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包丰‖ 芦箫声里忆流年
作者简介
包丰 男,笔名风呜呜,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后曾在专科院校进修学习。喜欢文字,偶有作品发表并获奖。
往事悠悠
芦箫声里忆流年
一
十余年前的落花时节,我忽然想起昆明,据说那里有开不败的花朵,一年四季都是春天,全然不似塞外,桃花落尽春踪无寻。因此约几老友同往揽胜寻幽。当时尚无直飞,只能乘列车至西安转机南翔。逗留古城西安,日访华清池、兵马甬,夜逛钟鼓楼、大唐街。西安非昨日长安,再急的马蹄也难以一日看尽,两日四处景点已是人困马乏。
落地昆明。版纳、大理、丽江、石林、九乡、玉龙雪山自然纳入行程。这里春天虽美却也有着琢磨不定的性情,变幻莫测的高原气候不时考量着人们的体能。版纳返回春城途中,气温骤攀,热浪滚滚,猝不及防我被热伤风击中,涕流不止,四肢瘫软无力,游兴就此扫去大半。下榻郊外客栈,我一头倒在床上再也不想动弹。
“一向挺能行的,咋关键时候就掉链。”“要么哥几个轮番背着你”。“干脆搞个担架抬着走人。”同伴七嘴八舌调侃。我有气无力回应:“下几站你哥几个搭伴吧,我只能在这里断后喽。”远方的风景将我无情抛弃。没有远方,何来诗情?客栈内,我独自怄气,忍受行旅寂寥。
客栈为庭院式建筑,依山怀水,风光旖旎。夜宿于此,蛩音伴眠,颇有一番暮投荒村,乡关何处的韵味。
那日清晨,林鸟喧鸣,一觉醒来略感身子骨轻松许多,便想出去走走。吃罢早茶,踱出客栈,先在镇里兜一小圈,见无甚幽奇,便掉头向南折去。南隅天高地阔,有山有水有树。山是兀自凸起的孤山,水是清澈见底的小溪,树是连缀成片丛林。缘溪过桥,俄顷行至山前。歇息片刻,拾级而上。登临山顶翠阁,凭栏远眺,林海、河流、田畴、村墟等景物尽收眼底。尤其溪流尽头紫气氤氲,炊烟袅袅,雾气蒙蒙,宛若仙境。于是想前往一探究竟。下山急行,一路美景难以尽赏。想此刻几位同伴也许正疲于奔命,四处赶景。而我却以青山绿水为伴,闲云野鹤般游弋况外。一种久违的超脱悠然而生。若无前日忍痛舍景,岂得今朝快意独旅。扎堆逛景虽然红火,而闹中取静更兼风雅。不舍热闹岂得闲静,感念上苍开眼,恩赐独行者以独行,快活者以快活。
前方忽传丝竹弄曲,驻足侧耳倾听,飘渺的旋律如梦似幻,听来还有些耳熟。音乐是幅流动的画卷。听曲摹景,曲中似有月光流泻,凤竹摇曳,鸾凤起舞。这曲儿莫非心仪已久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眼前倏地幻出一道景致:高山流水中,一位傣家女子出幽篁而娉婷,举仙袂而飘飘。她手持芦箫,朱唇衔玉,纤指摶花,胸腹起落间,一曲天籁从箫管震颤而出,优美的旋律随江水流淌,依江风盘旋,遏住了行云,沉醉了山川,也涤尽了人间的烦忧。遐思中,我彩云追月,悠然前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林花中的村落傍路而居,挑檐土楼,素壁苍瓦,藤蔓缠绕,在花丛与流水点缀中格外古朴幽静。村口几棵榕树,树下一排溜支着摊位,有珠宝首饰、古玩奇石,有针织刺绣,玩具摆件,还有胡琴、芦笙、巴乌、芦箫等乐器。我想那勾心摄魄的芦箫声分明就源自于此了。摊主为中年男子,戴着斗笠,续着胡须,敞着衣襟,很有些民间艺人的范儿。此时他边手持芦箫吹曲,边用目光扫视来客。其身后悠荡于竹竿上的芦箫,宛如待嫁处子,被主人刻意装饰了一番。有的挂了流苏,有的抹了亮油,有的镌了彩绘,有的嵌了金丝。此时这些小精灵们正在晨风的拨撩下,不住摆动婀娜身姿翩翩起舞。据说芦箫为傣族文化经典典藏,音色轻柔飘渺,便于学习掌握,一度风靡大江南北。尤其当你游走于清风明月,倏然一袭箫曲飘然而至,此时再冷的心情也会瞬间融化,积久于内的块垒随风化作云翼,飘罥成天际一缕流霞。任何音乐都有着无形的魅力,有的让你激情似火,有的让你沉静如山,有的让你缠绵若水。人不能总活在亢奋中,适当的婉约温情或许会让你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也许性情的缘故,不知多少回,我沉湎于悠扬的芦箫声久难自拔,就如因为喜欢那人的声音最终爱上了那人。
见我桃花有意,摊主满面春风。他很快选了一件递给我试吹,见我手法生硬,便用自己的芦箫反复演示,直至我粗略掌握了些运气和指法,这才收款、装袋,还一个劲儿鼓励:“这玩意老人孩子都能耍来,大哥你绝没问题,回去练他十天半月就会慢慢上道。”告辞摊主,我怀揣芦箫,怀揣傣乡风月,一路春风得意。
芦箫在百乐之中属于很恋乡土的一类。她生于风情傣乡,游弋于烟雨江南,一旦北渡黄河,沦落风干物燥的苦寒之地,便会失去原有风韵,甜润的歌喉沙哑了,细嫩的肌肤粗糙了,甚至身裂魂散,尘埋荒野。就如我千里怀归的那支芦箫,也许体贴不细,呵护不周,返乡不久便香消玉殒。那芦箫,几番春回梦境,与我相伴花前月下、柳荫湖畔,与我同频共振,传奏着一曲曲人间优美的旋律。
二
事隔几年,我赴安阳访友。在一家专卖店里再度与心仪的芦箫邂逅。因有前缘牵挂,我不由走进店内,想随便看看,过把眼瘾。店家热心向我推荐。我说:“以前有过,但不久就开裂了。”店家解释:“制作芦箫关键在于取材,有紫竹、斑竹、金竹,还有红木、紫檀、塑脂、铜质、铝质、景泰蓝,您上次买的应该普通竹料制作,廉价之物很难持久。咱这都是正品,不如带支红木的回去。”禁不住店家巧舌如簧百般打帮,试过音准,付过钱款,我再次奉玉乘归。
临别那日清晨,友人请我到当地名店吃早茶,店内顾客云集,等候许久,才在把门处找到座位。我将拉杆箱放到身侧,又将芦箫置于椅座身后。吃罢早茶起身时,才发现放在椅子上的芦箫早已不见踪影,刚到手的心爱之物,还未及与之亲昵,倏忽间就不翼而飞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但愿得了我芦箫之人,能有回心转意之时,善待我那支芦箫,善待身边一切。
汽笛嘶鸣。我隔着车窗向友人挥手致意:别了,我的安阳我的朋友。别了,我的芦箫我的心肝宝贝。
我想,人在其一生中会遇见很多人和事,但随时光淘洗多数都将会远离而去,最终销声匿迹。没有芦箫陪伴的时光,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总想着有一天重温旧梦,与芦箫再续前缘。
三
那年,提前退休离开职场的我,在海岛琼西置下一爿小居,于是开始了秋去春回的“候鸟”生活。陋居位于乐东九所新区,离海岸十余华里,四周绿色植被葱茏茂密,道路两侧花草栽种井然有序,随处可见的木棉花、鸡蛋花、海棠花、风铃花、紫荆花、三角梅等应时绽放,千红万紫,将小镇装扮得分外妖娆美丽。尤其这里的阳光、空气、水质格外纯净清爽,十分适合养老居住。玩在三亚,吃在海口,住在乐东。以居为乐者,偏居乐东一隅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这里老年人以东北、西北和川陕居多。已至桑榆之年,人总不能一味逛景,一味晒太阳,一味蜗居室内。为此不甘沉沦的人们自发抱团取乐,成立起若干娱乐性社团。有走模特的、有跳舞的、有演戏的、有唱歌的,有健美的,但更多人选择器乐颐神养性。每逢海风吹拂,溽热消散,水湾绿荫处,兰台翠阁中,广场道路边,甚至野径幽林中,一群一伙的,到处都有老年朋友吹拉弹唱的身影,人与自然深度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乡居景观。
在这里,人们可去海边或稍远的地方揽景,亦可于山海湾社区、高铁广场、九龙大道和农贸市场就近遣兴。初来时,环岛走了一遭,该去的都去了,该看的都看过。因此闲暇时多在附近消遣。尤其山海湾,因离家近,风景幽,几乎每日必往。
该社区依山傍水而建。楼宇林立,峭拔高耸。道路宽展,广场开阔。亭台阁榭,奇花异草应有尽有,为当地独具盛名的庭院式建筑群落。社区南端的山叫虾爬山,蜜蜜仄仄覆盖着芒果和香蕉丛林。山下鸭母河,水流潺缓,碧波荡漾,可用来浇灌和垂钓。河岸护着石栏,沿栏铺着石板。连接两岸的石拱桥精巧别致,弧形孔洞倒映,合成水中团月,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颇具江南水乡韵味。
那日我随人流前往探幽,穿广场,绕花池,过小桥,不经意间欢快的足履被轻柔的芦箫声缠住,透过灌丛望去,只见前方一长者正于绿荫中婉转弄曲,身后树干悬着字板,字板前坐者学员,一场传授芦箫技艺的课堂正在露天进行。我不由惊喜,悄然混在学员身后旁听。那时老师正在讲解曲谱,由于以往很少接触,听得我一头雾水。散了课,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他说课程已进行大半,如果喜欢可以免费旁听,学不会等下学期再来。于是每周一三五上午溪畔听课成为我难得的乐趣。
老师姓陈,年逾古稀,据说黑龙江绥化一带人,年轻时下过乡,回城后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退休后老两口在海南买了房,过起候鸟生活。他瘦高个头,紫色脸膛,发丝稍许花白。也许积淀深厚,也许性情使然,他讲课不拘泥呆板,谈笑自如,言语诙谐,讲至动情处,练功学艺的人生感悟脱口而出,字字珠玑,句句闪光。他台上良师,台下益友,谦逊亲和,与学员打成一片。我庆幸,在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光,遇见最美的人。
然而拜师学艺未几,无限的风光被山海湾那扇冰冷的铁门牢牢锁在庭院深处,望门兴叹的人们,从此将虾爬山的幻影、鸭母溪的波光深藏于梦境。
一晃三载,故地重回。在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我偶然邂逅故人。当时陈老师一手提着购物车,一手携着步履蹒跚的师母,看样子俩人正欲到马路对面取快件。我老远迎了上去“您好,陈老师!还记得我吗?”突然被人问询,他先是一惊,然后一脸茫然。“你是—?”“风呜呜,就在群里发表过文章的那个风呜呜嘛!”我赶紧解释。“呦,真是你呀,我想起来啦,五期的学员我们的作家!”他一脸灿烂,紧紧握住了我的手。“有点可惜啊,那会儿上了没几节课,门就给封了,好几位学员不能正常来上课。”迟疑片刻,他继续说:“不过一直未停过,已办到九期了,如果有兴致可以继续来听课。”说着随手往西指去,“就在网球场旁边,还是一三五上午讲课。”
与先前比,老师虽然发丝更加花白,腰身不再挺拔,身体也有些消瘦,但精气神丝毫不减当年。唯有身边的师母因疾病缠身行动略显迟缓。
九期露天课堂设在和平路东侧的一面墙壁前,几颗大树绿荫氤氲,遮光挡风。字板悬挂墙壁,讲台由废弃门板搭设。立于讲台前,老师风采依旧。他时儿在字板上写划,时儿领唱曲谱,时而执箫示范,讲析透彻,动作娴熟。习练期间,还时不时来到学员身边,帮助矫正错误。耐心细致、严谨认真的教学精神,令人钦佩不已。
老师教得认真,学员学得起劲。每逢课时结束,有的学员不肯就此散去,仨堆俩火聚那里继续交流探讨。那日散课后,先头走的学员忽然赶回报急,说有学员被车撞了!大伙闻讯赶去,立刻被眼前的一幕怔住:我们朝昔相伴的那位学员,此时正静静地躺在车轮下。她发丝散乱,口鼻淌血,装有芦箫的盒子散落手端......后来得知,那次谁也没有料到的意外,竟无情夺去了她尚属美丽年轻的生命。她曾在我身旁坐过,年龄与我相差无几,圆脸花眼,一头秀发,性情温和,习练中也曾与之有过交流。遗憾的是姓啥名谁都未及问清,悄然间就花落人亡,永远留在了记忆的昨天。
后来因疫情吃紧,各种聚集活动全部叫停。过了春节,断续开了几节课,因急着返乡,我提前告别了我的老师和学友。
返程途中,那芦箫须夷不敢离手,我生怕她倏忽间携了我十数载喜怒哀乐和十数载坎坎坷坷消殒于茫茫人际。
作品链接
编辑 孙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