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艳 李振彬:牙痛方14首】
《历代止痛方药精讲》
★载历代止痛方剂269首,古方新用,涵盖治疗30种痛症。
★收载历代止痛中药356味,突出配伍,展示历代医家对中药止痛认识与运用。
牙痛的原因很多,大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客于牙体,滞而不散;或胃火素盛,加之过食辛辣炙煿等,上蒸牙体;或肾气虚衰,齿牙失养而诱发本病。
本病可概括为风火相搏、风寒外束、胃火上蒸、肾虚不荣四型,治疗以疏风清热、祛风散寒、降火除热、补肾填精为基本大法,再结合特殊止痛法治疗。
干葛防风汤《症因脉治》
【组成】干葛 防风 石膏各10g 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疏风清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热而致牙疼、牙宣等。
【止痛原理】方中用干葛疏散风热,《名医别录》言其“止痛”;防风祛风止痛;石膏清热泻火;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结合对症止痛。
牙疼饮《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石膏12g 升麻4.5g 大生地15g 防风 薄荷叶 荆芥穗 前胡 天麻各6g 甘草3g
【用法】水煎,食后热服。
【功用】疏风散热,消肿止痛。
【主治】牙髓炎热证,见牙疼夜甚,不能咀嚼,牙龈肿胀尚不显著者。
【止痛原理】方中以生石膏甘寒入胃,以清胃火之有余,退热生津而止渴,为胃火牙疼之要药,《本草再新》谓其“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升麻、防风、荆芥穗升散风邪;大生地清热凉血;薄荷叶、前胡疏风散热;天麻味薄通利,条达血脉;甘草调药又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热,消肿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
升麻散《杨氏家藏方》
【组成】升麻 细辛 荜茇 胡椒 川芎 甘松 香白芷各等份
【用法】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掺患处,良久漱去。若苦甚,用沸汤调药6g,趁热漱,每日2次。
【功用】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风冷牙痛。
【止痛原理】方中用升麻升阳散风,《滇南本草》谓其“止齿痛”;细辛、香白芷祛风散寒止痛,《药性论》谓细辛“除齿痛”;荜茇散寒止痛,《本草纲目》谓其“治头痛、鼻渊、牙痛”;川芎祛风活血止痛,甘松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散寒温经止痛之功。本方以对症止痛为主,结合辨证止痛。
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生石膏9~15g 熟地9~30g 麦冬6g 知母 牛膝各4.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胃滋阴。
【主治】阳明有余,肾水不足之牙痛头痛,牙龈出血,烦热口干,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
【加减】肿痛甚者,加蒲公英、牛蒡子;溢脓血者,加马勃、旱莲草、皂角刺、天花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
【止痛原理】本方所治,是由胃火炽盛,肾阴亏虚所致之证。方中以生石膏甘寒入胃,以清胃火之有余,退热生津而止渴,为胃火牙疼之要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滋阴壮水以制火,为补肾滋阴之上品,皆为主药。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又能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有金水相生之意;麦冬微苦甘寒,协熟地滋肾水而润胃燥,又能上清心火以除烦,中清胃火而生津,有清补并行之功,皆为辅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能清能补,标本兼顾,使胃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症自愈。本方为辨证止痛。
白芷汤《古今医鉴》
【异名】白芷散(《济阳本草纲目》)。
【组成】白芷12g 防风12g 荆芥12g 连翘15g 薄荷9g 赤芍9g 生石膏24g(先煎)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止痛。
【主治】阳明虚热有风,牙齿疼痛。
【加减】如风寒甚者,加细辛,以祛风通络止痛;如郁火甚,烦躁易怒,加山栀、牡丹皮以清泄肝火。
【止痛原理】本方所治,乃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所致之证。方中白芷、薄荷祛风清热止痛;防风、荆芥疏解风邪,《长沙药解》谓防风“止疼痛”;赤芍凉血消肿止痛,《本草经集注》谓其“俗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连翘清热解毒,《日华子本草》谓其“治疮疖,止痛,通月经”。全方合用,共达疏风清热,解毒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结合对症止痛。
冰心散《喉科种福》
【组成】冰片0.9g 黄柏1.5g 白矾2.1g 灯草3g(烧存性)
【用法】上为末。吹患处。
【功用】解毒消肿。
【主治】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致阴火沸腾,牙龈肿痛,咽喉生疮。
【止痛原理】方中用冰片散火消肿止痛,《本草纲目》谓其“疗齿痛”;黄柏清热泻火解毒;白矾解毒消肿,《本草蒙筌》谓其“塞齿痛”;灯草降火消肿。诸药合用,共奏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
牙痛的原因很多,大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客于牙体,滞而不散;或胃火素盛,加之过食辛辣炙煿等,上蒸牙体;或肾气虚衰,齿牙失养而诱发本病。
本病可概括为风火相搏、风寒外束、胃火上蒸、肾虚不荣四型,治疗以疏风清热、祛风散寒、降火除热、补肾填精为基本大法,再结合特殊止痛法治疗。
青龙散《御药院方》
【组成】青黛9g 薄荷叶6g 细辛 芒硝 川芎 香白芷各1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次取少许,揩于齿龈肿痛处,每日3~4次。
【功用】疏风清热,泻火止痛。
【主治】阳明伏火,外感风热,牙龈肿痛,得凉则痛减,口臭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
【止痛原理】方中青黛清热解毒;薄荷叶疏风散热,《医林纂要》谓其“愈牙痛”;芒硝清热泻火,《本草求原》谓其“治齿痛”;细辛、香白芷祛风止痛,《药性论》谓细辛“除齿痛”,《本草纲目》谓白芷“治齿痛”;川芎祛风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泻火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结合对症止痛。
定痛牙散《普济方》
【组成】防风 荆芥穗各60g 细辛30g 草乌30g 白芷30g 全蝎22g 青盐15g 朴硝30g 青黛15g
【用法】上为细末。每用少许,先以盐汤漱净,后擦患处,再漱,每日3次。
【功用】祛风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牙髓炎,牙齿疼痛。
【止痛原理】方中以防风、荆芥穗祛风散寒止痛;细辛、草乌、白芷散寒祛风止痛;全蝎通络止痛,攻毒散结;青盐、朴硝、青黛清热凉血,散结消肿。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
清阳散火汤《喉科紫珍集》
【组成】升麻 白芷 黄芩 石膏 防风 荆芥 当归 鼠粘子 连翘 白蒺藜各6g 甘草1.5g
【用法】水煎,食后服。
【功用】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内有伏火,外感风热,牙龈肿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弦数。
【止痛原理】方中荆芥、防风、白芷升散风邪止痛;鼠粘子、白蒺藜、升麻疏风散热;黄芩、石膏、连翘清热解毒又止痛;当归活血和血止痛;甘草解毒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火,消肿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结合对症止痛。
清胃散《脾胃论》
【异名】清胃汤(《疮疡经验全书》)、消胃汤(《不知医必要》)。
【组成】生地黄 当归身各0.9g 牡丹皮1.5g 黄连1.8g 升麻3g
【用法】上为细末,用水230ml,煎至150ml,去渣冷服。
【功用】清胃泻火,凉血清肿。
【主治】胃中积热,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部,满面发热,其齿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舌上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止痛原理】本方以黄连苦寒泻火,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又止痛;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泻火,凉血消肿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引经止痛。
黄连上清丸《饲鹤亭集方》
【组成】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各240g 大黄360g 连翘 姜黄各180g 玄参 薄荷 归尾 菊花各120g 葛根 川芎 桔梗 天花粉各60g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6g,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主治】心脾积热上冲,口齿受灼而见牙痛、龈肿、口舌生疮等症。
【止痛原理】方中用黄连、黄芩、黄柏、山栀清热解毒,泻三焦之火;大黄泻火通便;连翘、薄荷清热消肿透热,《日华子本草》谓连翘“止痛”;姜黄、归尾、川芎活血止痛;玄参降火解毒,葛根升散郁火,桔梗开宣肺热,天花粉降火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异名】附子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麻黄6g(去节) 细辛3g 附子3g(炮)
【用法】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用】辛温解表,散寒止痛。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蜷卧,头痛齿痛,苔白,脉反沉。
【加减】若兼胃脘冷痛,四肢不温,便溏纳呆,合理中汤。
【止痛原理】本方所治,是阳虚外感所致之证。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又止痛,协附子内散阴寒。诸药相配,共奏助阳解表之功,故对风寒外束之牙疼亦颇合适。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
徙薪饮《景岳全书》
【组成】陈皮2.5g 黄芩6g 麦冬 芍药 黄柏 茯苓 牡丹皮各4.5g
【用法】用水200ml,煎至140ml,空腹时温服。每日1~2剂。
【功用】滋阴凉血,清火止痛。
【主治】阴虚内热,上灼口腔,而致口疮、牙痛、牙痈。
【止痛原理】方中用陈皮理气止痛;黄芩、黄柏清热泻火解毒;麦冬养阴清热,芍药养阴缓急止痛;茯苓利窍渗湿;丹皮凉血清热,《药性论》谓其“散诸痛”。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凉血,清火止痛之功。本方为对症结合辨证止痛。
温风散《仁斋直指方》
【组成】当归 川芎 细辛 白芷 荜茇 藁本 蜂房(炒)各等份
【用法】上为粗末。每次6g,用井水煎服,并漱口,每日2次。
【功用】散寒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风冷齿痛。
【止痛原理】方中细辛、白芷、藁本性温能散风除寒止痛,荜茇温里散寒止痛;当归活血养血,川芎活血又祛风止痛,二药又取血行风自灭之意;蜂房祛风攻毒,散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散寒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本方以对症止痛为主,结合辨证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