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董明珠:公心与私心
本文由刘步尘授权独家首发
董明珠是个著名企业家,但算不上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家。董明珠从朱江洪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优质的格力,但能交给下一任一个优质的格力吗?
人大代表董明珠,“两会”期间又有惊人之语。
新浪财经报道,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格力智能装备高峰论坛上说:“我从来不认为买一个技术,能让一个企业成长壮大。企业买技术就好像小偷不经过努力直接索取。如果一家企业是小偷,它就永远是小偷,不可能当领导,只能逐利而行。”
“买技术就是小偷”,“小偷永远是小偷”,很难想象这样的话出自一个曝光度极高的企业家之口!
借助“两会”之机做如是表达,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董明珠话有所指。
就在两个月之前,美的刚刚完成对德国著名机器人企业库卡的收购。主流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美的集团“双智战略”及“第二跑道”布局取得的重大进展;但在董明珠眼里,却变成了“不经过努力直接索取的小偷”。
董明珠的表达,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且语境远比这句话更严重,因为她使用的表述方式是,“买技术就是小偷”。
在过去的半年,很多人将格力收购珠海银隆与美的收购德国库卡进行对比,不少人比较后得出结论:方洪波主导下的美的,未来发展逻辑越来越清晰;而董明珠主导下的格力,未来向何处去依旧看不清楚。
2016年,中国三大家电巨头不约而同发起重大并购。首先是年初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继而是美的收购东芝白电业务及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当然还有格力对珠海银隆发起收购,但后者因股东反对导致收购失败。
格力收购珠海银隆,意在提速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和专业化并无优劣之分,没有人敢说美的、海尔的多元化模式就是比格力的专业化模式更好。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由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而定。对于格力来说,的确到了必须多元化发展的时候,否则企业规模难以实现持续突破。
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也是如此,不存在独立开发和收购引进谁更好的问题。最好的模式是两条腿走路,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
好比中国发展航空母舰,走的就是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如果自主开发好于技术引进,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发展航母应该放弃引进、借鉴世界先进技术?
事实是,美的的机器人产业布局,正是两条腿走路,自主研发与拿来主义相结合;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看到了美的收购,却没有看到美的独立开发。
格力坚持独立开发机器人技术,从精神层面讲的确可歌可泣,却绝不值得提倡和表扬。中国机器人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完全自主开发很有可能你根本就撵不上人家。更关键的是,你将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而且还不保证一定能成功。
显然,董明珠尚未建立“时间成本”的观念。“时间就是金钱”的背面,是时间也是有成本的。你三年搞出一项技术和八年搞出这项技术对于企业的意义完全不同。
董明珠强调技术开发必须走自主路线,实际上是当年被日本某企业伤害了自尊的后遗症,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大家都知道苹果是一家世界著名的科技型企业,可你知道苹果每年用于收购新技术的资金高达百亿美元吗?中国著名科技型企业华为也是每年花很多钱收购先进技术。
你可以走自己的独立自主模式,但你不能攻击别人的模式一定是错的。董明珠一直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形象,这样的企业家必须要有“天下为公”的情怀,董有吗?
格力是一个技术体系封闭型企业,我认为这和掌门人董明珠心态较为封闭有关。从长远看,这种心态对格力未来发展十分不利。比如,很多企业都在海外设立了研发中心,但格力在海外一个研发中心也没有。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经常说一句话:“全世界都是我们的研发部”(这句话好像是张瑞敏引用别人的),背后的逻辑是:一个企业的研发体系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应该是体外循环的,而不是体内循环的。
董明珠的双重标准
这几年,董明珠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恐怕就是“变了”——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口无遮拦的“小网红”。
比如,董明珠热衷于推动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虽然最终没有成功),其理由是看中了珠海银隆的储能技术,她说,“格力搞了很多年也没搞出来”。
那么,珠海银隆的储能技术是怎么来的呢?是2010年从美国奥钛纳米技术有限公司那里收购来的。
董明珠的逻辑如下:银隆从奥钛那里收购了储能技术,格力希望从银隆那里收购储能技术。
这就可笑了:您能收购到核心技术,怎么别人一收购就成了小偷?
显然,董无意间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说白了还是心态的问题,不想看到对手成功的收购。
这几年,董没少说这种非理性的话。偶尔说一次叫幽默,经常说就成了笑话。
董明珠有两个利益
长期观察董明珠的行为方式,你会发现她心里有两个迥然不同的利益标准,一个是格力企业的利益,一个是格力之外其他企业的利益。这两个利益在董明珠心中,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
说到格力企业利益,董明珠总是表现出毫不掩饰的热爱,就像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那样。比如她说过,要想做她的接班人,必须做到“爱格力胜过爱自己的家人”,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但是说到竞争对手利益的时候,董明珠的态度会180度大转折,那种感觉好像同行企业都死掉才好。比如,董明珠曾经指名道姓地骂过美的、海尔、志高、TCL,完全没有一个企业家应该有的包容风度。比如这次她骂别人“买技术就是小偷”,很让人小看她三分。
我在想:如果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温暖如春对人家的孩子冷若冰霜,这算一个好母亲吗?
董明珠式逻辑
见多了董明珠信口开河,有人调侃说这个世界有两个逻辑,一个是逻辑,一个是董明珠逻辑。
2016年10月28日,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的15项议案被股东投票否决,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宣告失败。
这事到了董明珠嘴里就变成了“媒体报道有误导”,“无记名投票,百分之99.9几都通过了”。
这就奇怪了,既然“百分之99.9几都通过了”,为什么15项收购议案最终被否?
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董明珠已经顾不上能不能逻辑自洽。
还有更搞笑的。就在这次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像训斥儿子一样训斥中小股东:“格力没有亏待你们!我讲这个话一点都不过分”“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几个这样给你们分红的?”“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两年给你们分了180亿,你去看看哪个企业给你们这么多?”“格力人从1个亿、从1%利润都没有甚至亏损的企业做到今天,达到13%的利润,是靠你们来吗?”
这段视频在网上疯传,很多人都看到了,但董明珠不认为她训斥了股东,她说,“很多人说我霸道,在股东大会上训斥股东,其实根本没有,那只是我发自内心的一种表达。”
这已经不再是逻辑的问题,还是一个品德的问题、修养的问题,做人是否诚实的问题。
再比如,2016年11月11日,南方日报报道董明珠已于10月下旬被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职务,但格力集团对外坚称是“董明珠主动辞去集团董事长的职位”。免职和主动辞职性质完全不同,真相到底如何?
2017年2月中旬,真相终于大白。在接受央视二套《对话》采访时,董明珠说,“被免职我问心无愧”,“被免职的时候看到消费者的支持我觉得值了”。
这一次,董明珠无意之间说漏了嘴,当初不是主动辞职,是被动免职。那么,此前格力官方明显对公众撒了谎。
但董明珠仍然不忘给自己贴金,她说“看到那么多消费者发短信说支持我我觉得值了”。奇怪,怎么有那么多消费者知道董明珠的手机号码?
我估计真实的情况是,董的下属、经销商、合作伙伴发短信宽慰她,但到董嘴里就变成了“消费者都是支持我的”。
董明珠的公心与私心
这几年,很多人越来越糊涂了:董明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倾向认为,董明珠公心第一,私心第二。
当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失败之后,董明珠决定自掏腰包进入珠海银隆:投资额约13亿元人民币,占有珠海银隆10%的股份。
这件事大有含义。
须知,董明珠的官方身份是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这样的身份怎么可以举身家之财投资另外一个企业?而且这个企业和格力电器发生密切业务关系?
中国不是有一句老话叫“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董的投资行为显然有悖常理。
董的投资行为,很容易让格力内部人内心这样问:我们的领导人以后还会把格力放在心上吗?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结果:
2月21日,格力电器对外宣布,为了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储能以及电池制造装备领域,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公司拟与珠海银隆签订合作协议,双方相互的优先采购和总金额不超过200亿元。
第二天即2月22日,深交所即发函要求格力电器对该关联交易作出解释。
深交所发函的背后体现出两层含义:1、格力电器如何能证明珠海银隆有履约能力?2、格力电器如何撇清背后无利益输送之嫌?
如果董明珠是聪明的,我认为她不应该对有关珠海银隆的业务表现得那么热心,她应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战略投资者的位置上,而不是给人留下既是格力电器管理者又是珠海银隆经营者的印象。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对董明珠充满敬意,那时的董明珠协助朱江洪成就了格力电器、格力空调。但是2013年以后,董明珠变了,变得越来越热衷于站在聚光灯下给人打赌或布道,而同时格力电器的经营业绩与发展战略越来越让人揪心。
董明珠是个著名企业家,但算不上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家。董明珠从朱江洪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优质的格力,还能给下任留下一个优质的格力吗?
我希望董明珠多向任正非学习,甚至应该向自己的最大对手方洪波学习。
懂懂笔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两本畅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