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过,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
文丨刘岩 · 主播丨涂山
歌德曾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之中有什么东西是肯定不会缺席的话,那其中必定有一项是:犯错。
一个人从不犯错,大概率是因为ta从不给自己犯错的机会。要么ta在自己的安全区内谨小慎微,日复一日着手到擒来的工作;要么ta因噎废食,对于可能失手的任务每每说“不”,刻意维持自己“无暇先生/女士”的美誉。
记得鲁迅先生有句话:即便是天才,他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也未必是一首好诗。无论天才,抑或凡人,想要走好一生,不是不犯错,而是如何面对犯错。
那些走的更远的人,似乎总能踩对点,也许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总是算无遗策,也可能是因为即便踩错了点,他们也能及时回调上路,也就是他们懂得如何“观过”。
01
《论语.里仁》第七章:“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意思是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贞观年间,唐太宗对群臣说:“我现在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你们要畅所欲言,专谈我的缺点。”很多大臣都乘机赞颂太宗恩德教化,泽被天下。
侍中刘洎却说:“陛下圣德确如长孙无忌所言,但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使上书者惭愧退下,这不是褒奖进言之路。”太宗听后,高兴地表示:“你说得对,我一定改正。”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龙须不可触,天威不可怒,指出当朝天子的过失,莫不是吃了熊心豹胆?但在这个故事中,臣子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而天子也未按常理接招。也正因为故事中进谏方直言骨鲠,纳谏方闻过则喜,才开创了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
我们之所以犯错,往往是因为自身的认知局限,或因为大意轻信,或有阴差阳错的偶然 ,也可能被特定动机和欲望所驱使。这种过错,要么因自省而发现,要么是被外界所提醒,无论何种情况,“观过”要比“过”本身更重要。
西方哲学史上有几本知名的《忏悔录》,其中有两本值得一提:一本来自于奥古斯丁,一本来自于卢梭。
两位作者有相似之处:年少时期都曾行为放荡、声色犬马,与流氓混混无异。
然而最终归宿却迥然相异:奥古斯丁成为基督教哲学的先驱,寿终正寝;卢梭晚年颠沛流离,在贫困交加中死于巴黎。这一结局似乎与他们在《忏悔录》中的“观过”有着某种呼应。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将自己年少时期的过错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世人,通过自揭伤疤的方式昭示己罪,坦然接受世人的批评和诘问,在彻底告别黑历史的同时走上正途。
卢梭在《忏悔录》中也同样历数自己从偷鸡摸狗到与人苟且的行径,但在字里行间的隐义是将这些行为归咎于外部社会环境,暗示自己也是身不由己的受害者,更像某种意义上的自我辩护。
无可否认,奥古斯丁和卢梭均是伟大的人物,但两人在“观过”上有明显不同。也许我们无法绝对说孰优孰劣,但不得不说奥古斯丁的“观过”来的更加坦荡。
02
《格言联璧.接物类》中有句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观过”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之法。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进一步上升到日常的学习和行动,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有所学、行无过。
我们要意识到,犯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一个人即便再厉害,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无缺。而当出现错误时,关键是如何保持判断的理性?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理性判断的3M陷阱。
陷阱一:放大(Magnifing),即通过一次错误归纳为“我太傻”、“我不是这块料”,属于归纳过度。在这种极端思想下,犯错者要么像上瘾的赌徒,要么自认为是彻底的Loser,行为也更易走极端。
陷阱二:极小化(Minimizing),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文过饰非。这可能是因为“面子”心态,也可能是刻意的不作为。在社会上,我们总会发现熊孩子的身后必定有熊家长。正是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时的无视或纵容,造成熊孩子们的无端破坏,可怕的是这种破坏力还会随着年龄继续增长。
陷阱三:虚构(Making up),即扭曲事件的真实情况,通过自圆其说来为自己开脱责任。比如某些社会堕化现象的发生,某些群众哄抢事件只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干”。总之,把犯错原因归咎于外部,自己则在责任圈内消失。
当发生错误时,我们难免会陷入恐慌、羞愧或自责等负面情绪。而当身陷这种感性漩涡,理性思考就容易被抑制。我们不仅可能会身在三个陷阱而不自知,也更可能在情绪的裹挟下错上加错。为了要避免这种状况,我们还可以追问自己以下问题:
我的结论和现实相关吗?
那合理吗?
我忽略什么重要的事了吗?
什么重要迹象是我需要考虑的?
我夸大了什么,我贬低了什么?
知错重要,知其为何错更重要,知错就改则更是王道。
03
当今社会表明,聪明的犯错反而能更好的成长。
在IT行业,非常推崇“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的理念。
比如企业打算针对某个用户痛点开发一款互联网产品,在没有以往的成熟产品参考下,企业就只能根据初步的用户画像作出产品雏型,之后再将模拟产品在用户中小范围投石问路,然后再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改进。如此循环往复,产品模型逐渐清晰,功能和体验也越来越接近真实用户的期望。
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企业成功的,就是试错和迭代。快者赢家通吃,慢者则可能出局。
而在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工作中,也要在允许自己犯错的同时,要求自己有智慧地犯错。按照孔子的话就是:不二过。
《论语.雍也》中: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不二过”,一是不犯重复错误,二是不犯低级错误,三是不犯所见他人犯过的错误。这不仅要求我们有反躬自省的习惯,也要有“忠言逆耳”的胸怀,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气度。
人至察则无徒,从不犯错的人并不招人喜欢。对于那些有非凡才能的人,偶尔犯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反而能增加个人魅力。
所以,为什么要害怕犯错?要知道,坦坦荡荡、聪聪明明地“观过”才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道德经》王弼注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