

  秦汉《灵枢:本输》。

  别名

  鬼受(《备急千金要方》;鬼堂(《千金翼方》)。

  穴名释义

  前臂内侧称尺;泽,指沼泽,低洼水聚之处。本穴是手太阴经之合穴,属水,位在肘窝,手太阴脉气至此,象水之归聚处,故名。

  定位取穴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仰掌,微屈肘取穴。

  尺泽穴图片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干经过,并有桡神经深支,肌皮神经肌支和桡侧副动脉前支(肱深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病症

  咳嗽,气喘,咳血,鼻衄,潮热,咽喉肿痛,喑哑,胸胁胀满,心烦,乳痈,肘臂挛痛,肩内侧痛,上肢不遂,手不能伸,胃痛,腹痛,急性吐泻,中暑,口舌干渴,发热,丹毒,小儿惊风,抽搐,绞肠痧,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心痛,无脉症。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操作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临床应用

  1)治咳嗽,气喘:尺泽,列缺、肺俞。

  2)治急性咽喉肿痛∶独取尺泽,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尺泽,合谷。

  4)治急性吐泻、中暑∶尺泽,委中。

2、曲池穴

  曲池,①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阳泽、鬼臣、鬼腿。属手阳明大肠经。合(土)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通过。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齿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瘰疬,丹毒,疮疡,湿疹,荨麻疹,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②推拿穴位名。出《针灸大成》卷十。又名洪池、拱池。即肘窝部。《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臂弯名曲池。”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解剖】

  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

  ②热病。

  ③高血压。

  ④癫狂。

  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症。

  ⑥咽喉肿痛、齿痛等五官疼痛。

  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症。

  【操作】

  直刺0.5~l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配合谷、外关等治疗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配合谷、血海等治疗荨麻疹;配肩髃、外关等治疗上肢痿痹。

3、曲泽穴

  曲泽',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厥阴心包经。合(水)穴。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布有正中神经本干和肱动、静脉。主治心痛,心悸,热病烦躁,胃痛,呕吐,肘挛,臂痛等。直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艾条灸3-5分钟。

  【标准定位】

  【取法】正坐或仰卧。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穴位解剖】

  【特异性】手厥阴经之曲泽。

  【功用】清热除烦,舒筋活血

  【主治病症】1、心痛,心悸,胸痛

  2、呕吐,胃痛,中暑,泄泻

  3、热病,瘾诊

  4、肘臂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可灸

  【配伍应用】1、曲泽配内关、大陵治疗心胸痛

  2、曲泽配神门、鱼际治疗呕血

  3、曲泽配委中、曲池治疗高热中暑

  4、曲泽配内关、中脘、足三里治疗呕吐,胃痛

4、天井穴

  天井,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合(土)穴。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的肌支和肘关节动、静脉网。主治头痛,瘰疬,肘、臂、肩、项、背部疼痛,疮肿,荨麻疹,皮肤搔痒症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标准定位】在上臂外侧,屈肘时,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取法】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鹰嘴)后上方1寸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神经分布。肘后皮肤较厚,移动性很大。在皮肤深面,相当于鹰嘴窝的高度,有一粘液囊,称鹰嘴滑囊,该囊与关节腔不相通。深筋膜与骨膜紧密相连。肱三头肌腱抵止于鹰嘴,腱下有鹰嘴腱下囊。鹰嘴外侧有起始于外上髁的伸肌,内侧在内上髁与鹰嘴之间尺神经经过。在肘部可摸到肱骨内、外上髁和鹰嘴。当肘关节伸直时,这三个骨性标志位于一条横线上;如屈肘至90゜时,在者则成为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此三点的位置关系,有助于鉴别肘关节脱位和肱骨髁上骨折。针由皮肤、此下组织鹰嘴滑囊穿肘后深筋膜,入肱三头肌的肌腱,直抵肱骨后面下端的骨膜。肱三头肌由桡神经支配。

  【特异性】五腧穴之一,本经之合穴,五行属土。

  【功用】行气散结,安神通络。

  【主治病症】

  五官科疾病:眼睑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红肿、咽喉疼痛。

  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忧郁症、精神分裂症。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

  心血管疾病:心痛、胸痛。

  其他疾病:偏头痛、颈项痛、肘关节及上肢软组织损伤、落枕。

  【刺灸法】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少海穴

  少海,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曲节。属手少阴心经。合(水)穴。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屈肘取穴。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桡侧为正中神经,并有贵要静脉,尺侧下付动、静脉和尺返动、静脉。主治心痛,手颤,肘挛,臂麻,瘰疬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少海穴为针灸穴位,手少阴心经合穴。海为诸川之汇,深阔无量。在人身以少阴为六经之最里。又本穴治症,极为夏杂,牵及多经之病,有如众症来归者,故曰“少海”。所谓少者,指少阴经言也。其所治症为表表里虚实寒热以及七情志意等病,如癫狂、吐涎、项强、臂痛、齿痛、目眩、头风、气逆、瘰疬等等,即“海”之含意也。

  别名:曲节穴。

  穴义:心经经水在此汇合。

  位置: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屈肘,在肘横纹尺侧纹头凹陷处取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旋前圆肌、肱肌。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有贵要静脉,该静脉接受前臂正中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的注入。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在贵要静脉的前方,穿前臂深筋膜,深进旋前圆肌,继穿正中神经(或其内侧)及其深方的肱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之血和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之血循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心经上行。

  附注:手少阴经所人为“合”。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癔病、精神分裂症、尺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等。配后溪穴主治手颤、肘臂疼痛;配神门穴、内关穴、大陵穴主治癔病。

  名解

  少海

  少,阴也,水也。海,大也,百川所归之处也。该穴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汇合于

  少海穴本穴。本穴物质为青灵穴水湿云气的冷降之雨和极泉穴的下行之血汇合而成,汇合的地部水液宽深如海,故名。

  曲节

  曲,稳秘也。节,树之分叉处也。曲节名意指汇合于本穴的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合而成,经水在本穴汇合为本穴气血的主要运动变化。但因本穴的经水温度较高,水液亦同时进行气化,经血的气化如树枝分化但又不易察觉,故名曲节。

  心经合

  本穴物质中,它不光有地部汇合的经水,它还有自少冲穴等穴上行汇合于此的水湿云气,为心经水、气二物的共同汇合之处,故为心经合穴。

  本穴属水

  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与天部的云气汇合之处,水湿云气在本穴为缩合冷降,穴内气血总体特性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功能与主治

  特异性

  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功用

  理气通络,益心安神,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

  少海穴水针。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头痛,眩晕,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尺神经炎,尺神经麻痹,;

  2.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胸膜炎;

  3.运动系统疾病:落枕,前臂麻木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肘臂挛痛,下肢痿痹;

  4.其它:心绞痛,淋巴结炎,疔疮,瘰疬,急性舌骨肌麻痹或萎缩,肋间神经痛等。

  配伍

  配合谷、内庭,有清泻阳明热邪的作用,主治牙痛,牙龈肿痛。

  配后溪,有舒筋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手颤,肘臂疼痛。

  配天井,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主治瘰疬。

  刺法

  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前臂放散.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文献摘要

  《百症赋》:“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

  少海穴《胜玉歌》:“瘰历少海,天井边。”

  《甲乙经》:“少海主风眩头痛。”

  《外台秘要》:“少海主寒热,齿龋痛、狂。”

  《席弘赋》:“心疼手颤少海间。”

  《铜人》:“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

  《针灸大成》:“主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

  研究进展

  结肠炎:配外陵等,对痉挛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缓解结肠痉挛的作用。

  调整心率:实验表明,针刺少海、神门穴,可使注射肾上腺素造成动物心率减慢者,有迅速恢复心率的作用。

  治疗牙通:指掐少海穴:用拇指指尖放于对侧少海穴(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内侧与肱骨内上踝连线的中点处),适当用力掐1分钟。功效:可通络止痛。

  治疗高血压:少海穴透曲池穴治疗高血压

  操作:取坐位或仰卧位,曲肘80~90度,紧靠肘关节骨边缘取穴,常规

  少海穴消毒后,选用2~3寸长的毫针,直刺双侧曲池穴,根据体质胖瘦,向少海穴透刺1.5~3寸深,运针得气后,用捻转提插手法,使针感上传至肩,下行于腕,以出现酸、麻、胀感为度。1分钟后停止运针,每5分钟行手法1分钟,30分钟后每10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1小时即可出针。针刺前休息30分钟和拔针后分别作血压测量,并详细记录针前针后所测血压。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

  疗效:针前针后测量血压,发现每次针刺后均有即刻降压的效果。随着针刺次数的增加,即刻降压的幅度减少,而血压反跳的程度也减轻,经1个疗程后,达到较明显的降压效果。同时对改善临床症状也有帮助。

  释义: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高血压、癫狂等;少海属手少阴心经合穴,主治心痛、肘痛、挛痛、瘰疬、头颈痛、腋胁痛等。曲池透少海可平肝泻火,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6、小海穴

  小海,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合(土)穴。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屈肘取穴。一说在“天井外旁五分”(《针灸集成》)。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及尺神经,尺侧上、下副动、静脉及尺侧返动、静脉。主治头痛,耳鸣,项强,颊肿,瘰疬,癫痫,肘臂痛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解剖】 尺神经沟中,为尺侧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侧上、下副动脉和副静脉以及尺返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本干。

  【主治疾病】 肘臂疼痛,癫痫。

  【人体穴位配伍】 配手三里穴治肘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入为“合”。

  小海穴 合穴,属土。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

  【名解】

  1)小海。小,与大相对,为孝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覆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名。

  2)小肠经合穴。本穴为小肠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故为小肠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小肠经经气的汇合之处,气血物质的运行缓慢,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缓慢地蒸散并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小肠之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7、阴陵泉穴

  阴陵泉,经穴名。出《灵枢.热病》。属足太阴脾经。合(水)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定位】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阴陵泉穴【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

  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②膝痛。

  【操作】

  直刺1~2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阴道炎、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配足三里、上巨虚主治腹胀、腹泻;配中极、膀胱俞、三阴交主治小便不利。

  【备注】 合穴

8、足三里穴

  足三里,经穴名。《灵枢.本输》原名三里、下陵。《圣济总录》名足三里。别名鬼邪、下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土)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分支,腓深神经,及胫前动、静脉。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噎膈,纳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乳痈,目疾,喉痹,头痛,失眠,眩晕,心悸,怔忡,气喘,虚劳,黄疸,水肿,癫痫,下肢痹痛,瘫痪或麻痹,脚气,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并有强壮作用。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中医术语,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足三里穴位置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足三里穴穴义

  胃经气血在足三里形成较大的气血常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足三里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足三里穴治疗功效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针刺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二是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足三里穴研究

  对唾液分泌的影响 对110例健康者针刺足三里穴,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加。亦有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当拇指向前捻转时,唾液淀粉酶含量骤然增加,拇指向后则降低。

  对胃蠕动的影响 针刺对健康者的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随机体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胃功能也不同。从胃电图也显示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218例健康者的足三里穴,以观察其胃的张力、胃蠕动频率、胃的排空时间等,所得结果是,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也不同,是一种双向调整作用。已从正常与某些患者,在针刺足三里穴时,胃电的变化中得到证实。当针刺足三里时,胃电频率和振幅均有双向的调整作用。

  对胃分泌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 ,治疗消化系统病时,针刺对胃酸和胃蛋白酶有调整作用,原来水平高者,针刺后降低,而低者则升高,对营养不良患者低于正常的胃总酸、游离酸、胃蛋白酶、脂肪酶等指标,针刺后可恢复正常。

  对肠功能的影响 :80例便秘患者,针刺后顺利排便;对腹泻患者有止泻作用。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40名健康男女青年,针刺足三里时,安静肺通量比针前增加24.9%,耗氧量增强22.8%。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①针刺足三里可以促进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的提高。对免疫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DHA值,从而控制发病。

  ②配三阴交,温针治疗121例,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6天后,白细胞升高的有效率为73.6%。

  调整铜锌失调 艾灸足三里,能调整老年人血中高铜与低锌。

  对肠胃功能的影响 :①从大鼠、豚鼠、兔等动物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针刺兔的“足三里穴”,对小肠的运动以减弱为主,亦有部分动物表现先减弱后增强。并从另一实验中得到,当轻捻转与留针时,小肠运动以增强为主,重捻则运动减弱。

  ②对兔小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有明显影响,可使小肠电周期缩短,III相时程延长,即小肠分节运动周期缩短,每一次蠕动持续时间延长,有助于小肠对食糜的消化。

  ③对引起肠运动效应的传导途径研究中得知,除神经的传导外,还有动脉壁上的一些结构参与,其中平滑肌的传导很可能参与这一效应。

  ④有镇呕效应,表现为呕吐的症状持续时间缩短。镇呕吐的机理,是通过迷走神经,当切断迷走神经后,电针镇呕吐的效应就消失。

  对大鼠胃酸分泌有调整作用 调整的机理可能是电针能引起鼠内啡呔含量增加,而使胃酸排出量增加。当切除迷走神经支配时,并不影响针刺对胃酸分泌的调整作用。从另一实验也证实了电针“足三里”对胃酸的分泌有调整作用,当造成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时,针刺“足三里”穴能抑制胃酸分泌,对应激性溃疡起保护性的作用。

  对大鼠胰蛋白酶的影响 当针“足三里”时,能明显降低大鼠胰蛋白浓度及排出量,即抑制胰酶分泌。对胰腺有保护性作用。这也许是针刺治疗急性胰腺以得良好效果的机理。

  据报道针刺大鼠“足三里”时,下丘脑室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β-内啡呔含量下降。对免疫异常有调整作用,如对自发性高血压的胸腺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率,初次抗体生成能力及血清溶血素,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正常大鼠的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

  足三里穴穴位配伍

  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配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上巨虚、三阴交、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配中脘、内关,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文献摘要

  《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灵枢》: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

  《外台》: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以三里下气。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

  《马丹阳十二穴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

9、曲泉穴

  曲泉,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肝经。合(水)穴。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布有隐神经,膝最上动脉,前方为大隐静脉。主治少腹痛,小便不利,遗尿,尿闭,泄泻,痢疾,阴挺,阴痒,遗精,膝痛等。直刺0.5-0.8寸。艾条灸5-10分钟。

  【释名】 屈膝时,当膝内侧横纹端上方凹陷中。

  【出处】 《灵枢.本输》。

  【位置】 膝内侧部,屈膝内侧横纹端,当股骨内上踝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

  《灵枢.本输》:“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外台秘要》:“在膝内屈文头是”。

  【局部解剖】

  肌肉: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方,缝匠肌后缘、股薄肌腱、腓肠肌内侧头。

  神经:浅层有陷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膕窝可及胫神经。

  血管:大陷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向膕窝可及膕动、静脉。

  【类别】 合(水)穴。

  【功效】 清肝火、祛湿热。

  【主治】

  古代记述:小腹痛,泄泻,遗精、阳痿、阴痛、阴挺、阴痒,小便不利,癃闭、颓疝、女子疝瘕,目眩痛,不嗜食,阴股痛,膝胫痛,身热汗不出,狂病。

  近人报道:高血压、肾炎、前列泉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痒。

  【方例】

  病注下血:五里、曲泉。

  疝痛:急脉、曲泉、三阴交。

  阴挺出:曲泉、照海、大敦。

  癃闭、茎中痛:曲泉、行间。

  脐痛:水分、曲泉、中封。

  【刺灸法】 取屈膝位向膕窝方向直刺1~1.5寸,如觉针下有搏动感时,应停止刺入,以免损伤动脉。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其他】   此穴为肝经合穴,五行属水,是母穴,可补肝经之虚证。

10、阳陵泉穴

 

  阳陵泉,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之筋会。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和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

  阳陵泉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历代针灸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阳陵泉又治筋病,如《录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二十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由于平素谨遵医经巨典,继承先师吴效仁超群医技,为我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中我始终按照祖国医学辨证施针的治疗原则,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得心应手,在不同程度上都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并对较为棘手的顽症痼疾,在某些方面,自己也有独到的见解。现将我二十多年临床实践中对该穴的心得分述如下:阳陵泉穴的取法

  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灸大成》:“蹲而取之。”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灸学》:“坐,屈膝重足……取之。”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主治范围

  (一) 胆腑病证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 ,取之合”。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肝胆多同病,因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或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二) 筋的病证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三) 经脉通络上的病证

  依其足少阳经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经取穴,本穴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络上的下肢、髀枢、胁肋、颈项病,以及肝胆火旺,循经上扰的眼、耳、头部病变。

  临床应用

  (一) 胁肋痛

  《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肝与胆相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故循经取穴,取泻本穴治疗气滞、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均佳。《杂病穴法歌》载有:”胁痛只须阳陵泉“。我在临床上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在下列三型的胁肋痛中主要运用阳陵泉穴治疗,尚可辅用其它腧穴。

  1. 瘀血胁痛

  瘀血胁痛者取泻阳陵泉外,可辅以血会膈俞,配三阴交以活血。跌仆损伤者,尚可取阿是穴。诸穴相伍有通经活络,行血祛瘀之功。

  2. 肝郁胁痛

  肝郁胁痛者取泻阳陵泉通调气机外,尚辅肝之原穴太冲感肝之募穴期门,以疏肝理气。诸穴相任共奏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之功。

  3. 湿热胁痛

  湿热胁痛者多与今之胆囊炎有关。阳陵泉、支沟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期门、日月是肝胆之气募集之处,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诸穴相任共达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之效。

  文献摘要

  《甲乙经》: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铜人》: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大成》: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

  《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研究进展

  胆囊炎、结石症 据报道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的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还能促 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肝脾脏疼痛 针刺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肝脾脏疼痛疗效较好,用强刺激手法,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捻转出针。

  落枕 针刺阳陵泉,治疗落枕95例,效果很好。

  肩关节周围炎 有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效果良好。

  调整脑血流量 针刺阳陵泉,对脑血流量有一定影响。对急性缺性中风患者,通过针刺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实验研究,针刺右侧阳陵泉和曲池穴可影响到脑的血流动力学,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出针后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明显。而针刺对正常猫的脑血液动力学影响不大。

 

阳陵泉,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之筋会。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和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

  阳陵泉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历代针灸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阳陵泉又治筋病,如《录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二十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由于平素谨遵医经巨典,继承先师吴效仁超群医技,为我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中我始终按照祖国医学辨证施针的治疗原则,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得心应手,在不同程度上都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并对较为棘手的顽症痼疾,在某些方面,自己也有独到的见解。现将我二十多年临床实践中对该穴的心得分述如下:阳陵泉穴的取法

  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灸大成》:“蹲而取之。”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灸学》:“坐,屈膝重足……取之。”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主治范围

  (一) 胆腑病证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 ,取之合”。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肝胆多同病,因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或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二) 筋的病证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三) 经脉通络上的病证

  依其足少阳经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经取穴,本穴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络上的下肢、髀枢、胁肋、颈项病,以及肝胆火旺,循经上扰的眼、耳、头部病变。

  临床应用

  (一) 胁肋痛

  《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肝与胆相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故循经取穴,取泻本穴治疗气滞、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均佳。《杂病穴法歌》载有:”胁痛只须阳陵泉“。我在临床上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在下列三型的胁肋痛中主要运用阳陵泉穴治疗,尚可辅用其它腧穴。

  1. 瘀血胁痛

  瘀血胁痛者取泻阳陵泉外,可辅以血会膈俞,配三阴交以活血。跌仆损伤者,尚可取阿是穴。诸穴相伍有通经活络,行血祛瘀之功。

  2. 肝郁胁痛

  肝郁胁痛者取泻阳陵泉通调气机外,尚辅肝之原穴太冲感肝之募穴期门,以疏肝理气。诸穴相任共奏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之功。

  3. 湿热胁痛

  湿热胁痛者多与今之胆囊炎有关。阳陵泉、支沟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期门、日月是肝胆之气募集之处,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诸穴相任共达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之效。

  文献摘要

  《甲乙经》: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铜人》: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大成》: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

  《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研究进展

  胆囊炎、结石症 据报道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的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还能促 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肝脾脏疼痛 针刺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肝脾脏疼痛疗效较好,用强刺激手法,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捻转出针。

  落枕 针刺阳陵泉,治疗落枕95例,效果很好。

  肩关节周围炎 有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效果良好。

  调整脑血流量 针刺阳陵泉,对脑血流量有一定影响。对急性缺性中风患者,通过针刺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实验研究,针刺右侧阳陵泉和曲池穴可影响到脑的血流动力学,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出针后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明显。而针刺对正常猫的脑血液动力学影响不大。

11、阴谷穴 

 阴谷,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阴肾经。合(水)穴。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布有股内侧皮神经,膝上内侧动、静脉。主治小便不利,遗精,阳萎,崩漏,带下,疝气,阴囊湿痒,膝痛,及尿路感染,尿潴留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位置:该穴位于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解剖: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布有股内侧皮神经。

  主治疾病: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刺灸法

  人体穴位配伍:配照海穴、中极穴治癃闭;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门穴治寒疝、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肾经合穴。

  合穴,属水。

  穴义: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

  名解

  (1)阴谷。阴,阴性水湿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本穴物质为筑宾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聚集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性寒冷,故名。

  (2)肾经合。

  阴谷合,汇合也。本穴为肾经的水湿之气汇合之处,故为肾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冷,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高浓度冷湿水气。

  运行规律: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

  功能作用:除降浊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或泻之,热则水针或补之。阴谷穴-取穴方法

  取该穴道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谷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

  阴谷穴-主治疾病

  此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可以利尿通膀胱,可以治疗不育,男子的阳痿早泄,阴囊湿疹;女士的阴道瘙痒,指压该穴,对于治疗多汗症非常有效。

  阴谷穴-穴道指压法治疗

  身体因能够保持一定人体温,所以在气温非常高时,体温当然高。于是,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身体便会流汗,流汗乃是为调节体温。在剧烈运动之后 也是同样,由于大脑中枢神经的命令,使分布在全身皮肤的汗腺打开,而发汗。本来流汗是一种非常健康的事,汗是清爽的运动及运动的象征。

  但是,有些人只要热一点就流汗,没有活动也无缘无故的出汗,这种症状称为“多汗症”。但是,在工作及学习时,汗流浃背实在叫人难受。另外,与 人会面时,满脸及整个身体都是汗,不仅自己觉得不舒服,也会带给对方不好的印象。而且流汗总会有味道,难免会带给人不清洁的感觉。自己汗流浃背,却看到对 方滴汗不流,一付凉爽的样子,一定会很羡慕吧!

  还有一种多汗症的人,白天不出汗,到了晚上却流个不停。这是所谓的睡汗,无疑的是一种不正常的流汗。多汗症的原因有水分取过多,或生病所引起等等。

  还有因排尿作用不正常,在尿很难排出的情况下,体内的水分只有借助从汗腺出来的方法,而流出不必要的水分。然而,若是一般的多汗症,只要汗腺与中枢神经没有异常,用穴道指压法则能完全治愈。

  治疗出汗的穴位与指压法

  汗是由肾经与膀胱经支配。所以,称为“阴谷”即在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与称为“肾俞”即在第2腰椎左右2厘米处的穴位,对治疗多 汗症非常有效。阴谷能够缓和冲击肉体性、精神性的变化,更是有助于回复的穴位,肾俞穴是对因泌尿系统等不正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治疗效果的穴道。

  一面缓缓吐气,左右同时用力按压这些穴6秒钟,至发痛的程度为止。每天需有耐心做此穴位指压30次。如此,多汗应可治愈。

  阴谷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按摩方式

  穴位功效:功用:益肾调经,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泌尿系感染,阳痿,遗精,阴茎痛;

  2. 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炎,外阴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3.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

  4.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

  5. 其它:阴痒,膝关节炎。

  穴位定位:标准定位: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腊肌肌腱之间。

  取法:正坐屈膝,当腘窝内侧,和委中相平,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内侧头。皮肤由股内侧和股后皮神经分布。皮薄,皮下组织疏松。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入腘筋膜的内部,在半膜肌和半腱肌的肌腱外侧深进起于股骨内侧髁后面的腓肌内侧头,直达骨面。半膜肌、半腱肌由坐骨神经的肌支支配;腓肠肌内侧头是组成小腿三头肌的一部分,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阴谷穴-配伍

  1、配肾俞、关元,有补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阳痿,小便难。

  2、配曲池、血海、曲骨,有祛风除湿,理下焦的作用,主治阴痛,阴痒。

  阴谷穴-文献摘要

  1、《甲乙经》:狂癫,脊内廉痛,溺难,阴痿不用,少腹急引阴及脚内廉。

  2、《大成》:主膝痛如锥,不得屈伸。

  循经3、《循经》:阴囊湿痒,带漏不止。

  阴谷穴-研究进展

  1、颈椎病 以双手中指点按阴谷穴,有痠麻胀痛感后,令患者缓慢且大幅度活动颈部,关提拿病变部位,有较好疗效。

  2、据报道,针刺阴谷穴,可引起膀胱的收缩。另有针刺阴谷的利尿作用与照海相似,对健康人平均排尿量有所增加。

  3、对肠道的作用,据报道针刺阴谷、公孙、足三里,主要抑制肠液分泌。

12、委中穴

委中穴是人体穴位之一,委中穴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委中穴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该穴的治病疗法有:按摩疗法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增强性活力的指压法等。

【取穴位置】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位置】

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功能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穴位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穴位治法】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腰背痛、急性腰扭伤等。

主治腰痛:配肾俞、阳陵泉、腰阳关、志室、太溪;

主治便血:配长强、次髎、上巨虚、承山主治便血。

【附注】

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按摩方法】

俗话说“腰背疼痛最难当,起步艰难步失常”。腰酸背痛作为一种常见的亚健康形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人患腰背疼痛,更是痛苦难堪。发作时不妨按摩一下委中穴,腰背疼的症状就会缓解。

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疼痛的要穴。中医学认为,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刺激委中穴可用于治疗腰脊强痛、股膝挛痛、风湿痹痛、小便不利以及头痛身热、呕吐泄泻、咽喉疼痛等病症。

按摩的具体方法

1、用两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连做10-20次。

2、两手握空拳,用拳背有节奏地叩击该穴,连做20—40次。

3、用两手拇指指端置于两侧委中穴处,顺、逆时针方向各揉10次。

4、摩手至热,用两手掌面上下来回擦本穴,连做30次。

此外,膀胱经最活跃的时候为下午3点到5点,在这段时间刺激委中效果更好。

除委中穴外,承山穴和昆仑穴也是治疗腰背疼痛的常用穴位,进行正确地按摩,也能很好地解除腰背的酸痛。

(0)

相关推荐

  • 【穴位】​犊鼻

    犊鼻 <针灸穴名解>: 穴性膝下直筋外侧,其处形如牛鼻,因名"犊鼻",取象形也.<素问◎ 刺禁论>:"刺膝出液为跛."<千金方&g ...

  • 【穴位】大陵

    大陵 <针灸穴名解>: 大阜曰陵,古代帝王葬处曰陵.尊称其死曰寝息,谀其墓日寝宫,谀其葬仪曰奉安.总之,即长眠安息也.刺此穴可使人寐.穴在掌根阜起处,亦陵丘之象也,故名"大陵&q ...

  • 【穴位】阳溪

    阳溪 <针灸穴名解>: <内经>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多取名溪.谷.渊.池.泉.海.此穴当腕骨阳侧内耸凹隙之中,故名&quo ...

  • 十二经络-合穴吃透它,五脏六腑美滋滋

    ! <灵枢>: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五腧穴其他穴位经气被比作小溪河流,那么合穴,是经气是最充沛的,会合于脏腑,就像百川汇合入海一般. <难经>合主 ...

  • 人体十二经 经穴

    为五腧穴之一.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经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临床应用,& ...

  • 人体十二经 输穴

    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意指脉气至此已较强盛,如水流能注输于深处.输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阴经的输穴是本经的原穴,阳经的则不是.其临床应用,& ...

  • 武功秘籍:少林达摩点穴拳,专打人体十二要穴

    达摩点穴拳,是清代南少林一贯禅师所创,为少林达摩派技法之一.这套拳法,全部只十二手,专打人体十二大穴,每一手分左右练习. 一.达摩点灯 1.并步正身直立,两掌自然垂于体侧:目视正南方(图1). 2.两 ...

  • 人体的十二经 荥穴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 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

  • 人体十二部刮痧方法 【临床全息——奇穴刮痧法!】

     全息奇穴刮痧是第四代刮痧法.它总结了经络.全息.腧穴.奇穴等优势于一身,并且把中医的辩证总结为:上病下治.左病右治.患病健治.脏病腑治(腑病脏治).内病外治.经脏(腑)同治等辩证法来指导刮痧疗法,在 ...

  • 人体的十二经“井穴”详解

    往期文章中我们有提到过(为什么很多针灸流派只要求选用肘膝以下66穴?),肘膝以下的经穴治疗内脏以及全身疾病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又以五腧穴最为常用. 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 ...

  • 人体有十二个 “ 源头穴 ”,有多种特殊的疗效!

    该文章由新经络公众号编创,抄袭.洗稿将投诉.曝光.追责 (金庸小说中的六脉神剑,对应的即是六个手指上的井穴) 1.沟通表里.所有井穴皆有沟通人体表里经的作用 2.手三阴经其井穴运行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阴液 ...

  • 地理 七十二局真穴水法 脱二十四山切要水法 合杨公四大城法则

    地理 七十二局真穴水法 脱二十四山切要水法 合杨公四大城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