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精神病房,我发现了孩子成长中的几个“坎儿”

这两个月,我一直在国内一家知名的精神病医院实习。

轮转了儿童青少年病房、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病房、精神分裂症病房、心理病房,还跟着各科大夫出门诊,接触了大量的案例和样本,收获了很多直观的感受。

今天,就讲讲我在儿童青少年病房的感受吧。

1

“父母有病,孩子吃药”

这么说,可能有点极端。但是在儿童病房,我真真切切看到了这样的事情正在发生。

有的孩子发病,很明显是父母的养育出了问题,甚至是父母自身有问题,经常暴打、责骂孩子,但医生能做的,只能是给孩子吃药,稳定情绪,消除症状。

最多,医生会和家长沟通,提醒家长做出改变——但效果怎样,不得而知。

有的孩子,十几岁的年纪,已经几进几出,出院不到半个月,又回来住院了。

因为生活环境没有变,根本问题没解决,即使症状在住院期间得到了缓解,回到旧有的环境,又会复发。

药物和无抽(无抽搐电击治疗)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父母自己做出改变,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才是最根本的。

(推荐阅读《青春期的女儿离家出走、叛逆休学,我是怎样帮助她重返学校的》)

2

校园霸凌并不鲜见

在很多父母的印象里,校园霸凌只出现在新闻里,殊不知,它很可能就在孩子身边。

在和儿童病房里十几岁的孩子们聊时,我发现,“校园霸凌”是经常被孩子们提及的一个词。

有的是被同学公开欺负,有的是被同学孤立,有的是受到了老师的不公正对待,甚至被侮辱、体罚。

而这些孩子在遭受霸凌后,往往做出了相似的选择:不告诉父母。

用她们的话说:告诉了也没用。

这些孩子选择了自己默默承受。

在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谁也不知道她们的内心承受着怎样巨大的压力。这为发病埋下了伏笔,甚至直接导致了发病。

所以,父母们一定要维护好和孩子交流的畅通渠道,让孩子愿意和你倾诉,让他知道,当他遇到困难,父母是会支持帮助他的。

当孩子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千万别这么说:

老师也是为了你好。

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肯定你哪里做得不对。

这样回应,无异于釜底抽薪,把孩子推向了孤立无援。

3

缺少社会支持,孩子更脆弱

在和病房里的孩子聊时,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孩子缺少社会支持。

在家里,他们和父母的交流不多,父母也只关注他们的学习。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不认为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

在学校,他们几乎没有好朋友。当遇到困难甚至霸凌时,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也得不到朋友的陪伴和支持,只能独自承受。

这样的压力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巨大的,可以算是一个创伤。

所谓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的支持,它就像一层海绵垫,会对一个人的精神起到保护和缓冲作用。

缺少了社会支持,人会变得更脆弱,更容易被困难打击,也更难从困境里走出来——成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社会支持来源很简单——家庭和学校。

当一个孩子在家里和父母缺少交流,在学校遭到霸凌,这样的日子,该是多么难捱。

有的孩子承受不住压力,选择了退学,或者沉溺网络,在虚拟空间里去寻找安慰和支持。

所以,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沉溺网络,或者出现心理问题,父母们一定要有觉察,看看是否给到了孩子足够的支持。

这非常重要。

(推荐阅读《孩子厌学、抑郁,不是孩子生了病,可能是你不给力》)

4

“现在的孩子太脆弱”——

你看见的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在儿童病房,我看了很多孩子的病历,在和孩子们的聊天中,我也发现,很多孩子的发病并没有明显的诱因,或者发病前只是遇到了看似不起眼的一点小事——这点事在旁人看起来也没那么严重,怎么会引发心理问题呢?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也许有孩子自身先天气质、基因遗传方面的原因,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之前,孩子已经承载了很多压力了。

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只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理学家杨凤池曾提出一个概念:微创伤。

看起来,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但因为父母养育方式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的微创伤。

比如一次吼骂、一顿揍、一些刺心的话、一次假装的抛弃。

在家长看来,风波过后,孩子很快又活蹦乱跳了,偶尔的一次两次没什么。

但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中,总是遭受这样的微创伤,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导致了孩子的崩溃。

精神分析家张沛超对此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当大雪封山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回忆起第一片秋叶的落下。

早在孩子发病前的几年里,甚至十几年里,孩子已经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内伤,而父母毫无察觉。

所以,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崩溃,我们不要再指责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而是要先看一看,在孩子的成长环境里,是否存在很多的微创伤,自己是否是这些微创伤的施加者。

千万不要等到最后一根稻草的出现。

5

有的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点方法

在儿童病房,有两个女孩让我很有触动。

一个女孩是年级前十的学霸,什么时候看到她,她都是一个人捧着一本书在看,连做治疗时,还在自学第二外语。

整个人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

我和她聊到交朋友的事情。

她说她在学校没有朋友,因为朋友对她来说,只意味着学习上的竞争关系。但能看出来,她其实是很渴望友谊的。

我和她聊起病房里两个和她关系比较好的女孩,和她一起看,这两个女孩是怎么主动和她建立连接的:一个是和她有共同的话题,另一个是主动提供帮助。

我告诉她,这就是两种交朋友的方法,你也可以试试,用这两个方法去结交朋友。

学霸就是学霸,行动力很强。上午和她聊完,下午她就兴冲冲地拉着两个女孩来找我——用这两个方法,她很快交到了两个新朋友。

和朋友们在一起,学霸女孩变得开心多了。后面几天,我观察到,她不再整天一个人捧着书读,而是和朋友们聊天、折纸、说说笑笑。

尤其让人惊喜的是,她的强迫症状也大为缓解。

另外一个读高中的女孩,和妈妈一直是相爱相杀。

妈妈会说很难听的话,她一开始会忍着,实在忍不住了,就会做出一些自伤的冲动行为。这成了她们之间的一个模式。

我教给她一些沟通的方法,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她睁大眼睛,如梦方醒——她不知道,除了忍和爆发,原来还可以这样和妈妈沟通。

她向我说了很多谢谢。

有的时候,孩子所谓的问题行为,只是因为他们身处困境,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他们的左冲右撞,激烈表达,只是在寻找方法和方向。

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大人的帮助。

我们不妨坐下来,透过行为看到需求,设身处地地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找到了方法,有了新的体验,很多问题自然会缓解。

我在病房和门诊看到很多女孩,伸出手,几十条淡红色、深深浅浅的划痕,从手腕到手肘,看得人触目惊心。

不知道在多少个无人的深夜,孩子独自承受着情绪的崩溃,无处倾诉,无处躲藏,只能划伤自己,让肉体强烈的痛感掩盖心灵的创伤。

医生能做的,只是医治身体,让神经递质、血药浓度达到正常。

真正能抚慰孩子心灵的,是孩子最深的依恋——他的父母。

别等到大雪封山,才意识到树叶在很久之前就已悄然飘零。

别等到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才追悔莫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