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不良价值观夺走了你的幸福
怎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都在探索这个问题。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先贤古哲,对幸福的定义的共同点是重精神、轻物质。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对幸福的观点是:「幸福就是快乐,快乐本身就是好的,是人生的目的。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你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这就是快乐,这就是幸福。」
这就是「快乐主义」为代表的哲学流派,与此有类似观点的还有近代英国的经验论者,例如:休谟、亚当·斯密、约翰·穆勒等,他们强调幸福是生命本身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
中国的道家文化中,庄子也接近快乐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生的理想状态是生命的本真和精神的自由。
西方哲学另一个「完善主义」流派,他们认为对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才是幸福,也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不过,他们也并不排斥快乐,承认完善主义也伴随着精神上的快乐享受。
这一流派的创始人是苏格拉底,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能想明白人生的道理,懂得灵魂远比肉体重要,能够好好照料灵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幸福的。
中国的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状态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约翰·穆勒曾经说过,幸福就是快乐。
但不同的快乐是有质的区别的,有层次的高低之分;一个人只有品尝过不同的快乐,通过比较,才能判断哪一种快乐是质量更高的。
有的人只品尝过低层次的快乐,他才会陷在里面出不来,因为从来没有品尝过高层次的快乐,所以才认为低层次快乐是世界上最大的甚至唯一的快乐。
人只有从自身的价值观入手,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幸福!
有这样三位母亲:第一位的女儿去国外留学,已经拿到了绿卡;第二位的女儿在机关工作,工作状态非常的稳定;第三位的女儿则下岗了,正在艰难地创业。
三位母亲常常聚在一起聊天,第三位母亲的女儿常常回家,听见她们的闲言碎语后,内心忽然有些酸楚。一天,女儿轻轻伏在母亲背后说:「妈,对不起,女儿不争气,不能让您像她们一样幸福。」
母亲放下手里的针线,认认真真地说:「傻孩子,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妈每天能看见你,你带给妈的是和她们不一样的幸福。」
三年后,第一位母亲提起出国的女儿,总抱怨说,三年了,朝夕翘首以待却也盼不回女儿回家的身影,女儿在电话里说,国外生活压力太大,暂时不能回家……无奈!
第二位母亲也不再提起女儿的官职,而是抱怨在这三年中,她每天得接送女儿家那调皮的儿子上学、放学,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还难得见到晚归的女儿。女儿说,现在是工作的关键时期,不能放松……无奈!
惟有第三位母亲,依旧常常面带微笑,幸福而祥和。她的女儿,在三年中不仅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坚持只要不出差就每天回家看望母亲,哪怕一小会儿也好。母亲也总是准备一些女儿爱吃的东西,满脸爱意地看着女儿吃下去……幸福!
在这位母亲的价值观中,不一定非要自己的孩子人前显贵,只要生活中简单平常、能经常见到孩子,并且看到孩子平安、健康、快乐,母亲就会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远远高于幸福的定义。
内在精神的快乐远远大于外在物质的快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让人感觉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