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振教授的格律诗说开去

据网友暴料,北师大教授康振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十场总决赛结束前即席占了一首“七绝”:

大江东去流日月,

(仄平平仄平仄仄)

古韵新妍竞芳菲。

(仄仄平平仄平平)

雄鸡高歌天地广,

(平平平平平仄仄)

一代风流唱春晖。

(仄仄平平仄平平)

懂格律诗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首诗不合七绝平仄声韵,只是一般的七言诗。姑不论其合不合律,就其内容,谈谈我个人看法:

第一句说时光像大江之水一样流逝,一去不复返;第二句说古诗词爱好者将自己的新诗拿出来和大家比美;第三句说雄鸡啼晓的时候,你看到天地是很广阔的;第四句说新时代的诗人在尽情歌唱春天的阳光。

其内容确实很平庸,而且毛病不少。最主要是上下语句逻辑不连贯,生拼硬凑,言不达意。

格律诗,大多是叙事抒情,起承转合,每两句之间,语言逻辑一定要有连贯性,才能说明事理,读起来才顺口。如“渭阳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一句说渭阳城早上经过一场雨水之后,空中的尘埃被雨水打湿沾地了;第二句接着说客舍外面的柳树显得更清新;第三句说老朋友就要远行了,请再多饮一杯酒吧!第四句跟着说,出了阳关之后你就再见不到我这个老朋友了。语意非常通顺流畅。又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像平常讲话一样:今天老朋友与我在长江西头的黄鹤楼辞别,要到扬州城去。那里现在正是烟花三月的美丽季节。望着老友孤独的帆影渐去渐远,最后隐没在天水相接的地方,只剩下长江滚滚的流水,心里无限惆怅。这些诗句只比口语精炼一些,明明白白,一读就懂。

再如,“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上句提起,下句承接申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上句设问下句回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比照转合,触景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相对比,突出其一。这些都是首、尾联的诗句。每两句之间的语言逻辑都有相关性,非常流畅。但“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就没有这种逻辑性,因为时间的流逝与你拿诗词去比试是没有关系的。只有写成“大江东去流日月,冬去春来又一年”,两句语意才联系得起来。

凡叙事抒情的格律诗,如果东一句,西一的,互不衔接,事理说不清,读者不明了,就收不到相应效果。

只有描写场面景物,才可以用排比、並列的独立句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荷尽已无擎天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以上所举,主要是首、尾联的写作方式。

七律诗中间两联是两对句子,是诗的主要内容,每两句一定要用排比、並列方式,诗意可连贯也可独立。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济打萍”,因果关系;“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转折关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辩证关系;“无边落不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景象,独立句型,没有语言逻辑关系;“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也是描写场景,独立句型,没有语言逻辑关系。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凡叙事抒情或表达看法的对子,都有语言逻辑关系:只有描写场面景物,才可用並列独立句型。这是格律诗一般的写作方式。

康教授的诗是叙事诗,第一句说时光像大江之水流逝了,但第二句却说大家拿出一些新诗出来比试,两句诗意没有必然关系。时光流逝並不等于就能写得出好诗,好诗是经过勤学苦练才写得来的。第三句“雄鸡高歌天地广”,第四句“一代风流唱春晖”,也是生拼硬凑。天地广是永恒的,不论白天黑夜,都无边无际,只是白天看得清,晚上看不清而已。唐朝诗人李贺因为怀才不遇,为了自我勉励,所以有“雄鸡一唱天下白”,比喻困境即将过去,美好就要到来;毛泽东也有诗“一唱雄鸡天下白”,比喻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时代已经结束,光明已经到来。雄鸡啼晓迎来光明是有寓意的,不可随便引用。他虽然把“天下白”换成“天地广”,其实意思还是一样。所以生搬硬套,不但说不明事理,还会适得其反,引起读者误解。

作为诗坛主讲、评委,在经历十场比赛结束的大会上作诗,说是即席,其实心里早已打好腹稿。这样的诗,的确不敢恭维。在这种场合作诗,跟开一次经验总结会一样,先总结经验教训,表扬好人好事,找出存在问题,然后指出今后努力方向,最后是领导对大家的期望。用诗的形式去表达,就是用精炼的语言去概括。康教授大概也是按这个路子思考,只是言不达意。我试作两首奉上:

七绝

其一

诗坛比试俊才多,

古韵新章励志磨。

文化传承赖后世,

名篇佳句颂山河。

其二

十场比试彰诗魂,

一语一词较得真。

细雨轻寒润万物,

群芳荟萃满园春。

其一第一句说在诗坛比试中,每次都有很多才俊出现。第二句紧接上句,这是诗词爱好者们励志勤学的结果。第三句表达主持人肯定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人的关系。第四句是主持人对未来的展望,诗坛今后一定会出现更多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

其二与其一意思基本一样。因为第十场总决赛结束是在2017年2月7日的开春时节,所以说“细雨轻寒润万物”,比喻新时代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诗坛的春天也像自然界的春天一样,群芳荟萃,满圆春色。

写格律诗最忌矫揉造作,隐晦艰涩,东一瑯头,西一棒槌,诗意不连贯,读起来佶屈聱牙,像吃夹生饭一样,想咽也咽不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著名诗人,写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诗,稍有文化的人都看得懂;但现在有些人不是力求显浅易懂,而是专门找一些生僻的字、词凑合,彰显自己的文化水平高,这是很不好的现象。

且看康教授挂在办公室墙上的另一首“七律”:

玉龙浩荡周天卷,仄平仄仄平平仄

高臂长空纵横旋。平仄平平平平平

巨厦雪迎拔地起,仄仄仄平仄仄仄

千秋学府续来篇。平平仄仄仄平平

更喜礼放花飞炮,仄仄仄仄平平仄

犹似轻雷报春还。平仄平平仄平平

新筑场泥谈笑里,平仄平平平仄仄

京师放歌唱丰年。平平仄平仄平平

这首诗也不符合律诗要求。每句平仄调除一、三、五字可不计较之外,其他字不可含糊。第二句第六字应为仄声却是平声,第三句犯孤平,第五句第二字应为平声却是仄声,第六句第六字应为仄声却是平声,第八句第四字应为仄声却是平声,共犯五个声韵错误,不知康教授是不懂汉字的平仄声还是不懂格律诗的平仄调,又或者是康教授自创一种新的格律诗。若是自创,就不是传统了,但不可标明是什么“七绝”、“七律”。你不标明,人家无话可说,既然标明,人家就会找你毛病,怕你误人子弟。此外,上诗中间两联也不完全对仗,“学府”是固有名词,“雪迎”是将名词与动词临时组合的词组,对不上;“轻雷”也是固有名词,“礼放”也是将名词和动词临时组合的词组,对不上;“报春还”是两动词夾一名词的短语,“花飞炮”却是两名词夾一动词的短语,恰恰相反,更对不上。第二句是绕轴旋,不是纵横旋。第六句意思含糊,我揣测是说新的一座大厦基礎又在形成,意指大楼建设速度快。通篇只道学校在大雪天热火朝天地大搞楼房建设,未触及学业、学术领域有何发展,内容空乏。

从康教授的两首诗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水平不高,文字功底浅薄。作为北师大的教授,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确系名不副实。

肚里的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学位职称並不代表知识深厚渊博。名声在外有时会把自己弄得很尴尬。

真正有学问的人自己是不炫耀的,让别人去说。当然,各人的看法不一样,但基礎知识是不能含糊的。如果连基礎的东西都出差错,那就怪不得别人说长道短了。

崔颢只是唐朝一位普通诗人,並没有很高的名望,但他写的《黄鹤楼》很有名,流传了一千多年。连李白也放下诗仙的架子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说明是真料。

上世纪初,陈寅恪先生虽然在国外哈佛等名校毕业,但不注重考取学位,总是学完一科又赶学另一科,所以回国时旣无学位职称,也未有著作问世。梁啟超推荐他入清华任教被校长拒绝,梁啟超说:“我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可见有学问的人並不一定挂着很多头街和光环,不一定名声在外。

记得五十多年前,我的语文老师只是一个很土气的老头。他给我们高三毕业班讲对联及格律诗常识,只讲一堂课,但记忆犹新,拿诗检验,一言不差。康振教授也教格律诗常识,为初学者不知上了多少堂课,但据初学者反映还是懵懵懂懂,不得要领。为什么?可能就是教者本身的知识还未娴熟,糊里糊涂地去教别人,自然没有效果。

学格律诗首先要掌握基本功。基本功就是汉字的平仄声。凡懂格律诗的人,对一般汉字的平仄声都娴熟在心,无须查字典。康教授所作的两首格律诗,错那么多,主要是对汉字的平仄声未熟,基礎不扎实,所以就会错。读毛泽东、鲁迅、郭沫若、柳亚子等名人的格律诗,你桃不出半点毛病。

写诗言不达意是文字功底差,凡是通俗易懂而又寓意深刻的诗,作者的文字功底一定深厚。如李白的《登凤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句,一般人写就是“三山耸立青天上”。同样是写三座山很高,李白用“半落青天外”,像是仙人把三座山从天上抛下来一样,还有一截露在青天之外,十分生动形象,比“耸立青天上”的平白铺陈好得多。所以后人称李白为诗仙不是徒有虚名。“半”字大家都认识,但不是所有人都用得好。所以很浅的字也能表达出很深的诗意。

曹雪芹由于把文字玩弄得滚瓜烂熟,所以在《红楼梦》里写了很多很优美的诗。虽是信手拈来 ,但那些七言四句、八句的诗都是正儿八经的格律诗。他写菊花诗一口气写了十二首,而且是根据各人的性格特征打造,由各个人物写出来。一些诗句读后口齿留香,令人难忘。如“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情梦也空”、“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等。又如写《咏白海棠》,固定韵脚字,也能写出“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淚一痕”、“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等,这些诗句都优美绝伦,愈嚼愈香。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字库藏和对事物深刻的了解,任你绞尽脑汁也写不得出来。只要细心研读,你就会觉得自己浅薄、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很多人读《红楼梦》不注意里面的诗词,只关心里面的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却不知这些诗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精彩之笔,只有读懂它,才会对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当然,也不是说只有格律诗才优美。莫言自言不懂格律诗,但他写出来的诗你不得不佩服,不但显浅易懂,而且诗意深刻。也说明他有深厚的文字功底。选录两首供大家欣赏——

题港珠澳大桥

腾空跃起一巨龙,三地从此无西东

根根桥柱琴音奏,伶仃洋里荡欢声

登雁荡山

名胜多欺客,此山亲游人。

奇峰幻八景,飞瀑裁九云。

石叠千卷书,溪流万斛金。

雁荡如仙景,一见倾我心。

这两首诗都无深奥字,信手拈来,行文流畅,上下连贯,诗意满满。两首诗把大桥和雁荡山的形象逼真地奉献在读者的眼前,读之如亲临其境。第一首把长桥比作巨龙跃起,把桥墩比作琴柱。长桥建成后的作用用“从此三地无西东”来概括,言简意赅。第二首一开始就把登雁荡山的心情说出来,别处的名胜风景区都斩客,唯雁荡山最适宜游人游玩,不但不斩客,还有“奇峰”、“飞瀑”、“石叠”、“溪流”等景观供欣赏,所以使我倾心。句句诗意连贯,一气呵成。中间两联用“幻、飞、裁、石叠、万斛”等字、词,十分形象生动,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夫写不出来。把莫言的诗和康教授的诗一比,优劣立见。

文字是编织文章和诗句的基礎,字、词汇、成语、典故,积累越多,写起文章和诗歌才能得心应手,扬葩振藻,笔底生花。尤其格律诗,因受平仄声和韵脚限制,更需要丰富的文字和词汇。同一意思有多个字和词汇可以表达,这个不合就选用另一个代替。就像组装一台机器,同一种配件也要桃选最精良的去装配。所以积累文字、词汇、成语是很主要的。记得读书时,语文老师把不懂的字、词、成语、典故比作绊脚石,叫我们看书时千万不要跨过去,一定要把它们敲碎搬开,否则下次还会拦路,意思是要我们消化吸收。那时穷,一本字典也买不起,看书遇到这些绊脚石就用纸一一记下来,然后到老师房间借字典查阅,並且把读音、注释记下来,闲时浏览巩固,不断积累。莫言只读四年级,据说全靠一本字典自学。现在的老师不要求了,学生也无心在文字上下功夫,所以文字功底差是必然的。也有一些人,不懂就编造。须知道,凡平常使用的词汇、成语,都是千百年来习以俗成,固定不变的,你编造的人家不懂。再说汉语词汇、成语有几十万条,还不够你用吗?你学几世也掌握不全,有必要去创新吗?

知识多並不代表学位高,学位高也不代表知识渊博。当代高等学府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动不动就博士、教授、导师之类,但是否名副其实真的值得质疑。曾经网上暴料,清华大学校长将自己抄写出来的一首诗中的“瓠”字读作“瓜”字;北大校长将“鸿鹄(hu)之志”读成“鸿浩之志”;人民大学校长将“七月流火”说是天气十分炎热;厦门大学校长将“巍巍黉(hong)宫立东南”读成“巍巍黄宫立东南”,这些错误都不是临接触所犯,是经过预先充分准备之后犯的,彰显高校的先生们没有严格的治学态度。中小学教师虽然绝大部分都是一级、高级职称,但有些文化素质也差。本身差,教学也不认真。中学生作文少有批改,打个勾,给个分,或者干脆写个“阅”字完事。十几年前美国纽约一间中学传入一份高中生考中文的试卷,不说我们的高中生,连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不会做,怀疑自己没有学过中文。这是一个大笑话。

说了一大堆,总的来说希望得了学位职称的先生们要谦虚谨慎,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没有彼岸,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游得更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