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史料中记载:真没杀错,吕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在《三国演义》中,这句话是曹操个人形象的代言词,一句话道尽了一代千古奸雄的自私与残忍。
曹操
这句话到底是谁记录下来的呢?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中,伴随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出场的人物是“陈宫”。
话说当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出城外,途中途经牟县,被守关的将士抓获,送至牟县县令陈宫处。陈宫说:我姓陈名宫,母亲和妻子都安顿在东郡。曹公如斯忠义,陈某敬佩不已,愿弃官追随曹公,曹操听后非常高兴。
陈宫、曹操
当天夜里,陈宫便收拾好行李,二人换了一身衣服,各自背了一把剑,预备飞驰到谯郡。
路上,二人途经曹操挚友吕伯奢家,打算借宿一晚,明一早出发。
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前往西村买酒,二人舟车劳顿,便在屋内小憩片刻。曹操生性多疑,听到外面有磨刀霍霍声,便认为吕伯奢家人要杀死自己。于是,曹操先下手为强,将吕氏家人杀尽。
曹操、吕伯奢
曹操后来才知道,吕伯奢磨刀的原因是要杀猪款待自己。
离开时,二人恰巧碰到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
陈宫由于此事,非常的后悔,大声的求全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曹操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明代通俗文学作品,每个人物都有属于他的“人设”,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浊世之奸雄也。曹操与董卓一样残忍、自私,所以陈宫弃之而去,甚至辅佐吕布对抗曹操,这就是曹操的“人设”。
陈宫、曹操
然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设是“奸雄”二字,所以在整个作品中,涉及曹操的故事,都要凸起曹操“奸雄”的一面。假如曹操是被逼无奈才杀死吕伯奢一家人的话,那就违反了曹操的人设。所以罗贯中只能这样写:曹操冤杀了吕伯奢一家。
曹操
在正史上,对于曹操借宿吕伯奢家中一事,有如下记载:
1、《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译文:曹操与朋友来到老友吕伯奢家中借宿,当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想图谋曹操的马匹和财物,然而被曹操就地反杀。
2、《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译文:曹操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备上好酒好菜,曹操心想,我俩关系也没那么铁,为啥款待的这么好。便起疑心,持剑干掉了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和宾客。
陈宫、曹操、吕伯奢
根据以上正史,发生在吕伯奢家中的整个事件应该是这样的:
曹操一行人来到吕伯奢借宿,吕伯奢当时不在家,并非去买酒。当时只有五个儿子和宾客在家。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对曹操异常的热情,这引起了曹操的怀疑。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当时垂涎曹操一行人的马匹、财物。抢了也是白抢,曹操是个通缉犯,他不敢报官。
可是,理想是夸姣的,现实却是骨感的。还没等这五子动手,曹操等人就听到了磨刀霍霍的声音,先下手为强,曹操手刃八人。
杀完人后,曹操通过审判活口,才知道的吕伯奢之子的图谋,否则,《魏书》中的记载也根本不会流传下来。
实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经典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正史中应该换做:“宁可我先下手为强,也比后下手遭殃要好”。
曹操
读到这,大家可能还有一个疑问,吕伯奢五子为何要垂涎曹操的马匹、财物呢?一个被官府通缉的逃犯,身上也不可能有很值钱的东西。换言之,吕伯奢也是一大户人家,有庄园、有宾客,为啥目光这么短浅?
重点在那马匹上,黄巾之乱前,汉灵帝搜括天下马匹,在黄巾军之乱后,马匹价格更是大涨。当时的曹操是俸禄二千石的高官,相当于现在的市级领导,所乘的骏马天然价值不菲。
曹操
那样的好马市场价在100万钱左右。折合成黄金,也在20斤左右,以现在黄金的价格300元/克,这匹马大约值600万元。
这些钱能买下多少个庄园?吕伯奢的五个儿子怎能不心动?何况曹操在当时又是通缉犯,不敢报官,可以直接黑吃黑。
曹操又只是吕伯奢的朋友,大不了求财不害命,也就能和父亲交代了,有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