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背后的秘密
公元643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这一年李世民已经年逾四旬,距晋阳起兵已经二十六年了,李世民的脑海中,时不时就会想起为李唐江山的建立和兴盛,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那些功臣们。
在这些老臣之中,有的人已经去世,而有些人更是没有等到李世民登上帝位,就战死沙场,或是染病身亡,如今还活着的人,也大多年迈,李靖经七十二岁,房玄龄、高士廉等人也年近七旬。
李世民大发伤感之情,于是他便下令在皇宫内修建凌烟阁,命阎立本绘制二十四功臣画像,皆真人大小,由大书法家褚遂良题字,自己亲自作赞,以示对功臣们对纪念和褒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秦叔宝。
在这二十四位功臣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始终追随李世民浴血沙场、视死如归的铁杆追随者;第二种是资历高功勋大,但是和李世民交情不深的人;第三种是隋室旧臣或原属其他方面起义军,之后归顺李世民麾下的人。
李世民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够善待旧臣,但是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构成可以看出,真正属于李世民嫡系的不过三分之一。回顾这二十四功臣各自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既让人感叹创业打拼的艰辛,又让人深切体会到李世民用人的胸襟。
严厉要求秦府旧臣
玄武门政变后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之位。但是由于李渊在后期曾经有意地抑制、打压李世民集团的势力,因此待李世民上位之后,就意味着重新论功行赏的机会到了,当时也确实出现了“诸将争功、纷纭不已”的场面。不过李世民显然让他的追随者们失望了,他不仅没有对秦府旧臣格外嘉奖,反而更加严厉地要求他们。
因此房玄龄不得不提醒李世民:“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反出前宫(指李建成东宫)、齐府(指齐王李元吉)人之后。’”李世民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我与卿辈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安能以新旧为先后哉?此岂为政之体乎!”
除此之外,每当有人建议李世民将秦府旧兵选入宫中充实宿卫时,李世民亦同样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我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 再者,出于公心对待其他方面的功臣,与从严要求秦府旧臣互相比较,李世民对不属于自己“嫡系”、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方面功臣,确实做到了公平公正的对待。
不分亲疏远近
李唐的建立主要靠两大主帅,分别是北方为李世民和南方的李孝恭。李孝恭虽然战功赫赫,却深谙退让之道,特别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储君争夺战中,他始终保持中立态度,但这并不妨碍李世民将其列为二十四功臣的次席。同样,在关键的玄武门之变中,并未明确表态支持李世民的功臣还有李靖与徐世绩,李世民也没有因此产生芥蒂,仍将这二人请进了凌烟阁。
正是出于公心的考虑,李世民在用人上坦然自信,既不以亲疏远近,也不刻意避亲以示“大公无私”。淮安王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叔,李渊起兵时,他是李氏唯一于晋阳之外举兵响应的宗亲成员,之后也是战功累累,可谓功劳与苦劳兼备。李神通与李世民素来交善,在太子争夺战中,李神通坚定地站在了李世民的阵营,并且还营救过李世民。
正如前文所述,“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李神通自言:“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李世民郑重指出:“战窦建德时,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叛乱时,叔父望风而破。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故宜居叔父之先。”
此言一出,诸将皆心悦诚服。而当长孙无忌提出自己身为皇后之兄,不宜宠任过多,否则“恐天下谓陛下为私”时,李世民却又坦然回答:“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今日用你,岂因私亲!”
广纳贤良,能者居之
李世民广泛吸收各方面人才,不以出身论英雄。如果说任人唯贤是李世民用人的原则,那么广纳贤才,则是贯彻这一原则的体现。在李世民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不断延揽各路英雄豪杰,从对立阵营中招引人才更是他的一大法宝。对于这些人,李世民尚能倾心以待、用人不疑,其中最典型的要属尉迟恭。
尉迟恭原是刘武周部下的猛将,曾经屡败唐军,最后归降李世民,深为李世民器重。但是由于他之前与唐军将领结怨太深,不久,李世民手下诸将以担心尉迟恭叛乱为由,擅自将他关押,并且劝李世民“即杀之”。而李世民却不以为然,当即下令释放尉迟恭,且单独将他带入自己卧室,予之以金,说:“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我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纵然尉迟恭出生入死,心若铁石,但是听了这番话,不免也要心存感激,从此更加死心塌地追随李世民。事实上,如果我们注意到大量原属于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以及李建成等人的良臣猛将,最后纷纷归入李世民麾下为其所用,那么,对于李世民的成功,或许就不是什么难解之谜了。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曾向群臣自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我则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才能不能兼备,我常弃其所短,用其所长。人主多恶谏臣,而我未尝因直谏黜责一人。”这短短的几句话,确实可以很清晰地窥探出,李世民做为帝王的用人之道和博大胸怀,也可以理解为李世民驾驭群臣的秘密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