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商都一中高中十四班聚会侧记
高中14班是上世纪六六届毕业班,同届毕业的还有13班。2013年夏天,14班将要聚会的消息传到了我的耳朵里。当时,我特别欣慰。其实,有几个老学生张占山、高宽、贾巨宝、智勇、王少平已经在策划了。他们从4月中旬起,利用短短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筹备工作,把分散在各地的同学联络上了,而且确定了聚会时间,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2013年7月18日,高中14班的聚会拉开了序幕,29位学生、8名老师参加了全程活动。在7月18日的晚宴上,应邀参加欢聚的还有部分学校的现任校长。高宽主持并做了主旨发言,智勇用格律诗致了祝酒辞。
十四班的学生,大部分是1963年从商都县四所地区中学,即格化司台中学、屯垦队中学、玻璃忽镜中学、十八倾中学招来的。此外,还有兴和县的一部分学生。那时,兴和县没有高中。由于初中阶段没有开设俄语课,不得不在高中阶段单独组班,于是便有了“农村班”这个称谓。
后来,14班的学生多数都跳出了“农门”,他们当中有近40人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分布在小学、中学、大学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的转入从政之路,像刘珍任过丰镇市委书记及乌兰察布市人大副主任,张占山任过后旗旗委书记及市教育局和市公安局党委书记等职,姜占维任过“黄灌区管委会”党委副书记,龚福贵任过兴和县教育局党委书记,贾巨宝任过乡党委书记、县教育副局长。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年代,这些学生能够跳出“农门”就意味着彻底改变了命运。应该说,这是十二年寒窗生活为他们带来的“福音”。
十四班的这次聚会持续了三天的时间。按照议程安排,他们先后对商都一中、二中、四中作了回访,并为这三所中学赠送了纪念品。这是我参加过的其它各个班级的聚会所没有过的举措。对此,主持人高宽做出了如下的阐释:
他说,兄弟班级的聚会,回访母校时都只认商都一中,而我们却把商都二中和四中都视为母校,并依次回访。我们这样做,既尊重了商都县高中教育资源整合的演变历史,又正视了现实。这种做法,前无先例,后启来者。我们当初就读的是商都中学,那是一所完全中学。现在,“商都中学”这个校名不存在了,而原校址所在地的商都一中又成了一所纯初中学校。假如单纯依据校址来认定母校的话,会让不知情的人误以为我们是一个初中班级的学生。
1978年,商都一中的高中教师和高中班级统统合并到了商都二中,二中成了商都县唯一的高中学校,后来商都一中又重新恢复成了一所完全中学。2006年,商都一、二中的高中教师资源又全部整合到了商都四中,伴随着商都高中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不断推进,“商都中学高十四班”的“母校”就这样扩展了对象——二中和四中也就进入了我们的母校序列。
一中的灰砖小窗礼堂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老学生们在那里凝视了好久却少言寡语,大概在沉思这所礼堂所经历的岁月沧桑,默默回忆那些刻骨铭心的陈年往事与酸甜苦辣。进入二中,曾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学生觉得她又变了容颜:当年的平房建筑、生物园地、喷泉山石、校办工厂、林荫大道、林间园桌、石凳等,都不见踪影了,代之而看到的是近年来建筑的教学楼、实验楼、住宿楼、现代化的学生餐厅和操场。
还有许多育人成才的古训与近代名家的名言、警句、格言。学校育人气氛十分浓厚,这让老学生们十分欣慰。当大巴车把我们垃到高级中学(四中)时,一派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图书舘、师生餐厅、宽阔的操场、葱绿的草萍,让老学生们眼前一亮,商都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中硬件设施的巨大成就,得到了普遍的赞誉。
师生们在三所学校都进行了座谈。除了学校领导介绍情况外,更多是谈及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话题,这充分体现了这些学生们对家乡教育的关注。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姜泽阳教授、曾任乌盟师范学校副校长的智勇、锡盟中学高级数学教师黄福、还在满洲里某中学任领导的王少平、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渠进勇、主管乡镇教育教学工作多年的曹爱,等等,分别在座谈会上发了言。大家为家乡教育的继续发展,提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建议。偶尔也会出现一点分歧,但毕竟是同学聚会,即使面红耳赤,依然亲密无间。
三天的聚会,天空一直晴朗,温暖洋溢在每个人的心头,因为策划有新意,原商都一中高中十四班聚会被誉为一次别开生面的“建班五十年”聚会。
作者:李继业,笔名腊烛。蒙古族。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学特级教师,2010年著作有《但等烛韵烂时》、2016年著作《晚来染得霜林醉》两部。有散文、杂文、小说分别刊登于省、市级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