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画临摹方法的误区 2024-08-07 13:24:56 浅议中国画临摹方法的误区 文/施云翔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绘画基本技法,每学期由助教老师在线上网课中主讲,而我在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线下主讲的是绘画理论和创作思维。当然在讲授绘画理论中,也结合绘画实践,每堂课都有现场示范和技法讲解。希望同学们在通过几年的线上网课学习后, 打牢基础,有一定功底之后再来北京清华高研班深造。目前,有些初学的书画爱好者,加入了网课学习的队伍,故《行云施雨》线上网课开设了基础教学,课程由助教老师主讲。我作为线上课程学术指导,教务处安排每月我给大家上一次大课。因时间关系在理论大课中,我就不啰里啰嗦没完没了的去讲基础技法了,我主讲绘画理念、艺术慨论、判断能力和审美认知,这些对初学者也是事关重大的。我们研习中国画,若对中国画没有一个高度的认识,你将来的路走不远,也走不下去。今天,我要讲的是在中国画的学习中,我们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如何解决,首先要有认识,否则会进入学习的误区,让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第一个问题是急于求成,学画不得其法。 我们要懂得学习的方法,初学者在临摹学习阶段,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普遍心理,爱好书画者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学习,没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盲目自学或“病急乱投医”,东临西摹终不得要领,昔人云:“习画者识字不读书,不解画理,难医俗目”。中国画发展到今天,传统技法和新技法以及当下社会上有些不规范的表现手法,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当然,现代人的审美目光不能一直停留在旧时代里,因此就中国画而言,古人的审美和传统笔法,让现代人学起来感觉似乎有点“沉闷和枯燥”,其实就是现代社会许多人常见的浮躁之心,这让我们发现,在现当代绘画作品中似乎少了许多古典作品中的“清气”和“静气”。人一躁动就想走捷径,超越不了就想绕开它,读不懂就想否定它,喜欢的就一味模仿它。这就是现代人的“快速”成就自己的愿望,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古人或前辈大家艺术思想的无知和无畏,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美术史论在认知上缺乏深研与了解。 中国画是讲究笔法的,而学习研究是要讲究方法的。现在有许多习画者不愿研习传统,初学者直接学现代技法的大有人在,有刚报考清华高研班的学员就直嚷要学“泼墨泼彩”,有些学员对中国画一知半解,从来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本来基础就差,可竟说“我只想学泼彩”。这就好像一位毫无基础的书法爱好者,一进书法高研班就说自己是来学狂草的,也许他们认为画学泼墨泼彩和书写狂放狂草是很“痛快”的,而温习传统,苦练碑帖就很“痛苦”了,这真让人哭笑不得。急于求成会得不偿失,对初学者而言,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不解决就会误入歧途。众所周知,中国画的笔墨程式中最绕不开的是线条,即六法之首条“骨法用笔”,这也是我们学习中国画传统笔法绕不开的必修之课,学习现代技法,必须先研习传统,方法很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以涂、抹、描代“写“,把中国画的核心精神丢掉了。 在学习中国画之前,首先我们要认识中国画的笔墨运行和表现手法中包含的抽象概念。中国画以线条状物的形态而“传移模写”,即我们起稿运用的线条变化以及呈现出来的线形和线质之美,属于第一次抽象写意。而在勾勒的线条基础上加以皴、擦、点、染,把第一次的抽象线条再加以符号化,这就是第二次抽象写意,也是传统的程式笔法。因此,我们要强调,中国画的线条是基本功,也是中国画笔墨精神的核心。 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就是写意精神。为什么名家大师们把画称为“写”而不叫画呢?因为“画”是指临摹具体对象的外在形态,而“写”才是中国画家的主观感受与表达,因此我们称中国画要有“写意精神”,而不会说要有“画意精神”。工笔画也有写意精神,只是“写“的时候静下来慢下来了,就像写楷书一样,规矩中也讲笔法。比如画分工笔、小写意、大写意等, 书分楷书、行书、草书等。吴昌硕说“学我, 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而齐白石直接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我以为“师我不如师古人”,即我和大家一起研习古人的笔法时,首先要理解“线”的精神实质,在临摹古人的用笔用线只能“写”,不能“描”。写则活,描则死,更不能绕开用笔的线条去模仿笔墨的以外的东西。就像我们学习书法不去研究笔法,而去模仿草书的外在形态一样,再或者不懂书法抽象线条的形式美,把正书写成“仿宋体”, 把楷书写成“官阁体”,把隶书写成“印刷体”,呆板而无生气。古云“三馆楷书,千篇一律,到死无一笔是也”。许多初学者在临摹中不去求认识,模来仿去找不到变通的法门,把“活临”变成了“死摹”而不求甚解。 第三个问题是不懂变法之理,泥古不化,或邯郸学步式的一味模仿。 古人以“书画同源”,而作为双修之日课是历代大家的共性和共识,我今天讲绘画的笔法,不得不再次讲到书法的笔法了。书法与画法都以笔法共同之理念,建立了书画的“法理”观念,我们研习中国画就得遍临传统,这就像研习书法就得临摹历代法帖一样。古人以书画艺术形式,传达其主观感情,而书画这个“形式”,实际上也包含了许多个人的技能。我们要认识古人,学习古人,而历代众多的名家,其个人技能的总合,就是一个技术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我们称之为“法”的东西,“无法”不成书画,而“法无定法”,万法归一法,又是先贤的大智慧。《易经》讲:变易,简易,不易。我以为“变”才是不变的易理。中国人的大智慧是虚事实做,实事虚做,不懂得中国文化的核心思维,研习中国画是很难有大进步的。“遍临传统,转益多师”这句话是要我们师古人多研习历代名家不同风格和不同表现技法,即“诸法”之“法门”,吸取精华,加以变通与运用,最后形成自己个性化语言及个人风格。 我们观清代“四王”的画作中常题有“仿某某”“摹某某笔意”“拟某某笔法”之类,我认为清四王在临摹仿古时也有变通,其艺术思想大致受明董其昌的影响,集传统技法之大成,作品虽趋于程式化,但也融入了个人的风格。虽然后人评说他们闭门造车,不写生,缺乏创新,但四王能成为那个时代的四大家,而被主流社会尊奉为“正宗”,也是能得“法“,有真功夫的。目前我们看到许多学员表面上勤于学,但对传统技法却疏于研究,学而不思则罔,即使学到了一些现代技法,也依然在现成的技法上“继续临摹”,在模仿的道路上原地踏步,不思进取,不动脑子去创作,既便是写生作品,也是全盘抄袭别人的。终日临习,终不得要领,落入其前人“巢臼”而不能自拔,这便是习画者最大的一个误区。 总结以上几点,即误区有三: 第一、学习中国书画最忌浮燥,急于求成,适得其反。第二、不能忽视线条的运用,无骨即失精神。取法乎上,活学活用,方得其法,无法不成书画。第三、“变“便才是不变的易理,不落前人窠臼,变通才是我们最后的出路。 赞 (0) 相关推荐 写意的中国画,简单的笔法画羊,画羊小品分享给大家 写意的中国画,简单的笔法画羊,画羊小品分享给大家 施云翔:浅议中国画临摹方法的误区 浅议中国画临摹方法的误区 文/施云翔 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绘画基本技法,每学期由助教老师在线上网课中主讲,而我在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线下主讲的是绘画理论和创作思维. 当然在讲授绘画理论中,也结合绘画实践, ... 浅议中国画的整体艺术手法 浅议中国画的整体艺术手法 成忠臣 绘画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在二度空间的范围内,反映现实美.表达人的审美感受的艺术.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线条美.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 ... 浅议中国画的形体、透视及比例关系 浅议中国画的形体.透视及比例关系 成忠臣 在绘画艺术中,形体与颜色.神情是常常连在一起讲的,形与色.形与神是相对应的概念,这三者是美术的三大基本要素,若没有形则没有神;若形不准,色也就很难说准不准,形 ... 吉林话浅议吉林方言的辨正方法(四) 雀跃决绝雪月 第二步:利用卡片记üe韵母音节 在普通话中,能够同"üe"韵母相拼读的声母只有n.l.j.q.x和y6个,涉及37个字,但这6个声母也同样能够与iao相拼读.我们可以 ... 浅谈中国画的学习中,临摹的重要性 学习中国画,入手皆起于临摹,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最快的成长方式.中国画的传统法则,是无数先贤通过自己的智慧实践积累而出的.传世名作里面有大师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解读.临摹中可以用大师们眼中的自然来带动自 ... 浅议小令和中调的创作方法 醉月诗苑 此讲参考资料是是出自龙榆生的词学十讲.龙先生的著作里,理论偏多,缺少实际运用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结合实际例词来介绍下小令和中调的实际运用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虽然认为婉约为词的主流,李 ... 浅议《掐指推算“子午流注”简便开穴法》中 掐指推算日、时干支的方法 "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人体气血流注脏腑.经络的日.时,然后配合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六十六穴等内容而联合组成的一种逐日.按时开穴治病的特殊针法.就其推算内容,主要包括推算日.时 ... 【浅议盆景展览的评奖方法】 日本盆景大师 近年来,全国性的盆景展览每年都有好几次,各地区的盆景展览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都有力地促进了盆景艺术的普及和提高.而其中的展览评比,一直以来都是五花八门:有的是评委几人进行面议:有的虽进行评分, ... 中国画临摹的技巧方法 临摹是我们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方法,临摹注重于笔墨技法,是学习国画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学习山水画的人,只有通过临摹,掌握运用笔墨的基本技法,才能运用于写生之中.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临摹的一些技巧方法. 临摹通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