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

打铁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晚期,铁器制作就已经极其兴盛;到了战国末年,进入了炼铁和铁器制造的黄金时代。众多的考古新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上我国冶铁技术非常成熟而趋于完备,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史书、传说中那些炼制兵器的杰出工匠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故事为辉煌的冶铁业增添了动人的光彩。大家比较熟悉干将莫邪的故事吧。干将是春秋时期吴国人,是楚国最有名的铁匠,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将为他铸造宝剑。后与其妻莫邪花费了三年的时间,铸成了两把宝剑,一把叫“干将”(雄剑),另一把叫“莫邪”(雌剑)。干将知道楚王性情暴戾,一定会因为他铸造太慢而杀害他,于是,在献剑之前便把雄剑藏了起来,并嘱咐妻子将来儿子长大了,把剑取出来,为父报仇。干将去献剑时果然被楚王杀害。后其子长大成人,持剑将楚王杀死,为父报了仇。

小的时候,我们村子里就有一处打铁铺,也叫作铁匠铺,还有人把它叫作红炉。农村是靠种地维持生计的,所以干农活自然少不了农具,那时候用的锄、镰、锨、镢、镐什么的,都是靠打铁铺子里打出来的。用的时间长了,自然就钝了,有时父母就会叫我和弟弟把它拿到打铁铺里去让打铁师傅给“戬”一下,之后就又变得锋利了,干起活来就省力好用了。

那时条件差,打铁铺的房子也比较破。屋子的里边是一个大火炉,旁边有一架风箱。屋子的中间有一个大铁砧,铁砧旁放着一只水缸,里面盛着水。在靠墙的地方摆放着许多已经打好了的或要“戬”的农具。师傅和帮手光着膀子,腰系围裙,肩搭毛巾,站在火炉前,帮手双手拉着风箱,“鼓嘚鼓打”地响着,炉膛内火苗在风的吹动下随着风箱的节拍上下跳跃着;师傅手拿大铁钳,掌握着放在火里的铁件。待铁件烧得通红了,帮手赶紧跑到铁砧旁抄起大锤,师傅用铁钳把铁件夹住放到铁砧上,俩人就迅速开始锻打起来,这就叫趁热打铁,这个时候铁件比较软。师傅左手握着铁钳翻动着铁件,右手拿着一把小锤,每敲打一下,帮手就用大锤用力打一下,实际上师傅的小锤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指挥着帮手怎样打。师傅不用言语,而是通过小铁锤来指挥。如果师傅的小铁锤往砧子一侧的砧膀上连击,则是告诉帮手要下锤加力,有时还需要抡圆重击;师傅的小铁锤若往一侧碎击成“嘟”点,就是让帮手停止击打,由师傅自己用小铁锤敲打。师傅的这把小铁锤设计比较奇特,一头粗而面方,另一头则窄扁呈长方形。常言道“长木匠,短铁匠”,意思就是说木匠不要把木料锯短了,长了可以再锯去,短了就不能用了;铁匠不要将料弄长了,长了截去很麻烦,短了可以加热抻长。

铁件的红光映红了他们的脸膛。随着“叮叮当当”极有节奏地响声,火星四溅,俩人一阵好打,铁件变了形状。一会儿,铁件的红色消失了,铁件冷缺变硬了,师傅就把铁件再放进炉膛中烧,烧到一定火候,再拿出来锤打。经过几个回合,原来的铁块就变成了所需要的铁具。再次回炉后,师傅夹着回火的铁具伸进水缸里,随着“兹啦”一声响,一阵白色雾气冒出,红彤彤的铁件瞬间变成了青色,一件农具便打好了。经过淬火后,农具的硬度增强了,更加耐用。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是非常辛苦的活,既脏又累,特别是夏天,本来就酷热难耐了,还要在火炉边劳作,那个热劲就可想而知了。“打铁先得自身硬”,打铁是纯力气活,那大锤一天抡下来可是了不得的,没有足够的力量是不行的,一般人到后来那大锤就提不起来了。

打铁不光是力气活,还要有一定的技巧,好多环节技术性很强,需要经过实践去掌握。打造一件工具,包括选料、烧火、锤打、成型、淬火等十几道工序,就跟炒菜一样,从选料开始,每个步骤都有讲究。如烧铁的时候要注意火候,既要将铁烧熟,又不能烧化了。要是火候过了,铁板会被烧穿,而火候不足,铁又打不开。判断的标准是看颜色,当铁烧红到一定程度后就代表熟了,如果烧的泛白了,就说明已经烧化了,所以掌握火候很重要。不同的材料采用的火候是不一样的,打铁时用锤的重量和力度也是不一样的。打铁不能死打,初学打铁者,通常是双手死握锤柄,硬硬地打下去,不仅累,打不了几下,双手都被震麻。有经验的铁匠,打铁有张力,有弹性,一锤打下去,让大锤自然地回弹,举锤的力气就省了不少,也不会震手,打出来的效果还好,叮叮当当,大锤小锤,非常有节奏,虽然又脏又累,也还有点情趣。更重要的是淬火和回火的技术必须过得硬。淬火和回火技术全凭实践经验,一般很难掌握。各种铁器,尽管有的外形好看,但是如果淬火或回火的技术不过关,就是中看不中用:要不就是钢火硬了容易缺口,要不就是钢火软了容易卷口。所以,在打铁这个行当,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过硬的行规,在每件铁器上铸入红炉编号或铁匠姓名,铁器质量的好与差就有了一个着落了,那些手艺高超的老师傅打的铁具自然受到人们的喜欢,一提起来会赞不绝口。

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打铁算是很吃香的手艺活,哪家的铁制农具坏了就要送到铁匠铺去修理一下,不能用的就去打一个新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机械代替了人工,好多农具已经不用了,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也渐渐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淡去了。

(0)

相关推荐

  • 《行摄生活》-147【打铁】

    - - -指尖上的山西 056 打铁 寻找铁匠的路很是曲折,几百公里巡回都是失望而归.铁匠铺有,但全部改良为器械辅助人工,再也听不到那富有节奏感的叮叮当当声. 车行保德县,推杯换盏之余又出遗憾之语,当 ...

  • [人物传记] 铁匠马四

    文/杨国华       铁匠马四 我的小学同学马四是一个木诺的人,其次,是我们村里唯一的也是绝唱的铁匠. 我们曾经是同桌.那时候,我们要到邻村的小学里去上学.那是附近几个村子里最大的地主宅院,有雕花的 ...

  • 【原浆散文】话说于都“打铁佬”

    曾长生 文/图       赣南的于都县,历史悠久,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善良本份.吃苦耐劳.勤恳实在.于都的"三锤三匠"(打铁的铁锤.补锅缸搞修理的补缸锤.弹棉被的弹棉 ...

  • 【云峰故事会】龚增元 | 老 张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云峰诗友会|麻城文化|学苑新苗|故事会|散文空间|校园新风|举水晨读|视频汇 ...

  • 古镇铁匠尹爹爹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汉川的最西边,有一个古镇,名字叫垌塚. 乡下的集市早,天刚亮,人们就在各自的地盘摆摊设点. 尹爹爹走 ...

  • 行走的乡愁之“铁匠情怀”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咱殷家村的祖先英武刚强,个个孔武有力.拔山扛鼎,一身使不完的好力气,从那时候就开始打制铁具.在那些更朝换代.战乱纷纷的年代,有战争 ...

  • 《文化安顺》2018年第12期(总251期)乡风民俗 屯堡打铁业的兴衰

    柴建奇 提供 屯堡打铁业的兴衰 --任君黎 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征南,一时间黔中安顺战马嘶鸣.金戈林立.因战事需要,大批制作兵器的铁匠随军聚集.工匠们在征南大本营傅家寨点燃熊熊炉火,夜以继日赶制大批长 ...

  • 赵进斌:打铁匠

    消失的乡愁 打铁匠 赵进斌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农村中度过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大农村,"六亿神州尽舜尧".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向阳花.五六亿广大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社员们脸朝 ...

  • 消失的“打铁匠”

    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那时大队的社员们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在田间手拿锄.镰.镢,在沟.渠手握铁锨.洋镐等同呼吸共命运,战天斗地,大干快上的干劲十足.而社员们使 ...

  • 散文《铁匠铺 马掌炉》 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在上个世纪未,70年代初,镇里有两个铁匠铺.马掌炉. 铁匠铺.马掌炉,都是与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在解放前,它是镇里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