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备一场刚刚好的讲座(3)
《做有故事的教育》这场讲座,历时三个小时,全程没有休息,也没有一位教师中场离开,受到了培训管理方和被培训者的高度称赞,并被评为当年度优秀课例。根据这场讲座的基本结构,我出版了同名著作《做有故事的教育》,同样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据此,我觉得一个好的培训者,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懂得拒绝、愿意舍弃。韩愈说,术业有专攻。回到“奚奴温酒”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做到“一事精致”便是了不起的成功,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达到极致的程度。所以,作为培训者,当接到一项培训任务时,要与培训组织管理方进行细致沟通,了解培训方的目标和要求,看看是不是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能不能提供一场精品讲座。如果能,则积极承担并认真准备;如果不能,就要善意拒绝,并说明原因但是。但在现实境遇中,有很多人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任务拿到手再说,临近培训活动开始后,便拿出自己的“万能讲座”,以不变应万变地完成培训任务。这样的行为,从小处说是“急功近利”,从大处说是对他人的成长不负责任。这些年来,每每会有人邀请我做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也会有人邀请我做学科教研方面的培训。每当此时,我都会坦然表明这不是我的研究方向,并会主动推荐一些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朋友。这样一来,既不会驳了邀请者的面子,也实实在在地为他们提供了好的培训资源。我以为,这是比较正确的处理方法,也是有所舍的必要担当。
二是关注被培训者的需求。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应该树立“像关注学生一样关注教师”的基本理念,遵循“以教师为本、按需施培”的基本策略,注重培训前的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培训活动中,讲座内容的设计往往决定于培训实施者,处于主体地位的被培训者往往只能是被动受训——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人家灌输什么就得接受什么,这是当下教师培训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在教学研究上,有人将一节课“讲遍天下”,无论面对什么群体,无论哪个层级教研示范,拿出手的永远是那节一成不变的“好课”。同样,在教师培训上,也出现了一场讲座具有“无限功能”的现象,有的专家一辈子只讲一个话题,无论是新教师培训还是骨干教师研修,其所讲的内容一字不差,培训的目标性和指向性根本无法实现。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培训者,在接受培训任务后,必须要像给学生上课一样先行备课——备“学生”(被培训者)、备“教材”(讲座的内容)、备“教法”(用什么方式分享内容),如此才有可能给被培训者提供一场精神与成长的大餐。
概括起来说,一个合格的教师培训者就是一个发光者,而正心与修身则是让自己永葆光芒的最好柴火,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境界。