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历任首长——政治部主任袁国平(6)
钟期光将军为纪念袁国平烈士题词
1月23日,红四师抵达海丰城,与彭湃领导的农民赤卫队胜利会师。彭湃主持召开红四师到海丰后的第一次党员大会,选出袁国平、白歆、龙子仁、唐维、唐嵩、刘校阁、王若水等7人为师委委员,袁国平、唐维、唐嵩三人为师部常委委员,袁国平为师委书记兼师党代表。叶镛仍为师长,徐向前接任师参谋长。
第四师经过改组后,官兵精神面貌为之一新。袁国平很重视军队的政治工作,师部成立了党代表办公厅,是政治部与党委会的办公机关。直接领导一个报社,油印出版《红军生活》。另外还办了一个通俗的文艺刊物《造反》。这是红军初创时期最早的文艺刊物。部队白天行军、打仗、做群众工作;宿营后,战士们休息了,领导干部还要研究工作、布置战斗任务。在别的领导干部休息后,袁国平还要投入紧张的文字工作,写总结汇报,起草文件,拟定布告,为报纸写稿。在昏黄的灯光下,袁国平戴着高度近视眼镜,以极高的效率工作着。
紧张的战斗生活中,袁国平也常抽空和战友们谈心,讨论各种问题。他态度和蔼,待人诚恳,大家都很高兴接近他,毫不拘束。有一次,在《红军生活》编辑部里,一位河南女同志危拱之正在跟陈翰君(陈同生)谈话,袁国平走进来问:“你们是在谈秋瑾吗?”拱危之说:“是呀。秋瑾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为争取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可是她不知道,脱离群众的个人奋斗,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单单暗杀几个显要人物,也不能推翻整个旧制度。”袁国平笑起来说:“你对历史人物要求太苛刻了。别忘了,那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介绍到中国来呢!秋瑾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由于艰苦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第四师官兵的思想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做到了团结一致。红色根据地的新局面、新气象,根据地人民的鼓励和希望,使人精神振奋;广州起义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者残酷屠杀的消息,使官兵们憋足了气。袁国平因势利导,把下级的士气一鼓再鼓,加上武器装备好(枪多于人),子弹充足,战斗力很强。第四师和第二师在彭湃领导下并肩作战,在西起惠阳、东至梅县潮州的大片地区积极打击敌人,拔除了敌人许多据点,使陆丰与普宁的苏区连成了一大片。国民党《中央日报》哀叹说,红军在海陆丰“愈闹愈凶,日甚一日,全省治安,大费踌躇”。
彭湃为首的东江特委由于经验不足,不熟悉军事,没能给第二师、第四师休整和补充时间,平时就靠这两支红军去打据点、铲民团,敌人正规部队来攻时就用它们东挡西挡,一刻也不得休息。每次战斗红军都要牺牲一些人,消耗许多弹药,却从来得不到补充。赤卫队员每月还发饷12元,但红军士兵没有饷发,吃不饱肚子,衣衫褴褛,有时从敌人手里夺得一些战利品,也只能改善一时。因此红军减员后无法得到补充,战士乃至干部都有怨言。袁国平做了大量思想工作,说服教育部下,又多次把情况向东江特委报告。但情况没有改善,特委反而指责第四师搞极端民主化。红军在大安一战失败,在汕尾一再失利,损失很大,士气低落下来。在攻打百岭据点时,由于该据点有碉堡和深壕,设防坚固,敌人指挥官又很有经验,激战两昼夜才打下来,第四师付出了很大代价,光是干部牺牲的就有唐维、甘里真等20余人。叶镛师长因战斗中疟疾发作,不能行动,为敌所俘,被押至广州,英勇就义。
1928年2月,国民党调集十倍于我之兵力围攻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各县党组织差不多陷入解体,经济陷入困境,自救不暇。红军更为艰难。因不懂广东方言,不熟悉地理,常常饿肚子。第二师在海丰公平一带失败。第四师先后在普宁、潮阳作战失利,转赴海陆丰,在盐岭与敌激战七天,剩下200多人枪和百多名伤员,分散在潮、惠、普一带。徐向前带领一部分人用刺刀杀开一条血路到甲子港,搭船往香港。袁国平带了一些人突围直奔揭阳,去寻找潮梅特委。东江特委本拟成立第五师,以袁国平为首,见袁国平离去,很有意见,在给省委的报告中指责袁国平。广东省委对东江特委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批评。省军委后于7月28日致中央报告,如实反映了第二师和第四师情况,客观分析了海陆丰根据地及红军失败的原因,汇报了省委采取的补救措施。可是,已经晚了。随着第二师、第四师的失败,东江地区的红色割据局面也就结束了。中央令彭湃偕袁国平等人,改名经香港赴上海。从此,袁国平改学名袁裕为“袁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