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斟细语】一劝再劝不成功(下)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一劝再劝不成功(下)
作者:火烧彤云
 
从密到疏

袭人之劝的历程在书中非常清楚,关键事件和时间顺序也很明显。不过在最关键的第19回里有一个时序事件问题,那就是宝玉在袭人家看到了袭人的一位表姐妹,她因为身着宝玉喜欢的红色衣裳引起了宝玉的注意。袭人向宝玉介绍她:

“我姨爹姨娘的宝贝,如今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齐备了,明年就出嫁。”宝玉听了“出嫁”二字,不禁又嗐了两声。正是不自在,又听袭人叹道:“只从我来这几年,姊妹们都不得在一处。如今我要回去了,他们又都去了。”宝玉听这话内有文章,不觉吃一惊,忙丢了栗子,问道:“怎么?你如今要回去了?”

姨表妹这个人物为袭人推出赎身之说作了铺垫,袭人又用赎身之说激起宝玉之不舍,进而展开箴规。所以这段情节很重要。袭人跟宝钗同岁。宝钗这年十五岁,第22回浓墨重彩地写了贾母为她过这个将笈之年的生日的情节。所以这一年袭人也是十五岁,她怎么可能比她的表妹还小呢?出现这种矛盾,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作者的笔误,把她的表姐写成了表妹。还有的人认为,这是作者采用了时空跳跃的写法,就是把发生在时序后段的事件写在了前面,意思就是袭人之劝的相关情节实际上发生在至少两年后。

笔者认为,时空跳跃的写法看不出有什么必要性,也没有增强小说的艺术性。通过前面对袭人规劝的各个阶段历程梳理,反倒是证明了这一情节就是作者的笔误。袭人从找机会劝到劝不动、两人抬杠、袭人晋升等一系列逻辑性很强的情节说明了袭人的姨表姐出现及“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这半回的所有情节就是发生在袭人十五岁这年的年初。

袭人规劝宝玉的历程同时也是两人感情变化的历程,二者相辅相成。起初,袭人虽然对宝玉进行的是直言相谏,但是她替宝玉收拾麻烦的善意让宝玉喜欢上了她,比如她深夜独自为了宝玉摔玉一事来安慰黛玉等等,她于是成为前八十回唯一和宝玉有过云雨之情的女性。

正是因为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袭人才能抛出赎身之说来进一步箴劝宝玉,也才能在宝玉没有改过的情况下和他抬杠。但是宝玉经过冷静的思考,觉得哪怕“闺阁始人含其劝矣”也“无参商之虞”,于是改变策略,尽量瞒着袭人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表面上还和以前一样,实际上宝玉已经开始疏远袭人。一个人在乎自己的小毛病小缺点被所爱的人看到因而瞒着对方,说明他爱着对方。但是袭人要宝玉改正的内容几乎是宝玉全部的三观,一个人要表达自己的三观言行时想着要瞒着对方,那他的心理上实际上是与对方开始拉开距离,只不过这种感情上的变化还没有被当事人自己察觉到。

有趣的是,两人的感情上悄悄拉开了距离,而外界的力量却把他们越拉越近,这就是袭人晋升为宝玉的准姨太太。这一天的到来,使得宝玉彻底不再顾忌袭人,更加我行我素。

袭人晋升的这年年末,袭人回家侍奉病重的母亲直至母亲逝世,晴雯和麝月临时顶替她每晚到宝玉卧室外间陪侍。袭人回来后,这项工作也没有交付给袭人,而是完全由晴雯担任。书中对此事在晴雯被撵后进行了补叙:

一时铺床,袭人不得不问今日怎么睡。宝玉道:“不管怎么睡罢了。”原来这一二年间袭人因王夫人看重了他了,越发自要尊重。凡背人之处或夜晚之间,总不与宝玉狎昵,较先幼时反倒疏远了。(第77回)

可见,从袭人晋升开始,袭人和宝玉确实是日渐疏远。几年之后,宝玉对袭人是否再度夜间陪侍完全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两人共赴云雨、深情解语的日子已然一去不复返。

谁解宝玉?

袭人把整个少女时代都奉献给了规劝宝玉这一事业,为什么宝玉就是油盐不进,不听劝呢?我们来逐条看一下。首先,他对脂粉等女性物品是生来就喜欢,这是他的天性,是不容易改变的。书中第一次提到贾宝玉,作者就借冷子兴之口提到了这一点:

“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第2回)

喜欢脂粉钗环,这当然是作者赋予宝玉这个人物与生俱来的特点,但是客观地说,脂粉有香味,色泽美丽,钗环形式多样又好玩,这都是吸引孩子之处。孩子喜欢脂粉钗环,也是脂粉钗环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宝玉从喜欢脂粉扩展到研究胭脂的制作,很小就学会了制作胭脂,有机会就要做胭脂,就连上学都不耽误这事。他上学前专门跑到黛玉那里嘱咐她:

“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第9回)

调脂弄粉都成了他的习惯,叫他一下子不要做了,这怎么可能呢?宝玉喜欢女性事物,从小喜欢和女性来往,较多地生活在姐妹丫鬟之间,使得他从女性使用的漂亮物品延伸到了对女性的基本认识。到了七八岁时,他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2回)

在他眼里,相比男性,女性纯洁、美丽、善良、真诚。然而,他的看法不被常人理解。从他的父亲贾政到以冷子兴为代表的世俗人等都视他为色鬼,就连他欣赏的女性袭人、宝钗、湘云等人都看不惯他,反而劝他不要在脂粉队里混,这怎么不令他生气又让他感到可悲?所以他才会这样评价她们:

“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坚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第36回)

宝玉不认为自己喜欢女性有什么错误,又如何会改正呢?就是因为连大多数人都不理解他的女性视角,所以他的孤独感才会比别人更深,才会“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才会发出一些“似傻如狂”的言论。结果他发表了这些言论,人们又认为他太“疯”,使他更加觉得没人理解他,于是更加“似傻如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反复加重的循环。

宝玉从观测女性、了解女性形成了独特的视角,这个过程也培养了他独立思考问题、不盲从于传统看法和权威观点的能力和习惯。他和贾氏子弟一样,从小也是在贾家学堂里读书。除了接受教育,他还观察这套教育体制及体制下的各种人等,所以他有了自己对科举制度、传统书籍的看法。而且他的这些看法正如他的女性观一样,形成得非常早,在宝黛初会的时候就已经展露了出来。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黛玉)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第3回)

这就是宝玉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的表现。袭人是个不识字的丫鬟,这点她在宝玉生日的那天晚上亲口说过。而宝玉诗词歌赋无所不能,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子,他和袭人的文化差距是天差地别。所以袭人如何能改变宝玉的思维体系,改变他对文化体系、科举制度、政治现象的看法?要改变宝玉的这些看法,只能是学识见识比他还强而且他还得服的人才能做到。袭人是担当不了这样的大任的。

谁是知音?

有人认为,宝玉后来写的《姽婳词》与他之前对“文死谏武死战”的看法相左,说明宝玉改变了观念。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来比较一下两段故事所表达的宝玉观点,先来看他对“文死谏武死战”的看法。

“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第36回)

再看第78回里《姽婳词》中的相关诗句: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然难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
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

宝玉和普罗大众一样,认为朝廷是“受命于天”。林四娘“誓盟生死报前王”,与他之前对朝廷的看法相同。当然,林四娘和武将不一样,她是一名宠妃,在她率军出战的原因中,除了报效国家,还有着对恒王的感情因素。

宝玉反对的是那种没有原则的盲目的“谏”和“战”,并不是宣扬在国家危难之际,文臣武将可以贪生怕死,不挺身而出去保家卫国。这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林四娘是在“纷纷将士只保身”的情况下拍案而起,脱去红装着武装的,而不是为了沽名而出战的。

宝玉认为,武将的无能导致战争失败,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是自己水平不行,不是值得夸赞的牺牲;但是却盛赞林四娘在战场上的牺牲,这矛盾吗?不矛盾。因为林四娘只是一名后宫妃嫔,不是职业军人,“贼势猖獗不可敌”,林四娘的失败几乎是可以预料得到的。相比之下,平时争名夺利的职业武将在战势汹涌之际却惧怕不出,林四娘的牺牲才令他们羞愧。“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宝玉对那些在国家危难面前软弱无能、贪生怕死的武将进行了强烈的批评!

所以,《姽婳词》不是宝玉对政治现象观点改变的佐证,而是他一如既往地欣赏女性、厌恶沽名钓誉的官僚体系的表现。

此外,围着贾家转的这些僧尼道士的所作所为也让宝玉产生了厌恶之心。第7回里,周瑞家的给惜春送宫花,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正在和惜春一起玩,周瑞家的问智能的师父哪去了,顺便又问了一句:

“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曾得了没有?”智能儿摇头儿说:“我不知道。”惜春听了,便问周瑞家的:“如今各庙月例银子是谁管着?”周瑞家的道:“是余信管着。”惜春听了笑道:“这就是了。他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想是就为这事了。”

每月十五是贾家给家庙僧尼发月钱的日子,这就是“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所以周瑞家的才会问智能得了月例银子没有,智能却说不知道,显然是她的师父贪污了。师父连徒弟的月钱都贪污,这种出家人说什么与世无争、众生平等?这事连惜春都察觉到了异样,何况宝玉了。所以宝玉非常讨厌这些戴着假面具骗财贪财的僧人道士。这都是他看见了的事实,你叫他不要毁僧谤道,可能吗?不过,宝玉不是无原则地讨厌僧道,只是对贪财骗人的这类僧道很讨厌,像妙玉那样的高洁僧尼不但不讨厌,反而充满了敬仰之情。

袭人的规劝失败了,但是在宝玉身边还有人接着劝他。根据脂批,八十回后还有“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的故事,宝钗还将规劝宝玉。可是,袭人从规谏、箴规到督劝已经是一劝再劝不成功了,宝钗对宝玉还要进行“讽谏”,别说宝玉听不听得进去了,他不反过来讥讽宝钗就不错了!

在宝玉的看似怪诞的人生之路上,宝玉越走越孤独,也越走越坚定,只有林黛玉是他唯一的知音。黛玉的知心体己就像她曾经借给宝玉的那盏玻璃绣球灯一样,伴随他在漆黑的雨夜里一直走下去。即便有一天黛玉已不在人世,这盏灯的灯火在宝玉心中也不会熄灭。


个人简介:

火烧彤云,湖南省长沙市人,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自幼喜欢《红楼梦》,爱思考,爱写作,追求美好高尚的精神世界。


(0)

相关推荐

  • 贾府无恙,哪些丫头可能留在贾宝玉身边伴其终生?

    文/月朦胧 如果贾府没有那场大劫难,四大家族继续安稳的享受荣华富贵,贾宝玉会娶妻生子,那么有哪个丫鬟可能会留在宝玉身边陪伴其终生呢? 毋庸置疑的一号人物就是袭人,袭人是十二金钗又副册第二位,是怡红院的 ...

  • 茗玉小姐为何上身穿红袄,下身穿白裙,死后变成瘟神爷?细思极恐

    茗玉小姐为何上身穿红袄,下身穿白裙,死后变成瘟神爷?细思极恐 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一对情敌,两人在太虚幻境的判词中,合用一个谶语:在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宝钗的判词<终身误>里,始终都有黛玉的 ...

  • 胡说红楼(七):脂粉队里的英雄 贾探春

    脂粉里的英雄 敏探春 脂粉英雄探春     凤姐是荣府集团的代理执行总裁,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串起了<红楼梦>全书的脉胳,所以在她身上,不得不多花一点笔墨.但脂粉队里,可不止凤姐一个女中 ...

  • 为了嫁给宝玉,宝钗用尽一切手段,最终却被平儿抖了出来!

    薛宝钗和贾宝玉的金玉良言一直被人诟病他们二人的姻缘也被称为金玉良缘当时薛家已经落寞,于是薛母就带着自己的一儿一女投奔贾府,薛宝钗的兄长薛蟠不用说,一事无成,还光惹事,所以只能靠薛宝钗嫁进贾府来,让薛家 ...

  • 【浅斟细语】一劝再劝不成功(上)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 ...

  • 【浅斟细语】一劝再劝不成功(中)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 ...

  • 【浅斟细语】王熙凤——当之无愧的“脂粉英雄”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 ...

  • 【浅斟细语】丧葬花费知多少?(上)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 ...

  • 【浅斟细语】丧葬花费知多少?(中)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 ...

  • 【浅斟细语】浅谈红楼梦里的传统文化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 ...

  • 【浅斟细语】丧葬花费知多少?(下)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 ...

  • 【浅斟细语】浅谈《红楼梦》里的悲喜人生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 ...

  • 【浅斟细语】“尴尬”之解(下)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