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看的书,几号字最合适呢?
根据学校的建议,需要给孩子买一些推荐书单里的书籍。这种福利在我小时候是从来不曾有过的,那时候学校只发课本,课本之外的书统统被叫做“课外书”——偶尔有人看了课外书,还会被批评:看课外书有用吗?考试又不考!
那时候,一切都以是否有助于考试为最高原则。从这个角度对比来看,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学校不但允许孩子们看课外书,还会列出推荐书单,真心点赞。到书店里转一圈也会惊喜的发现:儿童图书的供应,真是五花八门,从数量上看,似乎已经呈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但细心搜索一番,又觉得“滥竽充数”者不在少数,很多书打着“给孩子们看的”旗号,却不免有粗制滥造的嫌疑。此前已有媒体专门写过类似的文章,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搜索来细细读读。我要记录的这件小事,只从儿童读物的基本要素谈起:字体大小,行间距。
作为年度必读课外书,学校所列书单中的一本书很是挠头,因为书单上所列的版本到处都买不到,名字相同的另一本书,却是不同的出版社。虽然都是关于历史领域的经典故事,但是编者选取的角度却不太一样,所以故事虽有重叠,但毕竟不完全一样。对于执行力非常强的中国家长来说,最好是能买到“一模一样的”。一时间,家长群里有点着急了:哪位神通广大的爸爸妈妈,能帮孩子们买到呀?
因为事先没有仔细看版本,我早已错买了另外一本,我看名字都是一样的,估计内容不会相差到哪里去。对于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能容纳多少“经典历史故事”,我不做评价,毕竟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多并不意味着好,内容的提供,首先要适量,要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接受力。
令我感慨的,是这本书的纸张,字体大小,以及行间距。按照我的标准,这样的书,有点糙了。尤其是跟旁边一本讲美食的书相比,更多了几分寒酸。这不禁让我想起某次在一个企业的食堂吃饭,看到琳琅满目的美食时,心里想到的是每天中午在学校吃盒饭的孩子:最需要营养的孩子吃不到丰盛的美味,一群早已过了长身体年龄的成年人,每天却有着丰盛的饭菜供应着。
虽然我并不是出版商,作为读者,我能感受到一本质量上乘的书应该有的样子,最起码:纸张不应该像盗版书的纸,字体和行间距不应该是宋体五号的密集排版。
因为自家小孩已经近视眼,对于书籍的购买,我再也不像从前那般网上随便下单了,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到书店里去找到实物仔细查看:一是内容,二是字体,三是纸张。现在孩子们的书真是五花八门,热闹异常,看似严重供大于求的童书市场,其实鱼龙混杂,家长们还是要把把关的。
有人或许会反驳我说“有书可读就不错了,要想想还有多少贫困山区的孩子没有书读呢”,世人的逻辑永远都是千姿百态的。我的观点是:既然我们有能力做的好一点,为什么不做的好一点呢?
市面上有很多书都是打着“给孩子的”旗号,不乏一些书籍会拉虎扯旗,动辄专家力荐、获过大奖云云,一些所谓的阅读推广人、童书排行榜,总是不遗余力的给出一波又一波书单,等着家长们去买单——曾几何时,我也是这些“书单”的拥趸:一有推荐,基本照单全收,一股脑全买,支撑自己如此买书的理由只有一个:有什么比给孩子一座客厅里的图书馆更好的礼物呢?
买得多了,渐渐总结了一些教训,也悟出了一点道理:给孩子的书,不是越多越好,每一本书都有值得买的理由,但每一本书都有不必买的原因。绘本类的图书自然是字体很大又很舒朗,但我们普通读者其实很难判断粗制滥造的色彩对孩子的影响会怎样?除了绘本之外,低年级的孩子必然要接触到大量以文字为主的书,这类有一点知识含量又排版清爽的书籍,实在难寻。
真心建议出版商们,真真正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印给孩子们的书,做的用心一点,把字体调大一点,把行间距调的舒朗一些,在书中适当的留白,给孩子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