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信任某人,对其掏心掏肺,但结果却被对方嫌弃、伤害;经常在关系中被冒犯、被伤害,但却又不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
在此我想澄清的是,趋利避害、自我保护,几乎是每一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如果一个成年人,总是反复地受到各种伤害,那就很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TA 的自我保护能力受到了抑制或剥夺。一名大二女生小A,和男友分手后,在宿舍发生自残行为,被送来做心理咨询。一般来说,大部分经历过创伤的来访者,初次见面都会对咨询师充满警惕,有的甚至还会拒绝沟通。初次见面,她没等我开口问,就一口气讲述了自己的种种创伤经历:小时候被男性长辈猥亵,曾经在学校被同学霸凌,多次被男友伤害与抛弃……为什么初次见面,她就毫无保留地向我暴露这一系列创伤体验,丝毫没有防御?但前提在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可信赖的人,以及一段安全的关系。她经常在一段新的关系中,信任感还没有完全建立时,就向对方敞开心扉,不做任何防备。与此同时,她也把自己的脆弱与不堪,一同交付给了对方。而当对方稍微表现出不接受、不理解时,伤害便产生了。她就向对方全然坦露了自己被猥亵、被霸凌和被前任抛弃的经历,渴望得到理解与抚慰。然而,对方却承受不住这个突如其来的事实,委婉地跟她提出分手。她倍感羞愧,感觉自己深深地受到了伤害,然后开始自残。就这样,曾经在关系中受到过伤害的她,在新关系中暴露创伤又没有被接住,形成二次伤害。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她的自我保护系统并没有因此而建立, 反而还使得她陷入了 “反复暴露,反复受伤” 的恶性循环。
如果能得到养育者很好的保护,那么,TA日后也会懂得识别关系中可信赖的保护者,寻求庇护。但如果,一个孩子的利益经常被忽视,从来不曾得到过尊重与保护,那么,TA便多半不会懂得如何识别一段安全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关系实现自我保护。经常不顾孩子的感受,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就擅自替孩子做各种决定。小时候亲戚带小孩来家里玩,父母为表热情,常常擅作主张把小A的玩具、衣服送给对方。“这些东西都是用我的钱买的,是属于我的,不是你的。”可以说,在小A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更像是一个「掠夺者」,而不是一个「保护者」。实行「入侵式养育」的父母,往往看不见自己对孩子的伤害;同时当孩子受到他人侵犯时,他们也同样无法很好地保护孩子。小时候,同村一位男性长辈经常与小A玩闹,并有意无意地触碰小A的敏感部位。后来随着性意识提升,她才确认这位男性长辈的行为是过分、越界的。没想到,父亲反手给了她一巴掌:“谁叫你不老实,整天在那里疯玩。”母亲则连忙在一旁打圆场:“没事没事,这事已经过去了,以后离他远点就好了。”自始至终,父母都没有看见过她所受的伤害,更谈不上给予她合适的保护。许多跟小A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由于从小缺乏保护,所以他们也根本不晓得:以至于他们没能力构建自我保护的模式,在关系中遭致各种伤害。对于那些缺乏保护的孩子来说,小时候环绕在他们身边的,往往都是剥夺他们、伤害他们、无法保护他们的人。因此,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站到那个「被伤害者」的位置。无法保护自己利益和边界,容易被他人侵犯,并且不自知。一个长期得不到保护的孩子,TA的内心往往很脆弱,并充满恐惧。TA会极度渴望能够获得一个全然安全的庇护所,来安放自己内在的恐慌。也因此,一旦在新关系中获得一丝关怀与温暖,TA便很容易「理想化」对方。面对这一类人,TA会全然向对方敞开心扉,毫不设防,甚至还会无条件地听从、讨好对方。从而也使得TA很容易在陌生的新关系中被利用、伤害,甚至被抛弃,就如同开头的小A。在新旧关系双重的伤害之下,一个人的伤口会越来越多,自我也日渐虚弱、破碎。你的痛苦没有被看见过,你受到过的伤害也没有被承认过。但你依然渴望被关怀,渴望被呵护,渴望邂逅一个真正能为自己遮风挡雨的人。有很多次你以为你遇到了这样的人,他向你微笑,向你招手。在此,我想先对你说一声:“这些年,你确实受委屈了。”我能感受到你的坚强与勇敢,历经重重伤害却没有被打倒;我也能感受到你的脆弱与无助,努力寻求各种关系来进行自救。同时,在渴望得到保护的时候,去感受自己的内在力量。不用着急着去向「未经确认的人」暴露自己,给自己一个空间,去容纳这份想要被接住的渴望。去感受身边之人不经意间表达出来的一丝善意,去洞察陌生之人言谈举止背后的真实的意图。那个时候你也许学会辨别:谁才是真正值得你信任的人。那些主动 “关心” 你的陌生人,也许并不都是那么值得信任;而那些信誓旦旦说要一辈子保护你的人,也并不都是那么的真。当然,那些你曾以为不怀好意的人,也许并不是那么坏。这些都是需要你在现实中带着觉察和洞察,去发现和确认的部分。现如今,你已长大,有机会尝试一点点唤醒自我内在的力量,实现更好的自我保护。你可以邀请一些人走进你的心房,但无需邀请所有的人。
作者:天雅。一个有想法、有态度的心理学科班生;繁星:家庭系统流派,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心理咨询师,专注于青少年成长研究。责编:陈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