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的艺术气质

教育者的艺术气质

李广生

不能深刻理解洞察教育,教育人生的良辰美景便会视而不见,不管恢宏壮丽,还是婉约柔美,全是平凡琐碎、枯燥乏味的苦役。欲创造艺术人生,需要懂点教育。前面说过,教育是个大话题,至今没有人敢说把教育看透了、弄清了。那么,是不是没有人能够窥见教育之美的全貌呢?可以这样说。教育之美的无穷和教育内涵的无穷一样,求之不竭,得之不尽。对教育的理解越深刻,获得的教育之美越丰富。于是又带来一个问题:是不是只要懂教育便可获得教育之美?这句话值得商榷。因为现实中很多致力于教育研究的人,不可谓不懂教育,可是他们依然无法得见教育之美。我以为主要原因是:缺乏艺术家的气质。不仅懂教育,还要具备点艺术家的气质,才可以把教育人生创造为艺术人生。
何谓艺术家的气质?似乎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没有人能够概括才情如天光云影、情思似脱缰之马的艺术家的个性和风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艺术家和教育者作一对比。
凡艺术家必有强烈的同情和怜悯。丰子恺先生在《美和同情》一文中说道: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没有“深广的同情心”不能成为画家,也无法成为教育家,同情心是教育家和艺术家共有的气质特征。
强烈的同情和悲悯造就了伟大的艺术和伟大的艺术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艺术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或艺术作品,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没有生命作品因此具有精神和情感,跃然于纸上、展现于空间、流淌在在音符当中。强烈的同情心造就了伟大的教育艺术和美丽的教育人生。教育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教育实践,走进儿童的世界,走进孩子的心灵,与他们同悲共喜,心灵交汇、思想交锋,琐碎的教育实践就像没有生命的艺术作品那样,因此获得灵性和美感,平凡的教育人生就像伟大的艺术作品一样,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艺术家同情落花流水、山川草木,怜悯失去母爱的孩子、遭遇风雨的乞丐,对人类的一切苦难、世间的所有不平,寄寓深切同情和关怀。这种强烈的感情促使诗人挥动手中的笔,饱含热泪写下感人诗篇,促使音乐家调动节奏、旋律、和声等各种技巧,创作出震撼灵魂的乐章。教育者的同情集中表现在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关注。孩子受了委屈他们跟着难过,孩子遇到困难他们跟着着急,孩子失去勇气他们给予鼓励,他们不会轻视孩子的任何感受,哪怕是极其幼稚的想法,只要发自孩子内心,他们也会高度重视,像孩子那样因一块糖而欣喜,因一句话而忧伤。带着童心和对童心的深刻理解以及由理解而产生的尊重,谱写教育的诗篇,奏响教育的乐章,成就美好的教育,创造艺术的人生。
同情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艺术家对自然万物的同情不是把自己摆在高于自然万物的位置,像救世主似的俯视万物,投以可怜的目光,而是把自己融于万物之中,同呼吸、共命运、齐悲喜。教育者的同情同样没有任何区别和等级。好孩子和坏孩子、男孩子和女孩子、听话的孩子和不听话的孩子、漂亮的孩子和不漂亮的孩子、聪明的孩子和不聪明的孩子,在教育者眼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寄予同样的关怀和同情。一片枯叶,在常人看来没有任何价值,在诗人眼中却美丽无比,因此而创作出催人泪下的诗句。一个顽劣淘气的孩子,在常人看来不可救药,教育者却无比珍惜,投入情感和努力,着力描绘和修饰,因此而创造一段美丽的教育诗篇。有人说“差生也是宝”,这便是教育者的艺术家气质,自然万物一视同仁,岂止“差生”,所有的孩子都是“宝”,都是创造教育艺术的宝贵素材!
同情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之上。诗人把自己当成一朵花,所以花会流泪;画家把自己当成朝阳,所以彩霞如激情绽放;演员要求“入戏”把自己当成剧中人物,所以会悲痛欲绝或欣喜若狂。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常常忘掉自我,融入创作对象,如醉如痴。伟大的艺术、精美的艺术都是这样产生。教育者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世界、思考问题,把自己的人生融入不断成长的孩子的生命和精神,才能创造出伟大的教育艺术,从而获得美妙的艺术人生。有些教师经常抱怨孩子,说他们想法古怪、说他们屡教不改、说他们不可理喻,甚至说他们不可救药。还有的教师,语重心长的教导、反反复复的叮嘱、苦口婆心的谈话,就是无法打动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两块同样的草坪,一块草坪上写着:禁止践踏,另一块写着:我的身体很柔软,不要踩我。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第一句话以人的口吻说出,第二句话小草的口吻说出,立场一转变,效果就不同,第二句要比第一句更有力量。当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孩子的眼睛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或许就不会再抱怨孩子的不可理喻。带着对童心的认可与尊重,甚至就以一颗童心和孩子交流,我们会轻而易举的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同情,让陶行知先生脱掉西服革履,放弃优越的生活,投身到乡村教育,赤足走在田埂上;对贫穷和苦难的怜悯让晏阳初先生奔走四方,大声疾呼。他们的辉煌事业,他们的灿烂人生,正是强烈的同情和悲悯所创造的呀!
凡艺术家必有敏锐地察觉和敏感的心。我们常常惊叹艺术家的敏感和敏锐,他们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看到光影的流动、捕捉到流星划过的瞬间。四季的变幻,时光的流逝,婴儿的啼哭,小鸟的鸣叫,世态炎凉、悲欢离合,都能让他们的心潮起伏。没有艺术家的敏锐,便不会把飞翔和奔跑定格于一瞬,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没有艺术家的敏感,便不会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奇思妙想;没有艺术家的敏感和敏锐,便不会有艺术的传神和震撼。
教育者同样具有艺术家的敏感和敏锐。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句话,就像击中艺术家艺术灵感的一片落花,在教师的心海溅起一朵朵浪花。没有敏锐地观察,教育工作便是杂乱无章的,没有敏感的心,教育生涯便是枯燥乏味的,没有敏感和敏锐,教育和教育人生了无生趣、索然无味。
多年前的一个下午,阳光明媚,气候宜人,我和一群同事在办公室聊天。一个女生抱着一沓作业本走进办公室,她把作业本放在我的桌子上,看了我一眼。我问她:“有事吗?”她摇摇头没吭声走出去。和我坐对面的王老师提醒我:“出去看看吧,哪个孩子可能找你有事。”不太相信,坐着没动。其他同事劝我:“出去看看,老王的眼睛很厉害。”我半信半疑走出办公室,看见孩子在不远处徘徊。老王是一个极普通的高中教师,他的名字几乎没有出现的任何媒体上,然而谁又能说,他的眼光不能与见微知著的艺术家媲美?
李镇西老师在教室里批改作业,红笔没油了,于是他向下面的同学问到:“谁有红笔,借我用一用?”学生争先恐后的把笔递上来。这样的事情在校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甚至有些麻木了,而李老师却从中看到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李老师是当今基础教育领域“活跃分子”,办网站、写文章,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他的民主教育思想和《爱心与教育》等著作,影响一大批教师。谁又能说,李镇西老师的成就和他特有的教育者的敏感没有关系?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当我们用敏锐的目光观察、敏锐的耳朵倾听,当我们用敏感的心灵体会、思索,天地豁然开朗,美景应接不暇,呈现给我们的是无穷无尽的美妙。敏锐成就艺术的神奇,敏感创造教育的美好。
凡艺术家必要挣脱世俗之羁绊。超凡脱俗是艺术家重要的气质特征。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艺术家的伟大在于能够超越现实,不被迷惑、不被困囿。不能挣脱桎梏、无法超越自我,便没有伟大的艺术。倘若陶渊明没有“挂印辞官”、归隐田园,就不会有《饮酒》等美妙的诗篇;倘若李白没有“赐金省亲”,一直侍王伴驾,大唐璀璨的文化星空恐怕就会少一颗明亮的巨星。教育生涯的苦闷大多来自不容乐观的现实,待遇、名誉、地位、前途,等等。所有这些,我们都无法回避,就像在伟大的艺术家都要穿衣吃饭一样。无法回避并不意味着无法超越。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得失、营营于权势,不可能钟情教育。有人说“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这句话或许正确,但这种说法我不认可,我认为准确的表述是: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的淡泊、选择了超越。超凡脱俗是教育者创造艺术人生必须要有的气质。

同情之心、敏感之心、超越世俗之心,是艺术家的气质,也是教育者的气质,是发现教育之美、创造艺术人生必须的气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