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似是而非的职责问题,小心,别被细节套住!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十三 · 汉纪五》

【原文】帝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沾背。上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

【译文】文帝越来越明习国家政事。朝会时,文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内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汗流浃背。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专门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员。”文帝问:“由谁主管?”陈平回答:“陛下如果要了解诉讼刑案,应该责问廷尉;如果要了解钱谷收支,应该责问治粟内史。”文帝说:“假若各事都有主管官吏,那么您是负责什么事情的呢?”陈平谢罪说:“陛下由于不知道我的平庸低能,任命我为宰相。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理通阴阳,顺应四季变化;对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归附,使卿大夫各自得到能发挥其专长的职务。”文帝这才赞好。右丞相周勃极为惭愧,退朝之后责备陈平说:“就是您平素不教我如何回答!”陈平笑着说:“您身为宰相,却不知宰相的职责是什么吗?况且,如果陛下问长安城中有多少盗贼,您能勉强回答吗?”

分析对于汉文帝这个空降领导,在当了一阵子后,其对国家政事越来越明习。所以,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其他的事情。当皇帝的,无非就是驾驭马车,但要保证不翻车,不仅要驾驭好马车的方向,而且要保证四个轮子不出现问题。对于四个轮子的问题,就是当皇帝的要统御好关键的几个大臣。案例中,作为右丞相的周勃和作为左丞相的陈平,当然是作为大汉帝国这辆马车上的关键轮子,因而,汉文帝不得不重视。所以,汉文帝便对这两个关键“轮子”进行考察:以一个似是而非的琐碎的职责问题入手,一番考察下来,便知哪个轮子合格,哪个轮子不合格,其手法不可谓不高明!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文帝的用意

1、测试

文帝之所以这么说,其中一用意就是对他们俩进行测试,毕竟他们之前不属于自己的旧部下,关于才能方面不怎么了解。所以,文帝在对国家的政事越来越了解后,必须对其进行测试。丞相虽说是统领百官,但不可能事事巨细,一旦被琐事所牵累,那么大的方面必然会分散精力。所以,文帝对其的测试主要是看他们对各自职位上的一个定位,但不是直接问他们丞相的职责是什么,而是间接地发问,通过细节来测试,看他们会不会被自己绕进去,而忘了丞相的基本职责——统筹协调。经文帝这么一问,对他们俩各自的情况文帝算比较了解了。

2、敲打

最厉害的责骂不是直接诉诸言语,而是不责骂!有时候,无为而无不为,不说比直接说的效果来得好。在案例中,周勃对文帝问的每个问题都不了解,但文帝却什么也不说,而是直接去问陈平去了,此举让周勃汗流浃背,冷汗直冒。文帝的间接敲打手法的目的是激发周勃的紧张和惭愧,这样比直接说周勃不尽职尽责的效果来得好;相反,如果直接说周勃不尽职尽责,那么周勃还有很大的可能性会为自己辩驳,一旦这样,其敲打效果将大打折扣。

3、制衡

文帝将丞相的职位人为地一分为二,其不得不考虑制衡。文帝为何仅仅发问陈平和周勃?为何在对周勃发问完之后转而发问陈平?其用意当然是考虑到了制衡。周勃对事情的一问三不知,而陈平却能对答如流,况且当时是在朝会上,当着众百官的面,陈平的完美回答无疑给周勃狠狠地一个大耳光,让周勃很难下台。此举,不会让周勃怪罪文帝,而是会对陈平不满。一旦制造了右丞相周勃和左丞相陈平之间的矛盾,那么将有利于文帝自身的驾驭。毕竟作为一把手的文帝,要极力避免臣僚铁板一块,形成对自己的架空!

第二,文帝的手法——咨之以细

自古察人的手法方式多样,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诸葛亮的察人七术、姜太公的识人术等等。文帝在此案中,采用的是用细节来察人,效果明显,此手法屡试不爽!“全国一年内判决的案件有多少”、“一年内全国有多少钱谷收入”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一个丞相该管的吗!如果丞相对于此类琐碎的细节问题事事过问,那么非但自己会累死,而且也不是作为丞相的职责。丞相的职责是统御协调,辅助皇帝把国家这个大机器有序地运转起来。对于文帝如此琐碎的发问,周勃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职责,被绕进去了;而陈平当然是主动跳出来,刻意强调丞相的职责——处理好对上、对下、对外、对内的关系,对自身职位的定位有深刻的认识,这点,文帝很满意。

第三,陈平的策略

1、自我贬损

自我贬损,是为了避免与皇权相抵触。相权与皇权,自古都是一对矛盾,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很难真正做到平衡。基于这点,作为皇帝,当然对丞相这个职位的顾虑、防范是必然的。所以,作为丞相的陈平,考虑到自身权力之大,有可能会威胁到皇权,其首先必然得打消文帝对自己的担心,所以陈平在谢罪中,首句立马说到“陛下因为不知道我既平庸又低能,让我担任宰相”,此句中,传递了两个点:其一,言明自身既平庸又低能,刻意进行自我贬损,其目的无非是强调自身不具备威胁性;其二,既然既平庸又低能,反而担任了宰相,内心实在诚惶诚恐,知道这一切来得不容易,知道这些都是皇帝赐予的,哪还敢有其他小心思,必定尽职尽责。所以说,一旦陈平给文帝打造了这么一个忠臣的形象,那么无疑会让文帝内心很满意!

2、强调职责

在表忠心消除威胁后,就要具体说明情况了。因为之前是文帝在向你发问,如果单单给了一个大纲,而没有细说,那么文帝也会觉得你这个人浮夸,在逃避问题。所以,陈平下一步便是强调作为丞相该负责的事情是什么,一一道来,有理有据,以细节来回应细节,这让文帝觉得陈平对自我职位的定位很清楚,并不是假大空,是个真实干家。所以,在陈平说完之后,文帝才称赞。

综上所述,经过教主的分析,汉文帝的细节套法设计得相当不错,这对于“身不合位”并且没什么谋略头脑的人来说,很难不被套住!所以说,别看细节微不足道,但往往是越细微的东西,越不足以引起常人足够的重视。对于权谋家,在细节这方面,不能不谨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