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要明白这些,现在至少多赚一倍 本文语音版:网页链接 本文是我对《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这本书,阅读...
本文语音版:网页链接
本文是我对《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这本书,阅读感受的第二篇,在上一篇(微信公众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输入阅读),我提到:
“前几年,我看过邱国鹭先生的书《投资中最简单的事》,着实令我印象深刻,他是国内极少数让我觉得,可以做到化繁为简的投资人之一。
如果说,上一本书是邱国鹭的“独门秘籍”的话,这本书,则是六大高手的“华山论剑”。
邱国鹭先生2015年从南方基金辞职,创立私募基金平台高毅资产,先后招募进另外5位高手,这5位背景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过往业绩优秀。
很明显,靠一本书,是很难将六大高手的方方面面讲到的,毕竟他们的体系,各有特点,而且不乏略显冲突之处。
所以,如果读者投资阅历不多、独立思考不够,这本书会有让读者“不知所云”的风险,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这是本好书的事实,事实上,如果你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投资体系,以及自己对于投资的思考,与高手思想过招,绝对是可以让你“功力大增”的幸运。
另外,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有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对于冯柳这位“民间股神”的了解。
这次,借这本书中他的几篇系统文章,我开始逐步理解冯柳的看法,并讲讲我的理解,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识别、学习和反思自我的过程。”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是值得阅读的,能有多大收获,和自己的投资体系成熟度有关,读者们可以自行选择,不必强求。
以下是我的阅读感受分享,加粗字体部分为原文摘录。
零售的库存是整个行业利润的先导指标。
这简单的一句话,如果投资者都能在2013-2014年之间理解了,在白酒企业上就能赚很多钱。
不怕读者们笑话,早年我对“渠道”这个词,是没什么概念的,我一直以为企业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
后来,我才逐渐明白,“渠道”这个视角,是一个投资消费品的门槛,很多人其实连这一点都没有弄明白,我们以2013年的白酒行业为例说明。
2013年,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茅台要不行了,以前2000一瓶,现在1000一瓶,今年茅台的业绩,至少要腰斩。”
可事实是,不要说业绩腰斩,业绩连下滑都没有过,从2013年至今,茅台没有哪一年业绩不增长的。
讽刺的是,茅台的股价,那几年可不只是腰斩,估计是脚踝斩了。
出现上面这个情况,就是不理解渠道的情况。
茅台大部分的酒,不是直接卖给终端消费者的,而是到了经销商那里,出厂价当年是819一瓶。
所以,当茅台酒价格从2000多降到1000块时,厂家没有任何的损失,损失的是经销商。
当然,经销商赚钱少了,厂家日子也不好过,因为经销商肯定不太愿意进货了,这也是那几年茅台报表增长放缓的原因。
经销商不愿意进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中有大量的茅台酒库存,这都是前几年终端价格上涨带来的“后遗症”。
所以这个时候,弄清楚渠道的库存如何,就是判断业绩何时回暖的重要途径,那几年有很多茅台的知名投资人去调研库存,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读者们研究的是消费品公司,千万不要忘记渠道的存在。
公司的渠道采用什么样的模式,特点是什么,顺利的时候和不顺利的时候,分别会有什么效果,这些都要提前思考好。
这样,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不会惊慌失措,也更有可能找到好的投资机会。
我个人的体会是,对行业的认识,可能要花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边研究一边慢慢培养感觉,某个时候会豁然开朗。看行业的基础资料,参加行业的研讨,听别人是怎么讲的,培养感觉,至于什么时候豁然开朗,急不得。
我持有的公司,大多是持有了很多年,每次公司半年报和年报出来的时候,我都会把之前所有分析这家公司的文章,拿出来重新看一遍,然后再去做新的财报分析。
也有一些公司,在下定决心买入之前,也断断续续地跟踪了很多年,招行、格力、万科,都是看了至少2-3年之后才买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两个感受比较强烈。
第一个,投资是一个急不得的事情,如果你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或者一点下跌都会让你茫然失措,那最好不要开始。
第二个,投资急不得,并不等于坐着干等。
如果一家公司,过去能够取得优秀的经营结果,他就值得我们去投入时间,好好研究这家公司的来龙去脉,很有可能,这会打破你对他的偏见。
这也是这一年多以来,我认为自己做得比以前好的地方,因为我在积极地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从财务指标筛选出的结果中,一家一家地分析他们。
结果就是,我感觉自己这一年多以来,眼界有了很大的开阔,投资水平虽然不一定有很高的提高,但是一定也是有提升的。
最关键的是,这种越来越有想法的感觉,我很喜欢。
如果真的看到好的行业、好的公司,就记录下来,隔段时间拿出来看一下。这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让你过去投入的时间在未来有价值。
接着上一点说,做投资,是一个很好的乘法效应,不同于琐碎的工作,你在投资中投入的大部分精力,都会积累成你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提升,越往后会越有威力,而且可以让你更加触类旁通。
从这个角度说,投资研究和投资一样,都是有复利效果的。
做二级市场千万不要担心机会一旦错过就再也赶不上而终身遗憾,根本没这回事。回过头分析,基本上所有的公司都会给你机会,只要这个行业、这家公司是有前景的,仍在发展的。
前两天有个读者给我留言,大概意思是说,自己看好一家公司,现在开始做研究,但研究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公司股价涨起来、没机会买了怎么办。
这种心态是很正常的,我们付出努力去研究一家公司,最期待的结果,就是认为公司可以买,而股价又刚好是合适的,这时候就有一种“终于找到你”的幸福感。
但是,有些时候,我们研究的公司并不值得买入,更多时候,我们觉得可以买入的公司,价格并不合适,这时候就会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挫折感。
关于这个情景,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首先,做投资研究,能找到可以投资的公司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研究,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这样,才能更准、更快地找到好公司,更不用说,研究路上经常有的“获得感”。
其次,如摘录所说,“不买可能就再也买不到了”、“XX价格永远都等不到了”,这种想法很正常,但下次这些想法再出现,告诉自己:这只是心理情绪在作怪。
我们的大脑是损失厌恶的,尤其讨厌“本该是我的,却丢掉了”的失去感,所以我们会特别害怕自己错过某家公司,以至于不会去认真思考:这个价格,真的是好机会吗?
这里也可以跟读者分享,在我过去买入的公司中,至少有一半,是等待了1年以上,才有了合适的买入价格的。
另外,我看中了想买,但是没有等到合适价格的,可能不会超过5家公司。
这是一个经验,对我们来说,如果一家优秀的公司没有发生太多不合乎商业逻辑的做法,且估值不太离谱,我们至少还是需要观察,跟踪这个行业和公司的发展,在这些方面可能还是一个挺无知的状态。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我的一个投资案例,文中提到我卖出福耀玻璃的理由。
在这个过程中,我做了比较忐忑的思考。
按照我的体系,当一家公司竞争优势没有出问题,同时还有比较明确的市场空间的时候,我的做法应该是耐心等待,等待公司管理层去解决。
思考了一段时间以后,我认为福耀的竞争优势中的一条:附近建厂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出了问题。
这个思考是有逻辑支撑的,但是我不能确保,这个思考是一定正确的,这是个难题。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福耀的ROE,已经连续6年没有达到我的标准,关键比率也是一样。
通常情况来说,一家公司如果竞争优势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暂时遇到困难,2-3年足以解决。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我认为从侧面也反映出,这是一个结构性的改变,而非暂时的困境。
在更多的情境下,如果买入的一家公司出现了经营不佳,而竞争优势也没有迹象被腐蚀,最好的做法,还是耐心等待。
由于进出过于容易,股票投资者普遍容易产生交易冲动。反正1手起买,钱多钱少都能玩,这次亏了下次再来,下单之前深思熟虑的少之又少。财富来之不易,投资有风险,本应是认真、审慎、思虑周全的行为,最后却变成了抛硬币赌大小的游戏,成为动物精神战胜人类理性的典型案例。最致命的地方在于,这种交易冲动具有惯性和成瘾性。
做投资这些年,刚开始那几年,我喜欢跟别人谈论股票,谈论我对某家公司的分析和看法。
这几年开始,我已经基本不和现实生活中的人谈论这些了。
因为,我发现,不管我说多少,也不管对方觉得我说得多有道理,他们自己买卖股票的时候,依然是冲动无比。
有一段时间,我是很沮丧的,因为我觉得在财务自由这条路上,我帮不了几个人,但后来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
假设全世界一共有1000个人,其中200个买股票,10%也就是20个人比较理性,原来我的做法,等于在这1000个人中找了几个人,跟他讲怎么做投资。
就算他非常认可我的理念,他是那20个人的概率,也非常小,所以,十有八九他还是会冲动地买卖。
后来我发现,通过公众号、喜马拉雅这样的线上分享方式,我的覆盖面极大地扩大了,可以实现的价值就多了。
比如,原来不买股票的800个人,其中一定有适合做投资的,只是由于不了解股票、不知道怎么做、害怕亏损等原因,没有迈出关键的一步。
这些人,也许我的文章和分享能让他们迈出关键的一步。
再比如,原来这20个理性的人,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投资体系,以至于理性无处可用。
所以,我的分享就从1对1,变成了1对N,这个N只要足够大,就一定能够起到作用。
这样,我的所作所为就有了意义,所以请读者们在方便的前提下,把公众号转给更多人,我们可以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得更有影响力、更有意义。
用乔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来形容这个投资系统再恰当不过。
首先,这确实是一种很“蠢”的投资方法,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产业学习和公司研究,尤其在信息过载的今天,说它是苦活、累活并不为过;
其次,这种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研究,如果没有对事物真相求知欲的“饥饿”,没有对投资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不可能长期坚持下来的。
也正因如此,在这个细分领域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惊悚的场面:已经比你优秀太多的人,却每天都比你更努力。
好处也是明显的。投资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做法类似于持续进行高研发投入的技术型企业,这种持续的研发投入会慢慢转化为产出成果并成为护城河。此外由于干的是苦活、累活,愿意走这条路的人少,因此市场更容易对这类做法给予补偿。
我想以这长长的一段摘录,作为这本《投资中不简单的事》阅读感受分享的最后一段。
之所以选这一段,是因为它很好地阐述了:
我们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好处。
我同意摘录的说法,这是一条“又蠢又饿”的路,拿我自己来说,在大多数时间,我需要从年报里一条一条去找数据,哪怕是有了一些搜数据的便捷途径以后。
因为,我喜欢那种逐渐找到数据、逐渐形成观点的感觉,虽然这种方法,在有些人看来很蠢。
另外,这种投入,是需要以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好奇为基础的,否则,一个人不可能持续、主动地投入,这有悖于人性好吃懒做的特点。
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像锻炼过程中感受到肌肉的增强,我也能感受到投资分析过程中,我的能力在逐步地增强,这种成长的感觉,不全情投入,你就不知道有多美妙。
这是一条看起来又蠢又饿的路,但实际上,他是一条会让我绽放的路。
与读者们共勉,这条路上,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让生活和精神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