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80岁高龄作家写下引以为荣、真正存在过、最有骨气的中国
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这本书写的是一部家族史,但反映的是一部20世纪中国人的苦难史,更是一部民族救亡图存的抗战史。
书中讲述了:郭松龄在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壮怀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川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
书中的画面感极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血雨腥风、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燃情岁月。作品通过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写出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宁的名字。它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左侧的一泓小小的海湾。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这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流落到哑口海的故事。
《巨流河》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书中两条线交织在一起,通过一个家族来反映一个民族波澜壮阔抗战史。
齐世英早年留学日本与德国。回国后投身革命,追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战败巨流河后流亡,后来受到蒋的重用,在国民政府内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抗战爆发后领导东北地下工作,以及退居台湾后的遭遇。
他的一生为人宽厚仁慈,从不贪图功名利禄,因反对增加电费以筹措军饷的政策触怒蒋,被开除党籍,筹组新党差点入狱……一生满腔的热血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于台湾。齐先生当时的心情真是:“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渡不过的巨流河永远是齐先生心中的惆怅与症结。也是中国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不能回归的苦楚与事实。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最多的是: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多方位的认识,对台湾的一些历史事实也有了多角度的认知,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苦难有了更深重的体味。
《巨流河》是一部民族的血泪史。一群失家的孩子和老师,从北平的报国寺招生起,组成了一个血泪相连的大家庭,从北平到南京,从南京到汉口,到湘乡,到桂林,到怀远。
有车搭车,无车走路,在逃难的路上,战火延烧的逃命中,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各科教科书,不论户外户内,只要有地就是老师上课的地方。那些教书的老师们以任何时代标准来看,都是注重性灵启发的有识之士,他们传授的不仅是课程还有献身和爱,自尊和自信。
让我最感动的是: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决心和执着所感动,对他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坚定信念所折服,对“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所震撼!
这本书让我感慨最大的是:理想和激进,天真和狂热的距离每每只有一线之隔,历史的后见之明难以作判断。许多进步同学五十年代即成为被整肃的对象,他们为革命理想所做的奉献和他们日后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成反比。
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知识分子和国家机器之间艰难的抗争了。作者坚持以增进阅读兴趣和语文知识为方针,不以政治挂帅编辑教科书。坚信文学应有自已的出路,邦媛先生花了四十年把台湾文学推向国际文坛,更相信文学有战胜历史混沌和国家霸权的潜力。
这让我想起当年傅斯年在向北大《新潮》同仁发表告别演说时说道:“在中国是断不能以政治改政治,面对于政治关心有时不免也是极无效果,极笨的事。下决心潜心学术,中国越混沌,我们越要有力学的耐心”。
这一批在抗战艰苦中能守住学术标准和学者尊严的学术报国人结局很是悲惨。他们在逃亡之中与命运抗争,用自已微弱的力量为国家做出贡献,抗战胜利了,“文革”来了,这些大学授业的老师们几乎无能幸免,“文革”期间都不得善终,所受之苦是中国文人百年来受政治迫害之苦的极致。即使倾三江之水也洗不去心中愤慨憾恨!
二十世纪的风暴吹得中国满目疮痍,但无论如何:世上仍有忘不了的人和事,过去如此,未来也应如此。《巨流河》回顾现代中国史的洪流和浮沉其中的人和事。我也把这本好书推荐给大家,点击下方链接购买正版书籍↓↓↓
《巨流河》是台湾文学家齐邦媛在80岁高龄花费四年时间写下的回忆录。看了这本书如果让我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郁悲壮。感谢作者齐邦媛给我带来的倾心力作,同时也借此机会向为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