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面诊】

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望诊排在首位。中医经典《难经》中对望诊有高度的评价,称“望而知之谓之神”。那中医望诊中的望面色在诊断中有怎样神奇的效果呢?阿虎小编带大家一探究竟。

历史上著名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三见蔡桓公,每见一次都说他身体有病,不治将更加严重,而蔡桓公却不以为然。在第三次扁鹊见到他时,转身就跑,而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这则故事让人赞叹扁鹊诊断技术的高超,仅凭望诊,就能够知晓患者疾病的部位及严重程度。

五色主病

青色

为肝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以肝病为主。寒主收引,经脉拘急,血行不畅,面色青黑;疼痛甚则面青而呈阵发性,由经脉瘀滞不通,血无以上荣于面所致;瘀血是血脉不通,凝滞于局部的病变,也可呈现面色青紫,而且舌质可有青紫瘀斑征象;小儿惊风,由肝阳偏亢,风火内动,血不养筋所致,因气血无以上润于面而面色发青,并伴发热、抽搐等症。

赤色

为心色,主热证,以心病为主。心主血,血得热则行,热盛则血脉充盈,血色上荣于面,所以面呈红赤色。如外感实热或脏腑实热内盛,则面部通红,舌红,脉数,伴发热烦渴等症;如肾阴虚亏,水不济火,心火上炎,则两颧潮红、面色娇嫩,伴盗汗、心烦、手足心热等症。至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多由虚阳上越所致,是真寒假热的危重征象。

黄色

为脾色,主湿证和虚证,以脾病为主。脾主运化,脾不健运则水湿内停,气血不充,所以面色发黄。淡黄而无光泽,称为萎黄,常见于脾胃虚弱、气血两亏。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多由脾虚虫病失血所致。面目和全身皮肤色黄,为黄疸病主症,由湿邪引起。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属阳黄,为湿热熏蒸之故;黄色晦暗如烟熏状,属阴黄,由寒湿郁阻所致。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伴食欲不振、腹大青筋等,为疳积,由脾胃不调、积滞内聚所致。

白色

为肺色,主虚证、寒证,为气血亏损征象,以肺病为主。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不畅;或耗气失血,气血不充;或寒凝血滞,脉收引,都可导致面色白。面色□白虚浮,或苍白,多为阳虚;如突然面色苍白,冷□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为阳气暴脱。面色淡白,为脾肺气虚;如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弱无力,为血虚。里寒证,腹部剧痛,身体战栗,面色也呈苍白色;如肺胃虚寒,则面色淡白,舌胖淡。

黑色

为肾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以肾病为主。由于肾阳虚亏,水饮不化,阴寒内盛,血不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所以面色黧黑。颧与颜黑为肾病,面黑而干焦,属肾精久耗、虚火伤阴;面黑而暗淡,为肾阳不振、阴寒内盛所致。眼眶周围发黑,可见于肾虚、水饮,也可见妇女寒湿带下证。如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青紫,为瘀血证。

调理气色的方法

及时调理脸色,有助于恢复亚健康和缓解脏腑疾病,具体方法如下。

调理肺色

可以在早晚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呼吸锻炼,采用腹式呼吸:即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吸气,鼓起腹部,然后呼气瘪肚子,用腹部带动呼吸,增加肺活量。还可用大拇指按揉印堂,调理肺气。当肺部有症状时,按揉20分钟左右,得到缓解。

调理心色

每天可以按揉手掌中心的劳宫穴,或用对掌法:即双手合十,然后将手掌根部稍微打开,再缓慢合上,但不要合拢,可以感受到手掌心的两个劳宫穴在相互吸引。练习一段时间后,双手不接触,并将距离拉大,常练手掌心相对,能强心健体。

调理胆色

人们常说“肝胆相照”,所以护肝和护胆有共性,都要学会宣泄情绪,遇到委屈别憋着。按揉太冲穴(在大脚趾和二趾之间)也可以起到制怒的作用。

调理胃色

对于胃来说,很多人都知道,多吃薏苡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能够起到滋养作用。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揉鼻头,每次20分钟左右,能改善胃胀气等症状。

转发分享给关心的人

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