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的《声声慢·秋声》写尽了秋声的种种,一片凄凉和忧愁
声声慢·秋声
【宋】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茄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浓浓、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作者简介
蒋捷,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字胜欲,号竹山。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遁迹不仕。家居竹山,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词多抒故国之思、山河之恸,词风兼融豪放婉约,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词调时有清新轻快之作。
创作背景
在深秋时节,词人凭窗聆听着连绵不断的秋雨声,不禁引起心中阵阵凄凉,于是写下这首词。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词中一共用了十个“声”字,用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茄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体会秋的寂寥。
首句“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描写菊花盛开,红叶掩映表示深秋季节已经到来,作者在聆听各种不同的秋声后,引起心中阵阵凄凉。一片秋声起着总领的作用,为下面介绍各种秋声做好铺垫。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在雨声来的同时又夹杂着风声,风雨凄凄,长夜难眠。风雨声中又传来了更鼓楼上稀疏的更鼓声,一直持续到五更,难以入睡,直接怪谯门为何不锁住那断断续续的更鼓声。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为五点,故十二五点。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一句描写主人公听到铃声后的心里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发出的声音,可是,仔细一想,老友远在他方,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他明白这是风铃的响声,表达了作者对老友的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茄声”描写军旅的生活,号角声起,月亮西落,军营中人马骚动,茄声四起。茄声,胡笳的声音,其音悲凉。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邻居灯光闪烁之处传来了捣衣的声音,那是领家主妇在赶制寒衣的声音。这与李白描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心境相同。砧声常用来表示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知他诉愁到晓,碎浓浓、多少蛩声”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结尾两句,用蛩声和雁声表示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思。
诗人以“凄凉一片秋声”总领,然后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声声凄凉,读之仿佛置身其中,顿时和主人公一样,被一股深深的忧愁所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