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呸!一群集体无意识的笨蛋!”》 2024-06-19 17:20:55 关于《“呸!一群集体无意识的笨蛋!”》 文/廖又蓉 这首诗其实是对古今中国传统文人普遍心态的大写意描画。对古典诗词有一点涉猎的人都不难看出,在这首诗的倒数第二节中直接融进了元人王冕和宋人朱熹的两首诗: 王冕《墨 梅 》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朱熹《墨 梅 》 梦里清江醉墨香, 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 且作人间时世妆。 诗文中引用了王冕的句子“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在诗句中,王冕的本意是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表现了诗人不愿巴结权贵,绝意功名利禄,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以归隐为乐,孤芳自赏的品格。而朱熹“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这两句,是诗人由墨梅图的黑白二色杂糅,想到社会上的黑白颠倒,是非不分,是话中有话的无奈和绵里藏针的讽刺! 无可否认,这是中国文人的普遍心态。本诗把这些有中国文人心理代表性的诗句和阿Q跟唐吉珂德这两位精神胜利法的高手放在一块,一下子就具有了强烈的反差,很自然就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和讽喻性。不过,这与其说是一种反讽,不如说是一种自我解嘲,一种心酸里的微笑。 第二小节中罗列出的那些人都是历史上以爱梅花闻名的、都跟梅花有着不解渊源的梅花痴狂者。 诗文中提到的林和靖是一个以梅妻鹤子而闻名的而被古今文人普遍推崇的典型。另外,南宋大诗人陆游平生喜欢梅花,写了不少梅花诗词。而彭玉麟,以画梅花和写梅花诗词来寄托自己无奈的情感,估计是画梅花和写梅花诗词最痴狂、数量最多的一个。而让文人们所关注的陆游和罗密欧的爱情悲剧,也是“得不到,总是最好的”的文人们的典型心理。至于安徒生,则是个惯写悲剧的唯美主义作家。这些中外文人,无一不是崇尚唯美的盲目理想主义者。盲目得来有时想来真可以到达阿Q和唐吉珂德的地步,傻得来连哑巴了的鹦鹉都忍不住要要开口说话啦,可想而知“笨”到了什么程度。当然,这只鹦鹉跟“笨蛋”们肯定不是一类人。 其实,中国文人又何尝不是象征意义上的“唐吉珂德”呢?一些搞文学、艺术特别是在严肃艺术越来越边缘、小众化的状态下,还在傻傻执着的文人,没有这种体验的芸芸众生,是不能理解的。这就是本诗歌作者想揭示的中国文人的普遍内心世界——苦中作乐,精神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外来的一个心理学术语,这就是“呸!一群集体无意识的笨蛋!”这句话非要安排一个鹦鹉来说的原因。简单来说,“集体无意识”,就是集体潜意识,一种根深蒂固心理定势。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人,“也许是我也许是你,也许是林和靖。要么彭玉麟笔下的那个女子,或是陆放翁骑着毛驴。”其实就是在这种心理定势的驱使下,“来了又来,走了又来。” 这种超时空的今人与古人的对话,两个时代或者很多时代的叠印,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从感觉出发沟通了古今,使诗歌的心理空间随时空的扩展得以扩展,诗歌特质由此突现。 附诗歌文本:《“呸!一群集体无意识的笨蛋!”》 ——踏雪寻梅*好一副唯美的中国画 文/ 廖又蓉 雪花挥舞白色剑影的锋利, 削光了沿途的温暖。 月明中的一枝清冷, 颤栗着寻找梅花的人。 月亮,被拴在树上, 飘摇不定地挂在枝头。 呵,好一副中国传统的文人写意! 踏着高古清冷的歌声, 迈着淡泊孤寂的舞步。 那些溶化在荒寒雪飘中的花的精灵, 也许是我也许是你, 也许是林和靖。 要么彭玉麟笔下的那个女子, 或是 陆放翁骑着毛驴。 来了又走, 走了又来。 看啊!这,才叫做唯美! 丹麦的安徒生也跑来啦! 嘴里嚷着:“得不到,才是最好的!” 满山的忧郁刹那便刺透了遍野的萧条。 灵感,破茧而出, 悲剧的种子, 由此生根发芽。 语言,从远古的月芽尖上滑落。 诗句,冻结在透明的玉雪枝头。 经典,冷寂清寒。 颂歌,声声不息, 连月亮都被吹得飘然苍穹。 精神,从远古出窍, 一圈又一圈地弥漫,扩散茫茫宇宙。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孤芳自赏的诵读声里, 一代又一代的陆游, 分离出一个又一个的阿Q。 “如今黑白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摇头晃脑的糊涂之中, 一代又一代的罗密欧, 繁殖了一群又一群的唐吉珂德。 “呸!一群集体无意识的笨蛋!” 一只哑巴的鹦鹉突然冒了一句。 2008.3.9 【注】:这是我对中国文人画的美学观点进行的思考和剖析。有人要把他当成其它意思来理解我也管不着。在此我努力想把一副画与一种审美意识虚实相间地融为一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秩序,重新展现出另一个世界——中国文人的内心世界。 说实话,老是感觉,中国文人是挺那什么“阿Q”的,笔下老是些荒寒萧疏的景色,还美其名曰“意境”。不过比起“日本文人画”里面透露出的那种死一样的孤寂,铅一样的沉重来说,好像心理还“阿Q”一点哈,至少,中国文人还有苦中作乐的本事,↖(^ω^)↗ 作者【廖又蓉】简介: 廖又蓉,职业画家、诗人、作家,1971年生于中国四川屏山县福延,1993年夏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其写意梅花健康艳丽,俗雅归真,极具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 赞 (0) 相关推荐 【中国兰花】从孔子等人的《幽兰曲》看古兰是不是兰花(一、二) 从孔子等人的<幽兰曲>看古兰是不是兰花(一) 中国管弦类器乐的出现较早,<诗经>.<尚书>等文献早有"七弦琴"这类乐器的记载.其中的古琴是我国古 ... 背馍 饥饿和寒冷对于我高中生活的侵扰,远远甚于我的童年时代. 我的三年高中生活是在离家三十多里地的户县二中度过的.八十年代,这是一所著名的省级重点学校,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场所.我的狭窄的眼界和肤浅的认知,在这 ... 关于《背馍》 我完全没有想到,<背馍>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会惹起那样的轩然大波. 我也完全没有想到,我的这段回忆,勾起了那段岁月里走过的那么多人的回忆.就像在花生地或者土豆地里,只提起一棵秧苗,居然拉出 ... 【吃在大荔·散文·闫忠录】背馍背出了个名堂来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20 背馍背出了个名堂来 原创/闫忠录 背馍的往事,已时过境迁,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有点心酸,但那也完全是为了去中学上学读书.那时的学生 ... 【大荔文学·散文·田健民】背馍上学的岁月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40 背馍上学的岁月 文/田健民 每当说起今天的孩子们上学,条件越来越好,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有的还选择了更好的学校就读.小学阶 ... 张玉环‖背馍上学的日子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到目前记忆刻骨铭心的饿有两次,一次是一九六零年在幼儿园食堂吃饭,一次是一九六六年在孟塬铁中学校食堂吃饭. 背馍上学是我家在渭南住,渭南铁中一九六六年新成立,房子没准备 ... 【文学】齐蕊妮:再读《背馍记》 [前言]<背馍记>是礼泉县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的一部散文集,2020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乡村的真实生活,因此让很多跳出龙门但时刻关注着农村的中 ... 青年歌唱家杨萍音乐作品《背馍》上线,点击试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离家远的学校去上学,背着馍当干粮.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农村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十几里路,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在家吃饭,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的馍去上学了.背 ... 李立新//我和《背馍记》的情感故事 我和<背馍记>的情感故事 · 李立新 <背馍记>是作家马腾驰新出的一本广受好评的散文集.其中很多的文章扯疼了我的心. 读<背馍记>里的文章,想起了前几年发生在我身上 ... 大荔记忆|那些背馍上学的日子 如梭岁月,匆匆又匆匆,不知不觉已年届半百.站在岁月的十字档口,总有些记忆永远沉淀在成长的心路历程里,伴我前行.衣食无忧的日子留不下太多的岁月印痕,背馍上学的六年却像是一枚苦难的印章,永远的镌刻在五十年 ... 【陈海峰原创】背馍那年 ▲ (题图由作者本人提供) 花季 文|陈海峰 时光飞逝,学生时期的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懵懂的年代,二二的青春,时时想起,酸涩中掠过丝丝甜意,味美而又醇香. 最难忘却上学背馍的那段时光. 时光荏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