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胡家手摇狮
去年4月第一次去金溪城上胡家村,在村子里转悠,只是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古村落,并不知道这里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摇狮的起源地。
村庄位于一片低丘上,西高东低,西南为丘岗,东北是农田。据传,胡氏从本邑伯林胡家迁入金溪县枫山埠东南三公里的小山包下,后称为城上胡家,迄今已经二十七代。
近些年新建的农舍大都在丘岗上,而村里的老房子却是建在东部相对较低的农田水塘边,近水而居。
在水一方,规整的老屋,爬满青藤的砖墙,老宅里已经没人居住了。
废弃的砖房,磨得发亮的青石巷道,满是野草的小径,一下子,把你拉回到几十年以前……
有些看似完好的老屋,原来都已经房倒屋塌。
残存的八字门头仍不失旧日的威严,而门内的屋基上早已长出上一片竹林。
门楣上道光二年(1822年)仲夏月立的“派衍麟溪”4 个大字,似乎仍在企盼着宗族繁衍。
村东一株老香樟下,去年去的时候,只有一栋砌有风火墙的房子,它虽然不是明清古宅,但也有几十年历史了,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建筑,代表了一个时代。今年看到的是在老宅后面新起了一栋三层楼房,应该是村里最新最好的一栋房子了。
走过村东头的田畴,这里保存着一个完好的院落,拱门的石刻匾额上,有“居仁里”三字。
这里是胡氏祠堂,上面还有大大的“儒宗”二字,看来该村曾出过为读书人所宗仰的学者。
祠堂里面经过全面整修。堂上摆着一青一黄两只狮子,它就是被誉为“华夏一绝”的金溪手摇狮。世代相传的金溪手摇狮,已有数百年历史,它是城上村劳动人民在练武强身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精湛民间艺术。外界称之为金溪手摇狮,其实在金溪境内称之为胡家手摇狮。
手摇狮传人胡先富老先生,早年就从事手摇狮表演。虽然今年已经八十有四了,端起手摇狮舞将过起来,一招一式间,还能看出他那扎实的功底。
胡老先生告诉我,几十年来,手摇狮几近失传。他和村里的另外一位老人,凭着记忆,手扎狮子,手把手教会年轻人舞狮。带出了一批扎狮、舞狮人员。如今,村里有了舞狮表演队了,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以传承。
据传,明末清初,琅琚山水源紧缺,山下禾田干枯,人畜焦渴。村民常因争水而发生械斗。于是,人人练拳习武,家家特制一种木板凳,上面刻着一个狮石图像,英勇凶猛。
后来,水源风波平息了,人们和睦相处,其狮石板凳变成了村民练武的传统,形成了眷恋土地、祈望丰收、反抗强权的一种习俗。每逢过节或五谷登场时,男人们便要舞弄一番,以图吉庆。久而久之,变凳为狮,发展为民间节日嬉耍的手摇狮灯。
手摇狮是通过两狮格斗、中间一位举灯长者劝和等动作,使两狮和好如初的表演过程。从起初两狮凶猛相斗,继尔单球表演,再到两狮平息怨仇补球戏弄为止,全场表演约莫半小时左右。
表演时,一人舞球,一人舞青狮,一人舞黄狮。舞球者要翻腾跌扑;舞狮者,以下蹲步表现狮子的行进,蹲跳步表现狮子的纵跳,跪步表现狮子的静止,下蹲弓箭步表现狮子的俯伏和起跳;用“窜毛”表现狮子翻斗;用“枪背”表现狮子的打滚;同时,用手腕的力量,不停地摇动小狮来表现其“舐毛”、“搔痒”、“扑球”、“叼球”等各种动作。小狮的喜怒情绪也靠手上的功夫表达出来。
整个表演过程中,耍灯人仪态严肃,动作轻柔潇洒,舞狮者则利用手臂、腰、肘、脚作下蹲步,模仿狮子扑球的摇、撒、滚、落,在一系列舒缓而又紧凑的动作中,极象狮子的憨、娇、顽形态。全场共分:引狮下山、双狮搔痒、单球表演、双狮扑球四阶段。遗憾的是原有108套动作,现仅保留下来十余套。
舞手摇狮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手脚配合,上下协调。因此,演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武术基本功。此外,手摇狮制作精巧,五光十色的狮身,能屈能伸的灵巧结构,本身也是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
1987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将手摇狮摄入对外宣传的《江南索秘》影片里,进行国际民间艺术交流;1993年手摇狮选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2005年6月,荣获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优秀奖,金溪手摇狮正在从晒谷场上大阔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愿金溪手摇狮这一“艺苑奇葩”、“狮人舞蹈”传得更广,行得更远。
(2018年10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