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荷忆游】沈裕慎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总第1371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圆明园之行,虽已时过多年,但我对壮美瑰奇的圆明园,却怀有深深的记忆之情。那是1993年深秋,我和《中国劳动报》老总田小宝、专刊部主编高协光等一起,怀着对历史的凭吊之情,驱车来到了断柱残石,千疮百孔,片瓦无存的圆明园遗址。

1

我们去圆明园那天,天很阴,云很沉很沉,间或还滴落着毛毛细雨。我的情绪也像这天气一样,很阴、很沉,心头也滴落着小雨,走在园内后人用水泥铺筑的路面上,我努力将脚步放慢放轻。然而,我的努力无用的,因为我做不到。凝重的脚步,总不由自主地把清冷的路面和旷寂的湖山扣动,发出声声单调而沉郁的声响。这响声,是今天对于往昔的追问?或是往昔对今天的回应? 这一切,我并不知晓。

我迎着萧瑟的秋风,缓缓穿过一丛又一丛按树、杉树和白杨树林。我想,这也许是当年建造园子时栽下的吧,如今已是葱郁苍茂,兀立参天。它们站在这里,若不是为了掩饰什么,那么就是在无声无息地向路人显示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惊叹号。树叶开始飘落了,护园老人开始清扫着,尔后用火焚之,像焚着一片片死去的岁月。青烟袅袅,火光噼噼啪啪这情景犹以19世纪末,在这里发生的那场大火燃烧中的一个场景,一个历史的缩影,我久久地沉思,沉思着。

圆明园是清朝鼎盛时期在北京郊外兴建的一座规模宏伟的皇家园林,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约350公顷,有风景建筑组群150余处。圆明园不仅仅是皇家园林,也是中华造园艺术的精品,形成了中国建筑史上一种独特的风格。清代期间,前后经历了六个皇帝,花了150年时间,圆明园达到登峰造极的造园境界,更何况园内珍藏无数中华文物典籍,确实名副其实的"万园之园",连身历其境的西洋传教士王致诚也惊为"人间天堂"。仅只 1.8万字的《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中,就有4处31字记载了圆明园的兴废。令我想不到的是,圆明园遗址乃高居《北京四十景旅游指南》之首。在示意图上,"圆明园遗址"这5个触目惊心的黑体字,沉沉地横贯在北京市海淀区的版图之上。此情此景,无疑会令人产生了强烈的兴亡之感。

"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如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雨果先生眼中的圆明园。如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那场大火也遥远了。但枪的耻辱和血的记忆,仍铭刻在这所园子里,陈列于我的面前。累累白骨似的残垣断壁于荒野,继续咀嚼着受欺凌的苦涩,供后人去品尝不同寻常的惨痛。历中。就是这样在默然中,永远地清醒着。大门在哪里?我问。

对于我的提问,友人告诉我说; "这儿曾是西园,它和东、南园一样,三座辉煌的大宫门早已倾妃,现在是只留下深埋荒芜的路口了。"

沿着串联起湖山残迹和废墟的小路,向北踏勘,左侧现出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小河,路也因之忽东忽西,有断桥柱石歪斜,依稀掩映,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友人感叹道∶"圆明园的架构,比颐和园要高明得多了!"

"高在何处?"

"颐和园单面向水,景物显露,放眼全收,而圆明园却是羊肠曲径绕楼台,星罗岛屿伴湖山,性格内向,耐人寻味。"

2

自河畔东折,步入西园腹地,曲径如 网,四通八达,回环成趣,覆盖湖山。可触目皆是荒草荆丛,楼宇荡然无存,乱世颓壁狼藉,确有"花草埋幽径,衣冠成古丘"之惨。十分意外地见着,路旁一道秃岗下,竞有一座完整雕像,顶着个承接露水的盘子,独立岸边,不知在等待什么,期盼什么?再向前去,又一溜荒岗,杂草较稀,登高一望,墙基巨石俯仰草窝,爬满藤萝。友人说∶"这便是旧城,南门叫舍卫,北门称惹润。城西南原有佛爷楼等台榭,如今也只剩下石柱废垣了。"

我们在空留其名的安荣宫断壁上,见到了残裂的石刻画像和模糊字迹。蓬蒿缝隙中,隐隐显露出石阶、池沿,竞与太和殿之制相仿,可供人去遥祭它昔日的瑰玮丽艳。南面曾有一楼,高宗题过"山高水长",今日当然物移景非。紧靠该处的是优雅景区清静地,可叹那天游人稀少,唯有风声呼号,狐鼠出没,清静得让我有点可怕。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不管过去有多么富丽堂皇、眼花缭乱,终归是被英法联军的铁蹄践踏,踏碎了中华民族的心。那一把火烧掉的是民族的尊严,留下的是民族的耻辱和国家的悲剧。

穿过东南一山峡,即来到曾名为万春园的南园,这里小丘环立,蒲叶萧索,湖水被浓绿深埋,仅能隐约见堤址纵横呈字形。据介绍,东丘曾有一片崇楼叫春云轩,连着金鱼池,慈禧常到这儿观鱼。顺X字堤至后湖,落虹桥后有假山怪石,零乱遍布,湖东的五福堂旧址,墙基历历,巨石方方,余盛尚在。后湖正南有一大片旷野,断柱残壁,东倒西歪,令我生恨。

从东园斜穿南园路上,在前湖附近又展现累累废墟,门框及大厅一角,尚耸天兀立,像就义的英雄中弹后不肯倒下,厅壁还留着几朵百合花浮雕,透露纯洁顽强的信息。友人寻思说∶

"这大概便是正大光明殿,南面那一片破败之地,曾叫久驻清源,是皇帝驻跸处。附近有玩山岛、珠宝山、九孔桥。圆光门.现在知道这些名称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说毕,他摇头长叹。我们缓步从南园并不存在了的大宫门出来,回身怅望,眼前似乎还有火势霍霍漫卷。我痴痴呆立,久久没有离开,因为给我们上了一堂国耻的文化之课!

这时,我将一只手轻轻靠在那凹凸不平的墙上,静静地感受着,一股凉气从指间传来。刹那间,我似乎穿越了时空——从那汉白玉地墙,被皇帝下命令垒起,到被英法联军残暴焚毁;从中国人民屈辱地叹息,到今日游人的践踏。冷冰冰的残墙断壁,告诉了我那么深、那么多......

3

为什么叫"圆明园"?"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康熙皇帝命名,取为""圆明园"。康熙之意,说"圆明"两字的含义,"圆"是指个人品德完美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所以,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无非是统治者标榜自己而已。

在圆明园全景展示馆里,我看到那个硕大沙盘讲述着150多年前的故事。只是那仅仅是一个讲述。圆明园里依旧吹着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中华民族曾经的古老故事;圆明园残留的石柱,孤独而痛苦的讲述着一个民族的耻辱记忆。雨果先生说,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的确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凭吊了圆明园,感受了那段耻辱的历史,我只想说,我们应该记住那20多位太监,当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时,园中的清廷士兵都逃之夭夭的时候,他们依然用腰刀和弓箭奋起抵抗,面对英法列强的长枪大炮,他们没有退缩;我们应该记住,当英法联军大火焚毁圆明园的时候,那300多宫女和太监依然守住正大光明的朝廷宫殿,与宫殿共存亡,一起化作余烟。

我徜徉在充满心痛的圆明园,那遗址弥漫着一瞬间般的空气。我眼前展现着一幅残缺不全的图画,伤透了感情,触动了想象,增加了感受。残缺的美哉,毕竞是天然神奇的遗址。

我走出圆明园时,雨依然下着,情绪依然是很阴很沉。看门的老人告诉我,眼下正在集资要修复这所园,他让我以后再来看看。我没见过圆明园的原貌,也想象不出它修复后的模样。但我总觉得,多一处园或少一处园并不重要,对于今天来说,更重要的是精神,是一种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否则,无论什么样的园,也经受不起一场焚烧浩劫。我深信,我们的人民,是有着这种精神的。

因为那场百年血火,且高高兀立于废墟之上的几根巨型石柱,正以它们不倒的形象,向过去和未来、向我、向整个世界,说明并证实了这种精神......

有人以为,废墟等于废物,提出要重建圆明园。殊不知,圆明园是北京最具有历史感的文化遗址之一,是一座再也烧不化的纪念碑,永远无声复述着"挨打"的历史和民族的遗恨。我觉得应让废墟带着不会风化不会变质的血迹,置身于祖国现代化的行列,鞭策着我们努力赶上,尽快摆脱贫穷,成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盛之国家。

1997年6月,我从报上看到,圆明园遗址现已成为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至此,这处被废弃了150多年的皇家园林,终于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

1998年3月29日于风荷苑

END
作者简介

沈裕慎,本名裕生,笔名袁亮、沈泂等,1942年11月出生于上海嘉定县安亭镇。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早年在海军部队服役,退伍后进入工厂,曾任厂及市公司党委秘书,副厂长、厂长等职,高级经济师。曾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报》《劳动报》《语文报》和《清明》《散文百家》《上海作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百多万字,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著有《风荷忆情》《风荷忆旅》等十多本散文集。其中,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心在山水间》散文集,被载入《2015年上海文化年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风荷忆味》随笔集,获2018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度散文集奖并入选《上海文化年鉴》。《风荷忆情》散文集在北京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中,获图书一等奖。作品被《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选》《当代游记散文大典》《中国散文大系》及《全国作家散文精品集》等几十部文集选入,系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上海散文》杂志社社长。

(0)

相关推荐

  • 守卫圆明园!“废墟派”、“复建派”都是不舍 遗址保护迫在眉睫

    守卫圆明园!“废墟派”、“复建派”都是不舍 遗址保护迫在眉睫

  • 圆明园之绮春园

    绮春园 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 ...

  • 贵州作家黄彩梅散文集《石头开花》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石头开花>一书收入了黄彩梅近几年来文学作品七十三篇,分为"杜鹃花开"."石头开花"."核桃之恋"."冬日暖阳& ...

  • 圆明园遗址观感

    圆明园遗址观感 窦 旭 民 当年华夏多磨难 三园焚毁实凄惨 断壁残垣示国耻 警钟长鸣世代传 故地遗址乃原版 无须费神再重建 中华儿女挥铁拳 谁敢犯我谁完蛋 2021年3月16日于渭滨苑

  • 油画《圆明园遗址》

    油画《圆明园遗址》

  • “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读沈裕慎老师《风荷忆游》有感​II曹永慧(江苏省)

    ☆读沈裕慎老师<风荷忆游>有感☆ ☆曹永慧(江苏省) 华夏山河放眼量,尘封往事映沧桑. 百年苦涩难言尽,喜看而今祖国强. 游神农架有思 悬崖无底胆生寒,发抖心慌斜对看. 峭壁人家门在哪,豺 ...

  • 【风荷忆游】沈裕慎 | 三星堆密码

    总第1387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在祖国的西南大地,有着许多令人神往的历史文化之谜,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古蜀文明.3000多年前,广袤的川西平原上 ...

  • 【风荷忆游】沈裕慎 | 自然人文麦积山

    总第1401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祖国的四大石窟文化中,有两个双子星座般地屹立在古丝绸之路上,这就是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远居阳关附近 ...

  • 【风荷忆游】沈裕慎 | 婺源好风光

    总第1320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一个城市是一本大书,一个地区犹如一部厚重的画册."喧哗之后,欲望过后,人的心境总是要走向平 ...

  • 【风荷忆游】沈裕慎 | 大山深处的圣境

    总第1423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天心善乐寺,是修建在武夷山一处幽静的山香里. 这里,峰峦叠嶂.山清水秀,以原始.古朴.野趣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 ...

  • 【散文】沈裕慎/柳丝烟笼十里堤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沈裕慎 一声惊雷,唤醒了酣睡一冬的甜梦:一场春雨, ...

  • 沈裕慎 | 秋阳下的香山

    总第1458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风荷忆游> 美丽的北京,迎来了最美的季节.秋天的北京,才称得是极具天时地利的皇城,艳阳高照,映衬着纯蓝色的天空.所有景致的气 ...

  • 【上海散文】沈裕慎 | 章丘大葱甲天下

    总第1289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由<上海散文>杂志选送 葱是山东乃至整个北方人的佐餐之食,尤以生食为甚.有这样的顺口溜:"说山东,道山东,你们山东出大葱.&quo ...

  • 沈裕慎 | 庐山云雾无尽美

    总第1486期 文 | 沈裕慎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庐山,多少人只是在诗文里.彩画上有过一面之缘,甚至是 只闻其名,便为之梦绕魂牵.秋风有情,我终于如愿以偿,和朋友们一起,畅游庐山.诗的庐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