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淮海(十三):命途坎坷的中原野战军
十八. 大战略也是大损失
说到中原野战军,很多人都觉得它跟东野和华野比起来是一支弱旅,关于这支部队常常有诸如此类的言论:在整个淮海战役中,中野只是个配角,只能算华野的小弟。
但在解放战争刚刚打响时,中原野战军无论是规模还是作战实力都是很强的,当时共产党军队的总兵力只有130万人左右,其中最强的就是中原野战军的前身——晋冀鲁豫野战军。在1947年时,其巅峰兵力一度达到了40多万人,而且名将云集,兵强马壮。
英勇的中原野战军官兵
要知道,林彪当初率领东野抢占东北时其麾下也不过才11万人,刘邓大军当时的兵力数量将近是林彪的四倍!不仅规模浩浩荡荡,而且实力也是锐不可当——中原野战军刚刚组建时队伍里面有很多八路军老兵,经历了八年抗战的洗礼,个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毫无疑问,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原野战军是解放军中绝对的王牌主力。
解放军重炮部队
但是中野后来为什么锐减到了不足15万人?那就是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说它既熟悉又陌生,那是因为它真实的情况和我们耳熟能详的情节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次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在如今的中学课本或是红色教育内容中,人们对其的溢美之词随处可见,刘伯承的一句话更是成为了经典代代相传——狭路相逢勇者胜。如此种种,大家似乎把这件事描绘成了一段佳话,令人津津乐道。
美丽的大别山
但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真实情况只有亲身经历者才知道,其过程实施之艰难,沿途作战之残酷,兵员损失之惨重在中野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当时国民党军集结重兵进攻陕西和山东,想要把解放军驱逐出中原。面对来势汹汹的强敌,毛泽东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制定了一个相当大胆的作战计划:你老蒋不是要把军队往北推进么?好啊,那我就往南推!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路线
为了直插敌人后方并把他们搅得稀里哗啦,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原野战军(当时还叫晋冀鲁豫野战军)一路南下杀过去,兵锋直指大别山,这样就可以将全面防御转化为全面进攻。该过程极其艰辛,可以说困难程度不输当年红军长征。一路上不仅要越过黄河天险,还要通过因黄河改道而产生的黄泛区,中途蒋介石的追击围堵也是绝对少不了的,这一趟下来不仅部队减员严重,而且为了轻装前行,还忍痛炸毁了很多重武器。
这种不得已的做法直接导致了中野战斗力的迅速下降,尤其是极度依赖重武器的城镇攻坚能力。由于老蒋蛮不讲理的层层封锁,中野往往大战后的弹药粮食药品都得不到有效的补充,战斗伤亡不断增加,非战斗减员也在急速上升。
黄河
千里跃进大别山虽说成功地牵制了国民党军的北进锋芒,使其不得不抽出兵力对付中原,但是刘邓大军却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惨重损失,元气大伤。进入大别山后,全军仅剩下6万多人,而且为了过黄泛区,几乎把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了。
面对此等损失,刘伯承邓小平也只能强忍住心痛的悲伤,互相安慰,立志重新发展。
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一场披荆斩棘的生死较量,人人都往鬼门关走了一遭。
刘伯承和邓小平
中原野战军在一片狼藉之中几乎是从头再来,在根据地重新扩编,也开始缴获了一些重型装备......到了1948年上半年,中野的根据地已经拥有了2000多万人口,部队渐渐地重现了一些生机,城市攻坚能力也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接连攻下了开封、洛阳和郑州等大城市。虽说跟进大别山之前的实力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毕竟也在慢慢地恢复。
过去中野的兵强马壮现在简直成了南柯一梦,直到淮海战役爆发以前,整个中野山炮野炮步兵炮只有不到50门,炮弹只有200多发,迫击炮也只有200门,炮弹3000余发——这已经算好的了——中野各个纵队兵员严重缺乏,只有中野一纵和四纵相对满编,其他每个纵队兵力平均只有一万多一点......林彪手下仅一个师人都比这多。
中原野战军战士们
大家都对中野从废墟中再次艰难爬起深表欣慰,虽说共产党的革命队伍最好不要相互攀比,但是关于四大野战军排名座次的争论早就已经沸沸扬扬,毕竟人们内心深处喜欢论资排辈的天性还是存在的。
三大战役之前对于四大野战军的实力比较,用以下的语句就可以概括:
林彪的东野最牛掰;
粟裕的华野很强悍;
刘伯承的中野一般般;
彭德怀的西野那就完全不能看了......
彭德怀(左二)和西野指战员
西北野战军实力之所以垫底,绝不是因为彭德怀带兵不行,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岂是泛泛之辈?战力薄弱完全是因为地域的问题,西北不仅土地贫瘠而且强敌环伺,先不说“西北王”胡宗南手下的那几十万国民党重兵,单单就是盘踞于此臭名昭著且丧心病狂的马家军,就够西野喝一壶的。因此,西北野战军的实力弱小完全情有可原。
彭德怀挂帅督战西北,手下的人马战力不济,但是他一直都很喜欢林彪的兵,以至于解放后新中国抗美援朝,毛泽东选定彭德怀执掌帅印,并赋予其便宜之权,即让他自己点兵点将,彭大将军几乎是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我想要东野的兵。”
彭德怀让林彪的兵成为了“最可爱的人”。
朝鲜战争结束,志愿军回国
后来到了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百万大裁军,四大野战军的各部队都遭到了不近人情的拆分、合并甚至取消。
东北野战军原本12个军,缩减为7个军;
华东野战军原本16个军,缩减为5个军;
中原野战军原本只有区区10个军,也仍然保留了5个军;
而西北野战军呢?17个军居然只留下了2个军,差点给整没了.......
曾几何时,不管军队调度发生何种变动,不管何人总揽军权,中野和西野都是多灾多难。
有些粟裕的部下为华野叫屈:“怎么特么把我们拆得连一半都没有了?!”
这种不满情绪马上就有了反驳的声音:“得了吧,你们华野好歹也是留下了五个军的编制,和中野一样,够不错的了。”
陈毅和粟裕当时都已经作古,他们要是泉下有知,估计也会觉得挺知足吧。
“大裁军......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那就由我来得罪吧!这个矛盾不能留给新的军委主席。”当时年过八旬的邓小平如是说。
八十年代,邓小平决定裁军一百万
轰轰烈烈的百万大裁军告一段落后,人们对四大野战军的评价也发生了改变:
东北野战军仍是老大;
中原野战军沾了邓小平的光;
华东野战军也跟着沾光;
西北野战军几乎完球
......
看来小平同志在大裁军的时候还是有些于心不忍,明显照顾了自己的老部队。
十九. 看似临阵换将的人事任命
淮海战役爆发以前,或者说是国共大决战开打之前,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完成了一项很大的人事任命和调整,可以说这件事情在将来完全影响了整个战局。
1948年5月举行的陈南庄会议,决定成立中原野战军和中原军区,这样的会议内容对之后的决战本来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但是同时也决定了一项让粟裕意想不到的人事调动,那就是自己的老战友、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被任命为中原局第二书记兼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也就是说,中央军委决定把陈毅从华野调到中野。
朱德(中)与华野指战员们
不仅如此,跟随陈毅去中野报到的还有4700多名华野的干部同志。陈毅之所以被中央军委调往中原战区,主要是因为刘邓的中原野战军实力不强且要负责相当大的一片区域,他们工作的压力太大,以现有的人手恐怕完不成中央军委未来的部署。而且中央很早就敏锐地觉察到了,未来的决战很有可能会发生在中原地区,这样就加重了刘邓的担子,所以陈毅要带着这些华野干部去中野帮他们分担一些。
华野战士们
除此之外,全国大战在即,中原野战军高级指挥官们在作战方式上也发生了一些争论,陈毅此去也有调解内部矛盾的意思。陈毅虽说指挥打仗不及刘邓,但是他调解分歧、稳定军心的本领却是无人能及,尤其是能镇得住那些不听指挥的刺头将领。
随着陈毅的职位调动,粟裕自然而然地就被中央授予华野司令员之职。对于这一任命粟裕一开始是严词拒绝的,他的理由很简单:华东野战军不能没有陈军长。
粟裕和陈毅
华东野战军是由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而来,在很多山东野战军的将领看来,他们不太服气粟裕对他们发号施令。尤其一些原来由八路军改编过来的将领,他们往往不服从新四军出身的粟裕发布的作战命令(尤其是许世友)。粟裕打仗天下无敌,但是面对这种情况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这些个破事儿在以往都是陈毅帮他摆平。
所以粟裕认为,只要有陈毅在,他才能安安心心打仗,而且完全不用担心指挥的问题。但现在陈毅被调走了,粟裕当时很担心自己能不能搞定山东野战军那帮人。
建国后的毛泽东和陈毅
后来经过反复的协商,中央军委和粟裕决定各退一步,顺利达成了一项双方都能接受的共识:陈毅仍然出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但是人必须在中野协助刘邓展开工作;而粟裕为华野代司令员,全权负责前线的战役指挥。
这项共识可以说是实现了双赢,对于中央军委而言,既保证了中原地区工作的顺利进行,又不至于把陈毅的职位调动收回成命;粟裕也是心满意足,这就意味着他以后要是在华野受了委屈,可以随时向陈毅告状,然后陈毅再以电话或电报的形式对那帮刺头将领直接开骂就行了。
华野代司令员粟裕
辽沈战役期间,粟裕曾经到西柏坡述职,当时毛泽东把军委五大书记全部召集齐,跟粟裕交待让他担起华野前线指挥的担子,并托付徐州战事。
......
闹腾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两大野战军人事调整,从那时起才彻底告一段落。
这并非是毛泽东犯兵家大忌临阵换将,而是为了确保战役指挥的顺利进行实施的一次优化调整。这种做法无疑会让一些人心里不舒服,甚至满腹牢骚。但是毛泽东作为军委主席,大战之前对于这种风言风语的担当是绝对要有的。
......
言归正传,现在回到淮海战况。
黄百韬兵团覆灭后的淮海战场双方态势
国民党下一步准备从徐州蚌埠南北夹击攻打宿县,小编在前几章就已经提到了,这一计划是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后,杜聿明和刘峙去南京开会时和蒋介石达成的。随后该项计划很快被中央军委知晓。不要问中央军委是怎么知道的,老蒋他们开会时郭汝瑰也在场。
1948年11月23日,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战局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因为在这天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毛泽东在当天晚上九点向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发了一份极其重要的电报,其内容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绝对不能让国民党在徐蚌地区的主力部队过长江,誓要在长江以北把他们全部歼灭。
第二件,此事当时还是在暗中进行的,虽然鲜为人知但确确实实发生了——,
东北野战军结束休整,开始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