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告诉我们,道不同不相为劝
一
一个人只要不聋不哑,总会经历过“劝”这个字。要么劝别人,要么被人劝。
劝人有时容易,有时很难;听人劝也一样。
所谓的难与易,不外乎与人与事相关。这世上人有可劝之人,有不可劝之人;世间事有可劝之事,有不可劝之事。
劝人的难易,与伶牙俐齿无关。一剑斩中七寸,一句说中命门,输对了密码才能顺利打开页面。
那么不可劝之人是什么样儿?请参考邢夫人。这种人哪怕是再可劝之事,你也不可能说动她。
邢夫人最初打算要鸳鸯的时候,凤姐何尝未曾劝过她?
“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哪里就舍得了?而且平时说起闲话来,老太太常说,老爷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太太听这话,很喜欢老爷呢?这会子回避还恐回避不及,倒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了!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明放着不中用,而且反招出没意思来。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妥,太太该劝才是。比不得年轻,作这些事无碍。”
——风辣子能这样苦口婆心多么难得啊。但是:
邢夫人冷笑道:“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们就使不得?我劝了也未必依。就是老太太心爱的丫头,这么胡子苍白了又作了官的一个大儿子,要了作房里人,也未必好驳回的。我叫了你来,不过商议,你先派上了一篇不是。也有叫你要去的理?自然是我说去。你倒说我不劝?你还不知道那性子的,劝不成,先和我恼了。”
她自己不就这样吗?劝不成,先和凤姐恼了。
说是去和凤姐商量,其实是要凤姐附和她的想法,配合她的行动,有些人一旦决定,很难改变。
经常觉得自己笨的往往是聪明人,笨蛋怎么可能看出自己的蠢?就像傻子永远不觉得自己是傻子。
当然到了此刻,就算邢夫人肯听凤姐的劝告,也已经迟了,因为她回头过不了贾赦那一关,她已经错过了拒绝这差事的最佳时机。
她须得从此事一开始,从贾赦动念头的时候,就立刻劝道:
“不中用,老太太离了鸳鸯,连饭也吃不下,哪里就舍得了?老爷再另外选别的丫头罢。”
如果邢夫人能有这样的见解和决断,她无论在贾府还是在贾赦面前,处境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一个聪明利落心思机敏的太太,这么多年熬也熬出了所有人的敬重。所以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是由众多的小细节积累出来的,什么层次的人就做什么层次的事,包括最细微的言行和举动。
错估了贾母对鸳鸯的看重;是第一个判断失误;错估了鸳鸯对姨娘的看轻;是第二个判断失误。如此低下的判断力,自然不可能判断出凤姐劝告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而论随机应变,察言观色,我只服凤姐儿。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邢夫人执拗不听劝告,她改口改得毫无违和感:
(凤姐)连忙陪笑说道:“太太这话说的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背地里的话那里信得?我竟是个呆子。
就像她果然这样想的,听起来比真话还要真些。劝过了,尽心了。言尽于此,底下的事情您自求多福。就如单田芳评书里常用的一句话:
“好良言劝不醒该死的鬼。”
所以我们生活中如果遇到一意孤行的人,请记得不必苦苦相劝。比如那些离不开渣男的女友,看不透传销的熟人。
当你需要给一个人讲很多道理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没有和他讲道理的必要了。
二
肯提醒你路上有石头绊脚的人,都是不想你摔跤的人。
比如第四十二回,宝钗劝黛玉不要看杂书: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宝钗黛玉的关系大转折,就是从这一场劝开始。
林如海贾敏夫妻健在的时候,黛玉还在幼年,论不到这些道理上。到了贾府,王夫人待她很客气。所谓客气,就是你是客人,不是家人。
王夫人尽着一个舅母的本分,舅母就是舅母,绝不会像妈妈教女儿一样说道理。
贾母老人家只花样疼爱孩子,从来不爱给孩子们唠叨大道理。就连宝玉作天作地,也没见她数落过半句。也许在老太太心里,宝玉黛玉样样都好,不需教导。
所以在我们看来只道是寻常的劝说,在黛玉就弥足珍贵:
“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纵使贾母百般宠爱,王夫人客气周到,但也许这种像母亲又像姐姐般啰嗦着的大道理,才更接近家人的味道。就像从小到大,唠叨我们最多的,说大道理最多的,总归是最爱我们的那两个人:爹娘。
而黛玉没有爹娘。
多数人的不胜其烦,或许恰是少数人的求之不得。
有句俗话,叫作:宁和聪明人打架,别和糊涂人说话。
什么是聪明,聪明就是比普通人更通透。聪是耳朵听着,明是眼睛看着。
聪明人的通透就像一泓清水,云彩和树的影子照过来,清清楚楚,一如世间的道理照在心里。
所以,聪明人最难劝,是因为他自己能看透。
如果他偶尔没看透,那么也是一点就透,所以聪明人又最好劝。
比如对于宝钗的劝告,黛玉是很感激的,觉得以往对宝姐姐的种种误解,其实是自误了。
但是,“针线女红才是你我的本等”,黛玉以后,莫非就此长向花荫课女红,再不是大半年才做一枚香袋?
“女孩子还是不读书识字的好”,那么黛玉以后就不写诗了?
当然不会。她接受的,是别人劝告的那份善意,而不是所劝内容。
词藻警人余香满口的书,若再到她手里,也不见得抛卷不读;但在她心里,也一样相信,宝姐姐说的都有道理。
这才是黛玉的灵慧处:我记得你的好,我为的是我的心。
三
红楼梦里被劝得最多的人,非宝玉莫属。
袭人“娇嗔箴宝玉”,王夫人“时常掰着嘴儿说一阵,劝一阵,哭一阵”。亲人姐妹,仆妇丫鬟……谁不说,谁不劝?如一张大网把宝玉网在里面。
但统统落空,就连贾政下死手的板子都没用。就连警幻这样的神仙都没用。
宝钗劝黛玉,收获了黛玉的感激与尊敬。但劝宝玉,宝玉拿起脚来就走了。这还是好的,湘云劝了两句,宝玉直接让她去别的姊妹屋里坐坐。
宝玉其实是个很好说话、很随和的人,诸事并不执拗。这般不听劝告,是因为:宝玉的性子虽是可劝之人,但众人所劝的,恰恰是不可劝之事。
有些东西是本性,不是劝一劝就能改变的。
云会飘,水会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作者让他衔玉而生,就是特意标记他的与众不同。按网络小说的思路,这就是一个天生道种。
不知这是外来灵魂的觉醒,还是本地灵魂的迷失?
紫鹃再劝多少遍姑娘少哭,林黛玉也要在世间流尽了眼泪再归去。平儿再劝多少二遍奶奶少劳神,王熙凤也注定要操碎那意悬悬半世心。
而贾珠若不死,他一定会读书上进,留意孔孟之间,委身经济之道,不用任何人劝一句。
你无法说服一只鸟像兔子那样吃草,也无法劝一朵菊合时宜的在春天开放。
道不同,不相为劝。
翻书的时候经常有些恍惚,不知道开篇那句“负师友规劝之德”,是作者替自己说的,还是替宝玉说的呢?
繁华总要落尽,尘归尘,土归土。有些道理不用人劝,机缘到了,自会明白。想当初多少执念,于回首处,也不过是当局者迷。
而当年曾经劝过我们的那些人,是不是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