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人||故乡小院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生于农村,长在乡下。家中长辈虽多有从教,于我来说,仍属一个地道的农村孩子较为妥帖些,所以对农村的境况和农民的生活来说,相对较为熟悉,乡村情愫也始终绵绵不绝,挥之不去。尽管老院房子年久失修,多属危房,状况实在不敢恭维,但对故乡小院来说总是情有独钟,尤其时下,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渐成时尚,对故乡的院落便愈加心心念念。
记忆中,曾经的老家院落分为里外两院,地势里高外低,里面曾是祖上的莱园子,后来我的祖父在此盖起五间新瓦房,我们与伯父家共同居住,遂成了里院。以外院为主,一度时期,曾容纳过同姓两家二三十口人居住,煞是热闹,虽之间难免口角,终和睦相处,尤其孩子们之间更胜似一家亲。
光是本院的小孩就足够多了,年龄辈份参差不齐,但总礼貌相称,再加上一条巷子里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也常来一起玩,所以放学后或是假期中,院子里就是娃娃的世界,孩子的天堂,充满了欢声笑语、童年乐趣。外院可算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房子西北高东南低,东北角有一条狭窄的过道通往里院。院里有一棵古老却弄不清树龄的香椿树和一棵杏树,成了我们的庇荫,就像为我们撑起了一把巨伞,夏季凉爽宜人,冬天椿骨朵满院,小伙伴们常在树下捉迷藏、跳绳子、踢踺子、拍四角、狼吃羊,玩得满头汗水,常常忘记了吃饭,家人不喊决不回家,不亦乐乎。
时光流逝,日月轮回,昔日的孩子们相继外出上学,或参加工作,或搬离居住,记忆中老院去世的长辈们也真为数不少了,又加之闲置的房子破落得更快,曾经热闹异常的宅院多少年雇邻居看管,后又大门紧锁,鲜有人出入,今昔对比,暗自神伤。母亲七十有余,华发尽白,年轻时对收拾老院有着自己的想法,终未实现。前两年又按捺不住了,几经折腾,拆了旧宅,起了院墙,铺了地面,修起隔墙,砌了花圃,院子里顿时旧貌焕新颜。近年来,母亲回老家避暑暂住,花圃里花朵姹紫嫣红,品类繁多,虽不名贵,但也养眼舒心。院中时蔬繁茂,营养有机,常施邻里。时值深秋,依然花开灿然,邻里乡亲往来不断,或赏花,或闲聊,大家聚拢一起,心情甚好。
今天又赏读了微信公众号文章《小院篱影 尽享秋意》,心中羡慕不已。里面有句话“懂院子的人,一定懂得生活”,确有道理。院子的布局,无论是草木相搭、动静相谐,还是古今点缀、美学策划,均须巧妙设计,用心劳神,才能营造出自然、美观、舒适、大方的生活空间。假如身处这样的宅院,哪怕只是倚在树下,看看书,听听音乐,喝喝茶,也一定会觉得舒坦惬意。那样的时光估计会不紧不慢,会以一种特有的节奏,让城里人倍加羡慕这种“慢生活”的魅力。
故乡小院已今非昔比,每一次走进童年生活过的这隅天地,无论它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离开过它的时日有多久,总有隔舍不断想兹念兹的情怀在萦绕,永远忘不掉那旧日泛黄的人情事故,更忘不掉曾于此生活过的生我养我的亲人们。
留言之窗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