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天堂村
世外桃源天堂村
文/罗先成
天堂村位于叙永县城西南约50千米处,是白腊苗族乡苗寨,被选为中国传统村落。该村落坐落在海拨1050米的半山腰,四面环山,西北方有观斗山,山泉叮咚,植物茂密,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白楠、香楠、罗汉竹、杉树等珍贵树种在这里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林中野生动物多样,野猪、野免、山羊、獐子、果子狸、黄鼠狼等野生动物在这里出没安居,繁衍生息。寨西南有大河沟和山羊地河,水清见底,细流涓涓,鱼翔浅底。此地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盛产水稻、玉米、红苕、土豆等粮食作物。在这堪称是"世外桃源"的祥和富饶之地,依山而建的苗寨分为上寨、下寨和小寨三处,居住着300多苗族同胞,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持着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勤劳勇敢、淳朴和睦的优良品质。
该村落起源有两种传说,一是说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时候,苗族祖先结伴由湖广入川,一路走一路打猎,到了这个地方的时候遇到了大雨,正好有一颗倒下的大杉树,从一个山麓倒来压到另一个山麓,他们就在这个大树下面躲雨,等雨下完之后,发现这个地方还不错,具有天堂般的美丽,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把这一地方改名叫做天堂。二是说苗族祖先们结伴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迁徙而来,那个时候,到处都是原始森林,刚到的时候都是以打猎为主,打猎的时候也在找能够适合种粮食的地方。有一天,他们打猎到了这里,在休息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动物洗澡的水塘,他们把种子撒在了水塘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等再打猎到这里,他们发现种子发芽了,而且长势很好,于是,他们就在这个地方住了下来,一边打猎,一边开垦田地,然后在这里繁衍生息,取名天堂。
村落民居建筑就近取材,十分讲就,信奉风水,具有特色。大多呈一字形布局,人字水青瓦屋顶,穿斗木架构,竹夹坭糊四壁,有四列三间、五列四间,中间堂屋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堂屋为正房,两边为厢房,木质窗棂。有的木窗雕刻精美,寓意深刻,图案吉祥,美仑美奂。花窗有五福临门、福禄双全、双龙捧寿、多子多福等,有的雕刻古代生活、花草飞禽,不一而足。房屋中堂的中梁上,绘有太极图或如意缠枝花卉等图案,可见古人求平安吉祥意愿强烈。房屋前建有阶沿。阶沿宽3一4米,用石板拼铺地面,可安放风簸、石磨子、石对窝等大型家常用具,又可供人休闲,可作下地回家临时放农具,也可凉晒粮食,家中有红白大事还可以在阶沿设席酬宾。屋前铺就石敞坝,朗月星空,临坝迎风,听蛙鼓蟋琴,陶醉苗寨,乐在天涯。
苗族风俗在村落得到很好传承。相传苗族始祖蚩尤在被害时,手持粑粑。为纪念先祖打粑粑成了苗寨的古老风俗。天堂村每逢节庆和祭祀时,大家都要聚在一起打糍粑。把上等酒米用木甑蒸熟,然后将酒米饭倒进石对窝,由壮汉挥棒打粑。熟酒米又糍又沾,挥棒越来越费力,使力落棒,吃力拨起。那逐被捣碎的米粒,成粉沫,紧沾粑棒,拉起如白丝绸似的长练。你一棰,我一棒,“唪”、“唪”,发出打粑声响,打粑人脸红汗额,似乎用了李元霸之力,霍元甲之功,才把酒米饭打烂如泥,在对窝里揉如一团。此时,男士放棒休息,女士立即卷起衣袖做粑。捞起柔软的酒米团,巧手一捏一扭一扯,听见“嗒”的一声,一个圆形糍粑诞生,放入竹簸箕,不一会,大小均匀的糍粑整齐放满簸箕,如朵朵白莲盛开。观看苗族同胞打粑粑犹如看一场精彩表演,这风俗传承至今。按祖传笫一个大糍粑用于祭祖,三日后方才食用,其余小糍粑众人分享。除了打粑粑,这里还传承了苗族服装蜡染工艺。制作时先用蜂腊或漆蜡加热溶化成汁,用蜡刀蘸汁在白布上描绘出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图形,然后放入染缸浸染,最后用沸水脱蜡,现出图案。制作的布料或再经刺诱,手工做成苗族服装,色彩鲜绝,别具特色。
苗族祭祀鼓乐在此保存完整,表演动人。在节庆或祭祀时,400平方米广场中安放牛皮大鼓,击鼓人轻轻慢慢擂鼓,声声鼓点回荡山间,众苗哥吹奏芦笙应声而合,笙调悠悠,踩着鼓点,踏准节拍,围成圆圈,蹁跹起舞,快时如虎啸龙腾,慢时似山泉潺潺,天贞烂漫的儿童、白发银须的老人、花枝招展的妇女,在旁围观,眉飞色舞,共同演奏苗寨生活乐章。
天堂村清代时,隶属于永宁府管辖,民国时期隶属于古宋县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古宋县清水乡;1958年,古宋县与叙永县合并,天堂村隶属于叙永县高峰乡;2006 年8 月,荞田乡、白腊乡、高峰乡合并为白腊苗族乡,属于白腊苗族乡自然村落;2005年并社强村,用其美名作为建制村名。虽隶属多变,但天堂村美名尚存至今。苗家古寨,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如观斗山依然苍翠,植根青山秀水田园沃土,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