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雕之猛
说“猛禽”可能太文雅了,不一定好理解,要说“老鹰”应该人们都能想像得出它的样子,总是那么威风凛凛。有些群众并不喜欢老鹰,因为经常听到老百姓说老鹰抓鸡、抓羊羔什么的。确实,不管是草原上大个子的“座山雕”,还是贵州常见的“铁鹞子”,都发生过抓鸡抓鸭的事情,有时甚至能将一二十斤的羊抓走。
其实这老鹰有很多种,即便是被称为“雕”的也有很多种,有些种类根本就不会去抓鸡,只是待在森林里,以森林里的小动物为食。在中国有一种雕,个子不大,一般六、七十厘米长,最多能算得上雕中的中等个儿。但它却因为有了一套专门抓蛇吃的本领,而让人们肃然起敬,当然也闹出许多的假“新闻”。头顶上戴着带白斑的“小圆帽”,腹部也有一些白色的圆斑,很好区分。它,就是蛇雕。
蛇雕之所以能抓蛇吃,得益于它特殊的身体结构。它的跗跖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像是一幅作战的铠甲,那蛇的小毒牙根本拿它没办法。它的身体上长着丰厚的羽毛,即使毒蛇咬到身上,蛇的毒牙也没办法伤到皮肤。它的脚趾粗而短,能够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体,使其难以逃脱。它宽大的翅膀强劲有力,能很好地帮助它保持姿势。有了这些“杀手锏”,才敢大大方方地捕蛇吃。
蛇雕捕蛇和吃蛇可不管那蛇是否有毒,只要被它发现,必定捸而食之。它先是站在高处,或者盘旋于空中窥视地面,发现蛇后便从高处悄悄地落下,用双爪抓住蛇体,利嘴钳住蛇头,张开翅膀支撑着地面,像是加了两幅拐杖,稳稳当当。由于它那巨大的咬合力,蛇头只要被它咬住,早已经碎了,但蛇的身体神经还没有死,会不断地翻滚扭动,蛇雕不会去理会它,只是紧紧抓住蛇的头部和身体不放,等待蛇失去激烈反抗能力时开始吞食。它可没有闲功夫慢慢撕吃,而是从蛇头开始一口口将一条蛇整体吞下。蛇雕将蛇吞入之后,还会向着太阳做一个昂首挺胸的动作,像是在做祷告。其实这是为了抵抗吞咽下去而又没有完全死亡的蛇体在腹中的扭动,不得不抬头挺胸,用胸部的肌肉去抑制蛇体的动作。
其实蛇雕不光吃蛇,也吃一些蛙、鼠、小鸟之类,有时饿极了也吃螃蟹、虫子等。但它吃蛇的本领最引人注目,之所以把它叫“蛇雕”。
蛇雕一般在森林中的大树上筑巢,巢材也就一些小树枝。很多情况下一窝只产一枚卵,但我们也发现过产两枚卵的,孵出了两个幼崽。蛇雕对它的幼崽不会娇生惯养,从小就要培养它的捕食能力。我曾在野外亲眼看到蛇雕喂它的幼雏,那幼雏羽毛尚未长齐,蛇雕妈妈从远处叼了一条将近一米的蛇来,直接将蛇丢进巢里。蛇还活着,当然想跑。幼嫩的雏鸟没有办法对付这蛇,但蛇雕妈妈只是在边上盯着,看着自己的孩子怎么对付蛇。当蛇想跑出巢的时候,它才过去帮忙把蛇弄回巢里,任由这蛇与幼雏缠绕翻滚。直到最后看到幼雕得手,用爪子紧紧的抓住了蛇的头部和身体,用她锋利的嘴去叨蛇时,蛇雕妈妈才放心的离去,重新寻找食物。
在繁殖季节,蛇雕有相对固定的家域,每天蛇雕妈妈会围着固定的家域飞行几圈,并不时发出悠长而尖厉的“哥哇,哥哇”的叫声。在非繁殖季节,蛇雕也汇集成小群,三四只、四五只一起在天空中盘旋,也会发出“哥哦”的叫声。
中国人是充满想像力的,他们看到蛇雕吃毒蛇,就想当然地认为蛇雕肯定比毒蛇还毒。古人称蛇雕为“鸩”,被误认为是一种毒鸟,“鸩鸟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是说将它的羽毛浸泡在酒中,就能制成毒酒,人喝了马上就会死。因此有了“饮鸩止渴”的成语。也不知道是谁做的实验证明的。《汉书·齐悼惠王传》中有:“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卮鸩酒置前,令齐王为寿。”的记载,不知道依据是什么。甚至连医学大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其毛有大毒,入五脏,烂杀人”。其实这些说法都是荒谬的,但能够传几千年而且被人们认可,可见“三人成虎”、“谣言被说多了就变成了真理”的惯性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