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即便错了?
你是否会为了面子 尊严 荣誉
而宁愿自欺欺人
你是否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尽管错了 也不会承认
而是找无数的理由为自己开脱
究竟是什么原因
让我们如此的固执己见
我们相信的就是唯一的真理吗
怎样破除这种「迷之自信」呢
内观己心
当我们为自己的失败或者错误找辩护托词时,可以试着如实地觉察内心的实相,感受细微的情感变化。
此时,你的内心是否惶恐不安,充满了焦虑和恐惧?
是否感觉「错误」、「失败」会动摇你的价值、自信和在他人眼中的威信、地位?
是否觉得只有穿上一件「华丽的衣服」才能掩饰内心的痛苦?
就这样毫无分别、不加判断地看着情绪的变化,直至它消失……
外察世界
这种「自我合理化」的现象,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而否认自己的理性所不能容忍的真正动机、需要和欲望,以避免精神上的痛苦。
启迪多元思维
科学角度分析:你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1.我们需要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人类的大脑无疑是这个星球上最擅长学习的。
正因为我们的大脑非常发达,才会出现各种局限和不足,比如:我们不喜欢怀疑。我们的天性和后天形成的偏见让我们容易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而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正确。尽管最终情况可能会变得很糟糕,但我们总是死不悔改。
人类之所以如此固执,原因比我们想的要深刻得多。
神经系统科学研究显示,人们在怀疑的时候,大脑会极度不适。怀疑的程度越强,不适感也越强。即便是非常微小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能引起大脑杏仁核的活动。大脑杏仁核属于脑深部结构,影响人们对威胁做出反应。
每个大脑杏仁核都是位于大脑左右半球颞叶下的神经细胞群。方方面面的信息汇入大脑杏仁核,它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渡,划分威胁等级,让人做出回应。
与此同时,影响人们对奖励做出反应的腹侧纹活动性会减弱。可以想象,我们得知自己将要加薪、度假或者亲吻的时候,腹侧纹状体的活动会增加。不确定因素越大,大脑杏仁核活动越剧烈,腹侧纹体的活动就越微弱。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大脑不仅是偏爱确定性胜过不确定性,而且它非常需要确定性。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是正确的,事实上,我们需要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当我们确信某个决定是正确的,或者坚持某种信念时,无论这个决定或信念重要与否,我们的大脑都会感到兴奋,所有人都是如此。我们的大脑喜欢兴奋,所以我们喜欢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往往会被当成「我确实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我们承认只是「觉得自己正确」,就很可能发现自己并不正确,而这会让大脑很郁闷。
2.「思维框架」过于狭隘,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判断。
我们的通病是,思维框架过于狭隘,只关注有限的信息,没有考虑到可能改变后果的因素。如果你想了解大脑的思维框架,不妨想象一个相框。和相框有所不同的是,它把框外的东西都遮住了,把你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框里的东西上。如果你想看看框外的东西,大脑就会发出警报,提醒你这么做会很不舒服,让你尽快把注意力放到框里。
思维框架与「确定感」之间的神秘联系:它在我们头脑中发挥作用,就像别人给我们写好的剧本一样。它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我们自己却完全没有意识到。
当思维框架开始影响我们做判断时,实际内容对我们的影响就会变得微乎其微了。
正心正举
如何突破「思维框架」的局限,做出客观的判断?
事实证明,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采用的思维模式。
1.「斗士」型思维
斗士的特点是想保护自己和同伴,打败敌人。所以,成就感、欲望和恐惧影响着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
他们会选择性的,或无意识地坚决维护一些想法。并认为这些想法就是自身的一部分。而对于不同意见,都视为「异己」,要坚决打击。如果自己错了,便会找各种理由、借口开脱,将自己的观点、处境合理化。
2.「哲学家」型思维
哲学家的特点是将追求「真相」、「真理」作为终极目标。因此,他们在乎的不是输赢,不是面子和荣誉。而是想尽可能全面真实的了解真相,尽管事实往往很丑陋,让人难堪、不悦。但对他们而言,寻找真相的欲望和维护真理的想法让他们愿意战胜一切。
哲学家更有可能从学习新信息或解决一个谜题中获得快乐。
当事物与他们的期望相反时,他们更容易感到好奇。
他们不会认为谁轻易地改变自己的立场,自己就是愚蠢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是脚踏实地的,他们并不认为自我价值会随着犯错误或他人的批判而降低。反之,这是很好的成长、蜕变的机会。
人是善于自我合理化、善于原谅自己的动物。想要突破「思维框架」的局限,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就需要我们将「斗士型」思维转化为「哲学家型」思维。
超越偏见,放下对小我的执着,在他人的批判和内省中不断地接近真理。
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毛泽东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雨果
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只有愚人才会执过不改。——西塞罗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道德经》
具体如何做呢?
1.面对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时,先不做判断,而是冷静地觉察、反思自己的思维框架,观察它「从哪里来」、「长什么样」、「边界在哪」。
2.运用「全息」、「全观」、「全程」的思维再次反思自己的「思维框架」,试着发现「框架外的美景」。也就是尝试跳出「小我」的立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寻找「遗失的美好」。
拨迷见智
你应该想清楚,你究竟在渴望什么?
是渴望坚守一个狭隘的「小我」,还是渴望尽可能的认识自己,看清这个世界?
开启自在之门
稻盛和夫曾说「要在悔悟中生活」,指的就是每天都真诚地进行自我反省。
稻盛和夫年轻时提出的推动事业成功和创造美好人生的「六项精进」中,就提到了「要每天反省」。
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就是每天面对镜子进行自我反省。
每天早晨,他都会站在盥洗宣的镜子面前,面对镜中的自己,将前一天的事情如电影镜头一般一一在脑海中回放,回想自己是否有不当的言行,是否表现过傲慢的态度,是否犯了不该犯的错误。
若是有过,他就会对着镜子大声道歉:「老天,对不起!」「很抱歉,我对我的错误态度和行为道歉!」
稻盛和夫的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30 年。他说,不知道从何时起,只要他在家里的盥洗室中,家人就不会去打扰他。
稻盛和夫说「反省就是耕耘、整理心灵的庭院」,在心灵的庭院中,我们播种正确的思想就能收获美好的果实,我们播种错误的思想或者疏于管理,那么收获的就是恶果和杂草。
智者爱「吾」,但更爱真理。
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认识自己,明心见性,涤除虚荣、傲慢、偏见与欲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发现生命及事物本质的过程。
而接近真理的唯一办法便是对人生进行积极的、系统的「内观」与「反思」。
Q:你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即便错了?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