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往事|古时苏州叫平江
古城往事
古时候苏州叫平江
图文丨王立明
宋元时,苏州叫平江。
南宋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清晰可辨,是当时古城东的主干道。如今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1606米,已成苏州历史悠久的经典水巷。
古色古香的平江路,我走了一次还想再来。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 堪称古城缩影,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至今活力四射,姑苏城的韵味浓缩到此,河路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过的是黄包车,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
白居易曾赋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徜徉在这样的夏日,流连于这样的古街,远离尘世的喧闹,只见古樟苍翠葱葱,绿荫遮日;河边水埠石阶锃亮,苔痕斑驳;岸边民居粉墙黛瓦,藤蔓掩映。看看各式店铺,让人不由驻足停留。平江路区域保留了大批老民宅,岁月浸染的老房子,木栅花窗,清淡分明,墙面又攀生出许多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却如丹青轻描。江南匠人的心思玲珑,把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极致。说到平江路,想到两位曾住平江路悬桥巷29号的名人。洪钧,同治七年状元,从翰林院修撰慢慢升官至兵部左侍郎,浪漫婚姻更是让他出了大名,那是1886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把年方二八的"秦淮名妓"赛金花娶到了洪家。4年后盛夏,洪钧为清朝政府公使,带着赛金花从西方4国载誉归来,这时赛金花已能讲一口流利英语,在社交圈里呼风唤雨,自然成了中国第一代的“交际花”,后来写的回忆录红极一时。他们回到苏州平江路,住进了悬桥巷29号,这里便有了一段说不完的史话。
平江路两侧的横街窄巷更多,悬桥巷﹑丁香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狮林寺巷、东花桥巷、等等,每一街巷曲径通幽,都生长有意境的故事。高墙内深藏的私家花园,讲究市园相隔,俗者屏之,显出了苏州生活的另一面,市井生活与清修别院从来便是互为表里,共为苏州文化空间魂魄,清雅高远的文人趣味又提炼了苏州的精神气蕴,吻合“大隐于市”的美学体味也需要人间烟火来成全。据说诗人戴望舒写的《雨巷》,描述的就是这里的丁香巷,江南姑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结着愁怨的身影留在了读者的心里。清及近代不少名士寓居些窄巷深宅之中,悬桥巷有书痴黄丕烈的“士礼居”,为其藏书所在。名医钱伯煊、历史学家顾颉刚的顾氏花园可在此寻觅到鸿爪片影。只是旧时王谢堂,已作百姓家,故居正厅形貌还在,雕花窗棂可见旧日气派。曲水人家,炊烟书香,吴侬软语,当年风华依旧晕染岁月。
一路徜徉,各种有趣的特色店铺吸引着我,苏州刺绣名满天下,看中一幅“孔雀开屏”,毫不迟疑装入囊中。当看到团扇缂丝艺术品,更是让我眼神放光,欲罢不能。记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中便有缂丝画《瑶池献寿图》,轮廓清晰,尤为冠绝。它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极具欣赏装饰性。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存世精品极少,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2009年9月,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带,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临摹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的创作往往很费功夫和时间,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据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约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存在。
最为流行的是南北朝以来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文倚装成,质素莹洁,设色秀丽,画界精工,烟云缥缈”。至北宋晚期,受皇帝的趣味和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脱窠而出,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在北宋与南宋的更替之时,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的转移,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一直流传至今。至明代,缂丝御用,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当代缂丝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功不可没。2004年,王金山在故宫博物院成功地修补了多处破损的清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获得了故宫博物院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顶级缂丝大师”。时间关系,下次来苏州专门要赏购缂丝艺术品。
在同一店中,妻看中了一块造型奇特的昆山石,我亦爱不释手,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昆山石产于苏州昆山玉峰山,又名玲珑石,与众不同,举世独夺,天然多窍,色泽白如雪、黄似玉,晶莹剔透,形状无一相同,历来被视为艺术欣赏品。至今已有千年开采史,喜爱者视为珍奇,竞相重价购买,如偶然得一精品,更是深藏不肯轻易出示,他方人亦争相求购以供清玩。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中写道:“昆山石……以白色者为贵。”在昆山麓亭林公园东侧两个方亭内陈列的是目前最大的两座昆山石,东亭内的名曰“春云出岫”,西亭内的名曰“秋水横波”,嶙峋冰清,体态飘逸。
昆山石一般大小仅尺许,极少见大者,案头清玩具多。它们或窍孔遍体、空灵无比,或突兀嵌空、神韵流动,有的峰峦张扬着刚劲,有的雪花显示着温柔。让人惊奇的是,把昆石放置在逆光下,然后用放大镜观看,一种奇幻的景象展现了出来:逆光里半透明的昆石越加珠光宝气,耀人眼目。峰峦更显玲珑剔透,雄伟无比;若隐若现的窍孔上通下连,怪诞横生,如水晶魔宫一般。
抱得“玲珑”归,赏石许清风。白居易诗云:“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久处尘喧,观石听泉,心远意清,不必只在山野林泉,居住之所得此之乐,旷然自适,心随氤氲,世态缥缈,寄浮生与天地,与造化同悠游。真是不虚这次苏州之行,心随物隐也。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管苏清
图片来源:网 络
期刊总数:7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